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意營造學(文化發展學術文叢)
- 卜希霆 劉榮等
- 7404字
- 2019-12-13 19:27:27
第三節 創意營造動力機制
“國際經驗顯示,當人均GDP達到5000~10000美元時,如果經濟還要進一步增長,所要依靠的原動力將不再是傳統工業或者加工業,而主要是創新、創意和高科技產業。”創意不僅是經濟的新增長點,更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最核心的就是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創意營造動力機制研究正是基于新常態的時代發展背景,通過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有效利用創意營造的動力源泉,同時通過創意營造激活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永續動力。
一 經濟轉型驅動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盡管經歷了不少艱難與曲折,但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不僅歷史性地告別了積貧積弱,而且已成功躍居世界經濟大國行列”。“雖然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雖然已是經濟大國,還不是經濟強國。我國的發展路徑是速度優先型趕超戰略,經濟發展呈現出‘規模大、人均低,消耗高、技術低,積累高、消費低’的階段性特點,不平衡、不均衡、不持續、不經濟的粗放特征非常明顯,在諸多方面顯示出‘大而不強’。”
以往我們認為,“經濟增長依靠三駕馬車的共同拉動,過去我們過多地依賴投資和出口,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兩駕馬車’拉動的,內需培育不力,發育滯后,經濟增長的內生力量不健全,特別是在經濟出現困難時,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經濟。目前,這種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因此,通過經濟轉型升級重塑新的增長內生動力已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策略,重塑新的增長動力,那將可能貽誤最佳戰略機遇期”。
就宏觀層面而言,一方面,產業的凋敝以及經濟的不振導致一個國家和地方需要謀求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另一方面,一個國家或地方在經濟發展到較高的水平時,會謀求新的發展方式來讓經濟更上一層樓。正是對經濟的考量,創意營造才會作為一種新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方案進入主政者的視野。一般而言,創意營造的經濟拉動作用是政府對其極為看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直接關系政府的政績;在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壞甚至直接關系到執政黨能否連任的問題。
創意營造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概念,而對應到經濟和產業領域,則是“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20世紀90年代,英國因為政府的產業政策未能刺激經濟發展,某些產業的發展瀕臨危機。1997年,布萊爾當選英國首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并親自任主席,提出把創意產業作為英國振興經濟的聚焦點,把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拯救英國經濟困境的有效方法。”此后多年成功的發展,也證明了布萊爾政府獨具“慧眼”。
而就微觀層面而言,例如企業,創意營造也是一種能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企業品牌價值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現代企業要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越來越需要創意的引領,沒有創意就沒有活力,久而久之,企業也難以應對越來越復雜的市場形勢以及難以滿足日益挑剔的消費者的需求。世界電子巨頭蘋果就是一個能很好地運用創意營造來實現商業奇跡的典型。一般而言,顧客對電子產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訴求,這也是各大電子產品品牌的主攻點,然而,隨著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對美感、設計等的訴求也日益強烈,而蘋果之所以能夠在市場和品牌價值上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抓住了顧客群體的這種訴求變化,在產品的設計和創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為顧客打造了“電子藝術品”,故而能在商業上締造奇跡。
我國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總體來看,不管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未來經濟發展必將成為創意營造的主要動力之一。
二 社會創新驅動
“社會創新是人類為了解決多樣化的問題,由社會成員廣泛參與、公開透明、自下而上、分權決策的一種創新組織范式。其本質是一種創新的組織范式,是對創新人員和活動的新型組織形式。”這種創新范式有諸多表現形式,通過創業來創新是它最自然的一種形式,微軟、蘋果、Facebook等都是我們熟悉的通過創業成功創新的案例。即使是大公司,除了直接組織研究開發外,還會進行不太為人所知的社會創新,比如思科“I-Prize”競賽和IBM的“創新Jam”創新管理工具。政府也是一樣,不僅是直接參加創意營造的主體,也是推動社會創新的主要力量。例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超級挑戰賽(Grand Challenge)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開放式創新項目,都是政府推動社會創新的成功范例。
