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
- 趙全鵬
- 1789字
- 2019-09-20 16:21:19
第四節 冼夫人在海口
從東漢時期開始,俚人勢力在嶺南地區逐漸形成,一些俚峒在擴張過程中形成了跨越山洞的世家大族。東漢初年,就有俚人南遷進入海南島。交阯女子征側、征貳反叛,“合浦蠻里皆應之”,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征討并登上海南島,至今海南還保留著馬援在島上挖的井,被后人稱為“伏波井”。馬援率軍進入海南島很可能是追擊從粵西、桂南、桂東逃入海南的俚人。從三國到南朝時期,封建王朝斷斷續續對嶺南俚人進行征討,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有不少俚人遷入海南島。
三國到南北朝時期,在海南對岸的俚人族群勢力逐漸強大。在這一時期,中原封建王朝或因分裂,或因外族入侵,都面臨著內憂外患,對嶺南地區的經營勢單力薄,而俚人勢力趁機向外擴張。三國時期吳人萬震著《南州異物志》記載:“廣州南有賊曰俚。此賊在廣州南、蒼梧、郁林、合浦、寧浦、高涼五郡中央,地方數千里。”俚人族群已經從粵西、桂東等地擴張到粵東地區的廣州一帶。封建王朝為了穩定南方,采取籠絡嶺南俚人世家大族的措施,世家大族也利用封建王朝的支持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結果,從三國到隋時期,俚人族群逐漸形成了一些松散的地域性社會組織,在“峒主”之上出現渠帥、酋帥。渠帥、酋帥是中原人對嶺南地區部落首領的稱呼,往往是聯合眾多“峒”而形成的社會組織,比如高涼冼氏家族,“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余萬家。”許多建立在跨越峒之上的渠帥、酋帥,控制地區大小不一,形成一個個不同的地域勢力集團。俚人各勢力集團之間經常發生沖突,一些強大的俚人部落經常對外進行武力擴張。俚人部落之間的武力爭奪也波及海南島,因此,當冼夫人以“仁政”統御嶺南時,海南島的弱勢族群也產生了強烈的歸附感。
為了穩定嶺南地區以及獲得嶺南地區的資源,從六朝時期開始,封建王朝實施封爵授官的羈縻政策,主要針對世家大族授以官職。這些世家大族往往控制數十、數百甚至數千個峒。封建王朝任命俚人渠帥出任郡縣守令,《隋書·食貨志》記載東晉時期:“嶺外酋帥,因生口、翡翠、珠璣、犀杖之饒,雄于鄉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歷宋齊梁陳,皆因而不改。”
南朝時期是俚人大量遷入海南的時期。冼夫人是高涼洗氏之女,冼氏家族數世為南越首領,是俚人歷史上最大的組織,“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余萬家”。冼夫人施以仁義,“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洞”。海南部分原住民在這一時期隸屬于俚人世家大族。冼夫人嫁給高涼太守馮寶后,協助丈夫馮寶多次挫敗地方反叛,維護封建王朝對嶺南地區的統治,如高州刺史李遷仕反叛,冼夫人率軍擊敗。陳代梁后,冼夫人遣使歸順。后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冼夫人兒子馮仆至高安,挾為人質,誘逼一起為亂。冼夫人以維護國家統一為重,置兒子安危于不顧,率領百越酋長平叛,擊敗歐陽紇,冼夫人因此被朝廷冊封中郎將、石龍太夫人。隋滅陳后,冼夫人又歸順隋朝,并協助朝廷安撫嶺外。不久番禺人王仲宣叛亂,各地首領群起響應,冼夫人遣孫子馮暄帥師救助。馮暄與逆黨陳佛智素相友善,遲留不進,冼夫人聞知大怒,將馮暄逮入州獄,又遣孫子馮盎率軍攻打佛智,平定叛亂,嶺南遂定,隋朝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海南是馮冼家族的勢力范圍。隋王朝時期,朝廷非常贊賞冼夫人維護嶺南地區穩定的功績,“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仆(冼夫人兒子)為崖州總管、平原郡公”。臨振縣(在今海南三亞市境內)成為隋王朝賜給馮冼家族的私有領地,崖州也是馮冼家族的管轄范圍,馮冼家族統治下的部曲也南遷進入海南。隋亡唐興之際,冼夫人的孫子馮盎在嶺南聯合部落,人數達五萬多人,先后剿滅番禺、新興等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草寇,又渡過瓊州海峽,消滅珠崖林士弘叛亂余黨,馮盎自稱總管,占有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控制了東起番禺,南至崖州沿海一帶區域。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馮盎歸降唐高祖,唐把這一地區分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馮盎為上柱國、高羅總管,封吳國公,不久改封越國公。《舊唐書·馮盎傳》記載:“(馮)盎奴婢萬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隋唐時期,馮冼家族勢力逐漸遷移到海南,馮冼家族的南遷必然帶動俚人的遷徙,海南成為俚人的主要活動區域,而繼續留在桂東、桂南等地的俚人逐漸演變成為僮族,后改為壯族。
位于海口市瓊山區新坡鎮新坡圩南的冼夫人廟,由明代進士、湖廣巡撫提督軍門梁云龍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所建,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建,是海南島50多個冼廟中規模最大、參拜人數最多的冼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