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文化定位與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經驗

北京的城市性質定位,對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從城市發展方向看,有什么樣的城市定位,就有什么樣的城市發展,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北京的城市總體定位,主導著全國文化中心文化建設的方向。尤其是前30年定位的多變性、不確定性,深刻地影響了城市性質和功能。其次,城市發展既是歷史傳承的發展,也是創新建設的發展。前期的定位不準確,不符合城市的性質,導致城市文化資源的破壞、城市歷史文脈的斷裂,造成不可挽回、不可修復的慘痛損失,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趨向碎片化。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內涵和目標的明確,經歷了曲折、多變、復雜的過程。“各階段的規劃思想無不受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城市規劃不可能脫離歷史環境而獨立存在,只有從歷史發展大背景中總結經驗與教訓,才能使規劃更加符合城市發展規律,更具科學性。”董光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變錄》,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第129頁。只有總結經驗,理性認識沉痛的歷史教訓,才能更好地規劃和建設全國文化中心。

其一,充分認識全國文化中心性質,明確全國文化中心職能。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北京城市規劃方案中,盡管也可以看到或顯或隱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功能定位,但對于如何建設和發揮全國文化中心作用,沒有明確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表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城市總體規劃,不再提“經濟中心”和“現代工業基地”,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更明確、職能更清晰。1993年的總體規劃提出,城市建設與各項事業的發展,必須根據和體現北京的城市性質。2004年的城市總體規劃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歷史名城整體保護納入總體規劃,提出堅持尊重城市歷史與城市文化的建設原則。歷史經驗證明,只有明確和堅持首都城市的性質和職能,發揮首都的資源優勢,認識到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強化核心職能,才能深刻認識首都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性。

其二,強化文化建設總體地位,重視城市整體協調發展。

文化是包含多層面內涵和多結構形態的整體,是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的生產能力以及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60多年的發展中,北京文化從強制性單一形態向自由多樣形態、從單一結構向多維結構、從單一功能向復合功能的轉變,推動了北京文化從單一性建設向豐富性、多樣化、內涵式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城市首先是具有文化意義的存在,高度重視文化在城市整體發展中的定位、功能和作用,才能有力推動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其三,把握全國文化中心內涵,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

從歷次北京市總體規劃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前的城市規劃方案,差不多都把北京確定為全國文化中心,在性質上似乎是明確的,但在內涵上是單一的,甚至是空洞的。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總體規劃更加明確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和內涵。1983年《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1993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明確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定位,城市文化結構有所擴展,文化內涵有所豐富。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在此前基礎之上,提出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國際影響力。歷史經驗表明,比較完整地把握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結構,可以更好利用和發揮文化資源優勢,讓文化得到較好發展,發揮文化在城市整體發展中的作用。

其四,提高首都文化發展規劃水平,增強首都文化建設的戰略意識。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內涵、結構、目標和任務都不清晰,其全國文化中心的性質、定位和功能被嚴重弱化了。20世紀80年代后,北京市總結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經驗教訓,重視全國文化中心的規劃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內涵更為豐富,結構更為完善,北京的文化性質、文化內涵和文化功能變得較為豐富和完整。文化在城市總體建設規劃中的位置、北京的首都性質、國家高度和全球視野,讓北京能夠從國際與國內的戰略視野高度謀劃其國家文化中心的建設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阿拉善盟| 本溪| 阿荣旗| 苗栗县| 车致| 冷水江市| 珲春市| 左贡县| 米林县| 皋兰县| 婺源县| 石河子市| 池州市| 托里县| 贡山| 灯塔市| 武隆县| 镇康县| 柯坪县| 确山县| 东方市| 南漳县| 雷州市| 赫章县| 青龙| 靖州| 偏关县| 仪陇县| 仁化县| 重庆市| 明水县| 宣化县| 宝山区| 康乐县| 祁阳县| 洞口县| 和顺县| 叙永县| 永登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