社會創新不只發生在國外,也不只是發生在技術和產品領域。我國農村改革的先驅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在1978年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創新被列為中國社會創新的第一例,是很有道理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像小崗村的農民那樣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所推動的。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也是一種成功的社會創新,它不僅是一種籌款形式,也讓很多人開始關注患有某種特殊疾病的群體。”2015年初由柴靜制作的《穹頂之下》成為社會創新的典型案例,它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廣泛傳播,對中國突出的環境問題進行曝光,獲得了空前的震撼效果,有效推進了中國的環境治理步伐。
近年來,“社會創新”的概念不僅在社會上,而且在學術界也引發了廣泛關注。在筆者看來,“社會創新”其實就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意營造”。現代社會層出不窮的商業創新使整個社會的財富持續增加,人們的福祉也隨之增長,“社會不斷地進步,地球上的財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長,但是經濟繁榮的陽光并不能照遍社會的每個角落。社會問題之間往往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傳統的單一化的應對手段已無法有效解決;反過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卻可以事半功倍。因此社會創新作為一種以滿足社會需求為目的的創造性行動,對社會問題的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伴隨著社會企業而興起的一種社會活動,這種行動,或者服務,需要同時滿足可以自我生長并實現模式擴散”。此外,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諸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又層出不窮,“社會創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院長葉長安對“社會創新”的理解是,社會創新寓意我們放下焦慮,在世界的挑戰和裂縫中尋找快樂和意義,用創意的方法回應社會。然而這不是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烏托邦式的好社會,而是眾多“微托邦”復合而成的好社會。社會創新不是單打獨斗,它是社會成員一齊自發自愿組合的公共行動。
“社會創新”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采取的形式以及內容可以是多樣的,葉長安先生的團隊主要通過設計的形式來實踐“社會創新”,通過設計來表達對人的關懷,而臺灣的“美濃黃碟祭”則是通過活動創新的形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創建于1995年的“黃碟祭”,“是一場起于美濃反水庫運動的生態文化慶典,通過社區力量的不斷注入,也將文學、音樂、繪畫和行動劇場等藝術元素加入活動或是祭蝶儀式中,而漸漸成為美濃青年與文化培力的場域”。通過對活動的創新和打造,“美濃黃碟祭”以一種更加生動的形式將生態保護的理念傳遞給了民眾。
“值得慶幸的是,自下而上的、開放式的創新思想在中國開始替代自上而下的、封閉式的傳統創新思想。2015年被譽為我國的‘創新元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雖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能成為醫治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靈丹妙藥,但是它對我們過去有關創新的傳統觀念和慣性思維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因而具有深遠價值。無論是鄉村再造還是城市社會創新都將成為創意營造的觀照視野,社會創新驅動也是創意營造的動力之一。
三 文化傳承驅動
創意從來不是空穴來風,好的創意一定植根于深遠的文化源流。首先,文化傳承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當今時代我們繼承文化傳統,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理解。其次,文化的傳承也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轉化。傳統文化的很多觀念雖然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具有適應當時社會的具體內涵,但經過適當轉化可為解決當代問題提供合理視角。再次,文化的傳承還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既然傳統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力量,而且在歷史上中華文化的傳承本就表現為不同文化的博弈融合,那么傳統文化吸納異質文化、進行時代文化創新,就是可能的與必然的。創意營造即在對傳統文化的選擇繼承基礎上,對傳統文化合理轉化,兼容并蓄、傳承創新。
同時,創意營造的文化驅動還來源于創意營造者(或團隊)的文化理想。以“碧山計劃”為例,該項目的發起人歐寧和左靖一開始就有著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諸如“去國還鄉、歸隱山林”的鄉村情結,他們在2007年第一次造訪徽州農村時,一方面被那里的自然風光、文化和歷史遺存吸引,另一方面,又痛惜農村的凋敝和敗落,于是他們就提出了“碧山計劃”,希望通過知識分子回歸鄉村,在當地創建一個共同生活的“烏托邦”,同時能推動、改變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活。現在我國的鄉村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與知識分子和精英人士的文化理想和社會行動密不可分。
