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支持與女性人才成長
- 張李璽主編 石彤副主編
- 1377字
- 2019-12-13 19:22:40
四 中國人才性別結構均衡發展面臨的理論問題
解決我國人才發展中的性別結構失調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力推進女性人才發展,這與國家政策、不同類型人才發展規律、女性人才發展的特殊性、女性教育、工作機遇與晉升、個體職業規劃、工作和家庭的友好發展等理論問題相關,只有對此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激勵女性人才發展。本文以開放的態度提出相關理論應面對的關鍵性問題。
第一是歷史研究。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女性人才發展史。由此理解我國女性人才成規模發展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是與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聯系在一起的。從早期女性留學和進入高等學府到新中國建立后的女干部培養,為女性人才發展積累了重要的資源和基礎。二是有關女性人才發展的思想史和政策史。任何社會政策背后都有其思想支撐,女性人才發展的思想涉及思想史中的性別價值觀,它與國家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和女性人才自身的能動性聯系在一起。
第二是國際比較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都在女性人才發展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特別是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社會實踐是我國推動女性人才發展需要學習和借鑒的。要特別關注相關女性友好型的福利政策;關注亞洲國家女性人才發展政策,因為同屬儒家文化圈,其性別文化和公共政策的關系與我國具有共性。
第三是要對不同類型的女性人才成長狀況和規律進行研究。人才具有不同類型,至少要對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干部和各種公益組織人才等進行研究,發現女性成才的共性和特殊性。關注女性個體能動性、組織的性別環境、個人與家庭以及國家等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四是對人才成長規律進行性別比較研究。分析兩性遇到的機遇和資源狀況以及能動性的狀況,包括分析兩性人才在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社會關系網絡和文化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從地位獲得機制、個人職業生涯設計、組織的性別環境、自我認同以及政策影響和政策需求方面進行研究。
第五是對工作和家庭之關系的研究。這一方面的研究較為復雜,人們常常將其納入工作的性別比較研究。本文認為,這是兩性都將面臨的問題,應當更多地從共性出發,尋找相關的政策支持,建立工作和家庭平衡的關系。
第六是以教育為基礎,分析兩性人才成長的教育規律。特別關注兩性大學生的成長,將男女大學生在學習表現、成就動機、參與社會活動等各方面的校園生活進行性別比較,分析大眾媒體、校園文化、學校資源分配、教師性別觀念與培養方式等諸因素對人才培養的意義。關注兩性大學生的人生發展規劃,為未來大學生的發展提供可行的幫助。
第七是有關女性人才成長的方法論研究與討論。這涉及一系列的知識更新,從女權主義理論出發,創新觀念和挖掘我國本土的性別經驗,特別是總結現有女性人才成長的經驗,從中歸納出我國女性人才成長的知識,并使其具有理論性是非常重要的。
第八是對女性人才成長的公共政策研究。要全面評估我國有關女性人才成長的各種政策、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各種激勵機制和相關政策的效應。以科技人才和行政人才的選拔政策為例,分析已有經驗,總結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建立起積極的女性人才成長的國家政策。
形成我國均衡的人才性別結構是女性人才成長狀況和成才規律研究的最終目標,實現均衡的人才性別結構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完善雇用、留住和提升女性人才的方法對于我國人才性別結構的均衡以及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