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史(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
- 趙全鵬
- 1566字
- 2019-09-20 16:21:19
第三節 封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革
東漢人楊孚撰《異物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專門記載周邊地區奇異物產的文獻,這類體裁產生于漢末,繁盛于魏晉南北朝,至唐開始衰落,宋以后消亡。據研究,這一時期見于史志著錄和它書征引的《異物志》共有二十二種之多,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只有零散的內容散布在各種史籍中,其中一些內容反映海南的風土人情。晉代蓋泓撰《珠崖傳》,被后人認為是海南最早的方志,已失傳。這些著作的作者或是親身游歷或是聽聞,所記載的內容已接近實際。這一時期中原對海南的印象是奇風異俗,土著居民喜歡裝飾耳朵,盛產珍珠的地方。
在中原人印象中,包括海南在內的南越是一個盛產“珍珠、香藥、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的地方,因此,吳國曾任合浦太守的薛綜建議這些地方不必要交田賦,只交地方特產就行了,“貴致遠珍名珠、香藥、象牙、犀角、瑇瑁、珊瑚、琉璃、鸚鵡、翡翠、孔雀奇物,充備寶玩,不必仰其賦入,以益中國也”。《三國志·吳書·士燮傳》載:“(交阯太守士)燮每遣使詣權,致雜香細葛,輒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瑇瑁、犀象之珍,珍奇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
三國時期,中原與嶺南地區仍然保持著秦漢以來的貿易關系。
吳國薛綜,沛郡竹邑人。少年時隨從族人到交州避難,師從劉熙學。交阯太守士燮歸附孫權后,孫權召薛綜為五官中郎將,授合浦、交阯太守。刺史呂岱率師討伐交州,薛綜也隨軍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后來,呂岱從交州被召出,薛綜擔心后任者不能勝任。上書介紹嶺南不同地方習俗,其中提到珠崖居民的習俗,“自臣昔客始至之時,珠崖除州縣嫁娶,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可見薛綜曾經游歷過海南島,故對其他民俗比較熟悉。
《三國志·魏書·東夷傳附倭傳》記載倭人風俗與海南相似:
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今倭水人好沉沒捕魚蛤,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后稍以為飾。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計其道里,當在會稽、東冶之東。其風俗不淫,男子皆露紒,以木綿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婦人被發屈紒,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種禾稻、苧麻,蠶桑、緝績,出細纻、縑綿。其地無牛馬虎豹羊鵲。兵用矛、楯、木弓。木弓短下長上,竹箭或鐵鏃或骨鏃,所有無與儋耳、朱崖同。
晉至南北朝時期,海南北部隸屬合浦郡,交州刺史陶璜上疏曰:“合浦郡土地磽確,無有田農,百姓唯以采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而吳時珠禁甚嚴,慮百姓私散好珠,禁絕來去,人以饑困。又所調猥多,限每不充。今請上珠三分輸二,次者輸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訖二月,非采上珠之時,聽商旅往來如舊。”在政府政策的保護下,南北貿易更為繁榮,“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并所處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璣,奇異珍瑋,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
海南島盛產的珍珠、玳瑁等物品成為內地商人交易的重要物品。
中原地區的漢人很早就種植水稻,當漢武帝在海南設置郡縣時,海南島上的原住民也已經種植水稻,“男子耕農,種禾稻”,因此秦漢時期漢人進入海南時,飲食原料中已有稻米。
薯蕷、薏芡等也是海南居民的主要食物。珠崖種植薯蕷有悠久的歷史,東漢時期廣東人楊孚在《異物志》記載:“薯類為南人專食,以當米谷,稻谷次之,再次為薏芡。”“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又說“儋耳夷……食薯,紡織為業”。晉朝嵇含《南方草木狀》也談到珠崖種甘薯:“甘薯,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舊瓊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稼穡,惟掘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倉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
甘薯一般采取蒸吃,《南越筆記》記載:“舊珠崖之地不業耕稼,惟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曝,切如米粒,倉團貯之,名之薯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