此外,創意營造可能來源于對意識共同體的需求。以我國臺灣“社區營造”為例,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試圖通過社區文化推廣,凝聚社區共識,進而推動地方產業與文化的轉型,形成以社區為生命的共同體。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臺灣地區政治禁忌的松動,臺灣的淡水、九份、清水、臺南各地已出現了致力于深耕地方文化、記錄地方歷史變遷的文史工作室,這成為臺灣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一群在地方上的知識分子企圖以重建鄉土歷史的切入角度,來對抗標準化和均質化傾向對地方特色的抹殺。這種自主的民間活力從文化根基上擴散,也啟動了地方自主意識的抬頭。有深刻感受的文化行政單位,開始以一種更寬廣的視野來審視“文化”的內涵,一些具備洞察力的文化行政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文化政策,來啟動社區社會重建的機制,最后在借鑒和探索中找到了能夠凝聚“共同體”意識的“社區營造”思路。臺灣進行社區營造主要也是社區共同體的營造,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社區意識與社區倫理的重建,培養“國人”的共同體意識,建立人與人、人與社區、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現代權利義務關系。
上述“碧山計劃”和臺灣的“社區營造”都有文化傳承創新的動因。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民族眾多、文化傳承異彩紛呈。無論是經濟發展方式還是產業培育模式,自然和人文資源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各地無法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因此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創意營造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四 科技創新驅動
“當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一個科技創新驅動的新時代,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主導的世界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和新動力。”
綜合數據表明,“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一個由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時期,世界經濟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就必須依靠新技術的突破,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將成為引領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毋庸置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取得了驕人成績,神舟飛船上天、“嫦娥”探月、“蛟龍號”潛海、銀河大型計算機等重大科技領域的創新,都向世界昭示了我們的綜合國力,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差距。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落后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之初,“三來一補”帶來的只是一般技術,現階段中國需要的是高端技術、關鍵技術的引領與帶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誠如此言,如果說,第一次城鎮化以“工業科技”為特征的話,那么以一種更加綠色、更加文明、更加文化的視角呈現出來的新型城鎮化則以文化科技為典型特征,而創新的互聯網等科技發展將成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驅動。“互聯網技術不僅帶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傳播革命,而且正在對社會、產業、企業以及生活的底層架構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創新和創意不僅是互聯網的靈魂,而且基于互聯網的活動已經成為創新和創意的主體,更為重要的是,創新和創意已經成為時代的主體和主流”。同時,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社交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正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還將進一步影響未來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它將有效地縮小大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信息鴻溝,提升城鎮治理運行效率,拓展新的消費市場和生活方式。
五 城市更新驅動
伴隨著全球性的新型城鎮化大潮,城市更新已成為一種常態。“城市更新是針對城市發展過程中結構和功能衰退以及隨之帶來的城市環境、生態、形象以及綜合競爭力的下降,通過結構與功能調整、環境治理改善、設施建設、形象重塑等手段使城市保持發展活力,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并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過程。”“一般來說,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為重建或再開發、綜合整治以及功能改變三種”。
現階段我國城市的發展,尤其是一線城市,亟須通過大規模城市更新來對存量空間資源進行潛力挖掘和優化調整,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為產業提供發展空間,讓城市發展方式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增長轉變;而二、三線城市面對經濟下行的發展態勢,也逐步從原來的盲目擴張,開始向集約化、創意化、生態化轉型,發展創意創新城市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共同趨勢。當前城市更新主要來自以下幾種訴求。
