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決策參考(2016)
- 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
- 1963字
- 2019-09-20 16:19:50
三 推動公益性文化單位發展的五個重點
其一,解決認識問題。目前,文化系統普遍認為,公益性文化單位不能從事文化經營活動,否則跟經營性文化企業沒有區別。這種看法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功能是實現公共(公益)目標,而不同于以賺錢為目的的企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實現公共目標與市場經營活動水火不容。公益性文化單位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同樣有助于公益性文化單位公共目標的實現。發達國家非營利性文化機構開發衍生產品,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可以促進文化傳播,就是證明。
實際上,公益性文化單位與經營性文化企業的主要區別在于功能,而不是實現途徑。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功能是實現公共目標,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經營性文化企業則以贏利為首要目標。公益性文化單位在承擔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的同時,同樣可以根據市場需要,為特定人群提供優惠或市場化文化服務。前者主要靠財政支持,后者主要靠公益性文化單位依托自身文化資源,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公益性文化單位與文化企業的區別在于,前者的經營所得必須回饋社會,用于公益事業。
從實踐上看,公益性文化單位通過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實現公共目標,往往比行政手段更有效。參與市場經營活動,需要公益性文化單位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提供更有效的服務。近年來,發達國家社會企業的興起,就是非營利性機構普遍積極引入企業管理,參與市場競爭的結果。這一趨勢值得我們研究。
總之,我國公益性文化單位不僅要提供普惠式的免費服務,還要善于利用市場機制,為特定人群提供定制化、分層次的優惠服務,在增強自身活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實現公益目標。
其二,堅持走社會化的發展道路。我國公益性文化單位進行文創產品開發,關鍵是要走社會化的路子,找到公益性文化單位所擁有的資源與社會資源的嫁接點,盤活資源。參考國際經驗,我國公益性文化單位可通過三種途徑與社會力量合作開展文創產品的開發。一是授權。主要是通過圖像和著作授權、品牌授權、合作開發三種授權方式,委托其他機構、企業開發文創產品。二是可嘗試通過無形資產入股、設立混合所有制文化企業、委托經營等方式,開展商業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入股的不僅包括公益性文化單位擁有的文化資源,而且包括自主研發的著作權、品牌等文化知識產權。三是可嘗試與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合作,開發運營文創產品。
其三,通過搭建服務平臺,為公益性文化單位開發文創產品提供支持。一是支持、推動、鼓勵國家藝術基金、中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把公益性文化單位挖掘其藏品內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項目列入重點支持范圍。二是促進文創設計和產品交易。2014年,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故宮博物院、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舉辦了兩屆全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推薦活動,包括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征集、評選和推廣。2015年,中國博物館協會的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與地方聯合舉辦了兩屆博物館論壇及展覽。2015年12月,廣州市舉辦了首屆2015年廣州國際文物博物館產權交易博覽會。這些活動都有力地推動了博物館系統的文創產品開發。圖書館系統、文化館系統也可以考慮舉辦類似的活動,推動本系統的文創產品開發。
其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一是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的定級和運行質量評估,將文創產品開發與經營績效納入考核機制。二是優化分配機制,調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積極性。應在財政穩定投入的基礎上,允許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銷售所得的部分收入作為單位自有資金,用于開展本單位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運營維護以及藏品、展品購買等費用支出和相關人員的績效獎勵。三是建立公示制度。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文化資源屬于公共文化資源,其文創產品開發收入所得屬于公共財產,其收入分配情況應接受社會監督。可參考國際上對非營利性文化機構的管理辦法,建立公示制度,定期通過公共媒體向社會公開其文創產品銷售收入、分配及使用情況,接受輿論和社會監督。
其五,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必須看到,具備文創產品開發條件的主要是國家級,省級和部分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市縣以下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機構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單位,大都條件不足。此外,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機構類別不同,條件也不同,其文創產品開發也不可一概而論。應尊重不同類別公益性文化單位的特點、不同層級文化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分級、分類文創產品開發經營的實施細則,由各類單位自行決定文創產品開發事宜。
此外,在鼓勵公益性文化單位發掘優秀文化資源、開發文創產品的同時,應防止對公益性文化單位承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造成沖擊,并原則上禁止其從事與文化領域無關的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