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決策參考(2016)
-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
- 805字
- 2019-09-20 16:19:54
從“Peer to Patent”項目看開放政府治理機制
摘要
通過數據開放提升合作治理能力,以最終建立“透明、參與、協同和負責”的“開放政府”,已成為當前全球的共識。但問題在于,“開放數據”并不自然促使“開放政府”的形成,后者還需克服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激勵和多元主體集體行動的協調兩大問題。具體而言,激勵問題的核心是勞動分工、收益匹配與投機約束的機制創新;協調問題則重在決策評估和問責制度的規則重塑。
美國聯邦政府“Peer to Patent”項目(以下簡稱P2P項目)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上有重要的機制創新。P2P項目是試圖利用公眾智慧來協助完成專利審批工作的試驗性項目。因為微觀機制方面的創新,P2P項目最終解決了以“開放”促“治理”過程中的激勵和協調困境。但當前的開放政府建設還處于早期階段,治理經驗還需要進一步積累、治理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以2009年奧巴馬頒布《開放政府指令》為標志,美國政府大力推進“開放政府”的治理實踐。美國“開放政府”建設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以政務博客、政務社交為代表的“互動式參與”,其主要借助Web2.0技術來實現政府與公眾的信息交流。第二個方面是以政務數據公開為主要特征的“開放數據”。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公開,“開放數據”更強調“原始數據”(Raw Data)的公開,并寄希望于公眾將它們以“更有效率、更具創新”的方式加以利用。
如果說“政務微博”和“開放數據”都還在圍繞政府透明度做文章的話,“開放政府”建設的第三個方面是“合作治理”,旨在吸引公眾力量的平等參與以解決治理困境,典型代表便是由紐約大學法學院發起的“Peer to Patent”項目。
傳統專利審核工作的困境在于審核效率和正確率的平衡,專利審核員的知識局限使其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正確裁決。P2P項目的價值在于,通過機制創新成功吸引了眾多專業人士積極參與,為專利審批提供了快捷而又豐富的決策參考。P2P項目的成功直接挑戰了科層政府的有效性,以往認為不得不由政府完成的工作,現在依靠公眾參與和社會自治也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