(一)舊城再造訴求
城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部分傳統工業的衰退和外移。制造業企業在市場規律作用下選擇新的生產基地,給城市帶來了產業空洞化的后果。有限的土地資源在客觀上決定了城市不能再發展低端制造業,針對19世紀制造業大發展時建造的廠房、倉庫的再造成為城市更新的發展需要。這些舊式的建筑保留了城市某一階段的人文遺產。城市舊區改造與創意產業的有機結合,必然可以避免城市文脈的中斷,不僅能夠保留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而且通過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經典與流行的交叉融會,為城市增添歷史與現代交融的文化景觀,不僅對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使城市更具魅力,給人以城市的繁華感、文化底蘊的厚重感和時代的生機感。比如英國泰晤士河南岸、德國魯爾區、紐約蘇荷、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等,都是舊城再造的良好例證。舊址改造與轉型發展不僅讓企業的盈利方式得以轉變,還讓整座城市綜合受益。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更新,原有的工業遺產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原有產業倒閉帶來的失業問題也得到了解決,環境也變得更為宜居,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標也得以建立。
(二)重大事件訴求
城市往往會因一些重大事件的發生而得到迅速發展,奧運會、亞運會等體育比賽,博覽會、國際論壇、產業發展甚至自然災害、戰爭等,都會給城市帶來發展的契機。其中有的是主動積極的城市建設,有的則屬于被動應對的城市更新,不管是哪一種,客觀上都給城市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城市設計者也可以參與其中,為城市的健康有序發展提出具體的建議。倫敦和巴塞羅那在奧運會籌備階段都進行了大規模環境改善、場館建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城市建設工作。倫敦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倫敦東部的利亞山谷,過去一直是被污染和遺忘的地區,曾經出現過重工業以及紡織、印刷、汽油生產等重型污染產業,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河道污染等環境問題突出。2012年第30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功申辦,推動了整個東倫敦地區從常年貧困落后的老工業基地轉型成為現代經濟的新增長極,促進了城市有機更新,創建了一個高質量的住宅公共空間,有效解決了住宅保障問題。巴塞羅那借1992年奧運會舉辦的契機,改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實施“把城市向大海開放”的計劃,改造了原工業和倉儲碼頭集中的沿海濱水區,提高了巴塞羅那在歐洲和世界的地位;在濱水的舊工業區建設奧運村和奧林匹克港,使整個濱水區變成多元和生機勃勃的城市公共地帶;同時改造升級坐落于蒙錐克山的老體育場館設施。
一般而言,大的活動舉辦期間,活動場地附近往往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場所,這里的活力指的是城市生活的活躍程度。大事件作為發生在城市中的大規模、非常規性事件,具有慶典、節慶的特征。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極大地調動了市民的熱情,使其感受到日常生活難以匹敵的事件特色。城市特有的事件文化,增強了城市的吸引力。城市吸引力包括城市物質遺產及文化特色兩部分。大事件舉辦場地由最初的單個展館或場館逐漸發展成為當今的綜合性展區或公園,給城市留下了大量的物質遺產。這些建筑或場地在事件之后融入城市原有的景觀體系。此外,事件舉辦期間城市的生產活動亦得到促進,以滿足旅游業、服務業等方面的需求。對于城市來說,這種非常規性的事件,極大地促進了城市的生產活動,激發了市民生活的活力。
(三)旗艦開發訴求
城市更新意味著物質空間和人文空間的巨大變動和重新構建,“文化旗艦項目通過諸如歌劇院、美術館、展演設施、會議設施、體育設施等文化設施及文化活動建設,帶動地方經濟再生”。文化旗艦項目能帶動地方商業團體進入以藝術為主導的開發,以促進都市更新及增強凝聚力、吸引人潮回流城市、為藝術文化工作者提供工作機會、提高其他消費產業發展效益及強化城市意象,并提升城市吸引內部投資之競爭力。有學者認為,從城市發展的歷史看,其大致經歷了3種形態:一是商業城市,二是工業城市,三是文化創意城市。目前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的城市,如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都進入了第三種形態,即文化城市或創意城市形態。創意城市發展的產業跟傳統產業不同,呈現邊際成本遞減、邊際效益遞增的規律。它的積極意義在于通過融合滲透,促進產業創新驅動和結構優化,重構產業生態,從而帶動各個領域的經濟創新。文化旗艦項目通過相互接駁的企業集群,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環,對提高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都具有實際意義。
推動城市更新的動力還有很多,這些都對城市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屬于特定城市的真實體驗和持久魅力,而這種城市體驗可能僅通過一次城市更新無法完全提供。因此,城市更新并不一定擁有很長的歷史背景,但它似乎注定擁有積極和富有成效的未來,這些都將與創意營造密不可分。文化創意產業是智能化、知識化的高附加值產業,創意營造可以大幅度提高傳統制造業產品的文化含量和知識含量,保護與延續城市文脈,促進產業升級轉化,提升城市競爭力,維護社會穩定,而且創意創新城市將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創意營造促進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