- 《儀禮經傳通解》研究(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博士文庫)
- 王志陽
- 685字
- 2019-09-20 16:13:18
第一節 《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緣起研究
《通解》是朱子晚年的大手筆,以篇幅言,只有《朱子語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可與其相媲美,但正式編撰起點已是慶元二年丙辰(1196),時年已六十七歲,這決定了其具體編撰工作主要依靠學友和弟子來完成。有關《通解》的編撰緣起,已有許多學者關注,如孫致文博士學位論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殷慧博士學位論文《朱子禮學思想研究》,兩者局限于研究朱子人生經歷及當時學術界的環境,雖能夠部分揭示朱子發起編撰《通解》的原因,卻未能切入《通解》的內在學理內容,導致了其論述過程產生前后矛盾的現象,根源正是兩者沒有考察朱子學術思想的完整變化過程,正如蔡方鹿所說:
朱熹《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經傳相分又相合的思想,體現了其經學思想的基本特征,而與其理學思想有所出入。就其經學的邏輯言,是以《儀禮》為經,為本,為事,以《禮記》為傳,為末,為理,經傳的本末、事理之分,是其經學的內在邏輯。而就朱熹理學的邏輯而言,其理本論哲學不允許把理置于末和從屬于事的位置,理作為宇宙的本體,是包括禮在內的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據,故就其理本論講,理不依賴事物而存在,由此與其經學《禮記》之理安頓在《儀禮》之事的思想有所出入。
蔡方鹿注意到了朱子經學與理學體系之間的內在差異,即經為本與理為本之間的矛盾關系,觸及朱子學術思想發展變化的過程,但是蔡方鹿沒有就此深入考察朱子禮學與理學之間的學術發展過程,而這正是朱子晚年編禮的內在學術原因。我們將從朱子的學術思想體系入手討論《通解》編撰的內在學術原因,呈現《通解》編撰過程的內在理路,并由此考察朱子學術思想轉變對扭轉學術風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