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城民:舊城改造與都市運動中的國家與個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
- 施蕓卿
- 3159字
- 2019-11-18 16:43:02
四 國家與個人的相互形塑
通過將“個人”帶入國家、市場、社會的宏大分析框架,本書試圖對單純的社會學分析范式,做出一些社會心理學的延伸。在此,“個人”的引入并不完全等同于行動社會學所強調的行動者的回歸,而是希望通過社會心理學的分析工具對其加以豐滿,并貫穿國家和個人兩個層面,使都市運動的案例更清晰地呈現出兩者之間相互形塑的過程。在此,當前正在發生的都市運動的實踐與中國獨特的轉型進程關聯起來,定義為由行動者發起的對國家—個人關系的調整,以推動尚未變化的社會心理結構與業已分化的社會結構之間重新契合相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行動和實踐為載體,經由行動者的主體性的生成而實現。結合社會心理學的分析水平和對社會轉型的關注,本書將“行動者的主體性”生成的討論拓寬至幾個不同的分析層次——自我邊界的固化、公民的生產、社會的生產以及國家—個人關系的重塑。這幾個層面在邏輯上是清晰的,可以從自我構念的轉型順次推理而出,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呈現出一種交織融合、牽扯分化、盤旋上升的狀態,充分展現了當前都市運動中的復雜狀況。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本研究彌補了現有社會心理學研究過多依賴于實驗方法的不足。實驗法導致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普遍關注個人及人際,至多拓展到最簡群體、小群體研究,而很難做到對大群體的觀察和分析,更難以將群體放在復雜、真實的社會情境中,討論其與宏大的社會背景的關聯。因此,作為一項汲取了兩種視角養分的研究,本書也希望可以在兩者之間架起一條通路,共同面對轉型的關鍵議題。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講述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城市奇跡何以發生,后半部分講述公民的生產何以在因拆遷導致的集體維權行動中發生,兩者構成一個相互呼應的過程。
全書的導論部分圍繞為何研究都市運動和如何研究都市運動兩個問題,闡述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問題意識、分析框架及主要概念。本書秉承“社會轉型的運動視角”,借助都市運動的案例,實則研究中國獨特的轉型進程,以區別于西方主流社會運動理論所源起的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引入社會心理學視角,使本書對轉型的關注,除通常的宏觀社會結構變遷之外,還涉及微觀的社會心理結構(自我構念)。因此,轉型引發的失衡在本文中具備了第二重含義——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結構之間不再契合,或曰,國家—個人之間原有的因應機制被破壞。國家—個人關系作為本書的核心分析概念,包含國家形態、個人形態和兩者之間的因應機制這三層內容。以這一概念為切入點,本書正是致力于打通社會轉型的這兩個層面,在對“城市奇跡何以發生”和“公民何以生產”這兩個具體問題的回答中,展現國家與個人在轉型過程中的相互形塑。
在本書的理解中,社會轉型的動力機制不僅來自于國家主導的社會結構變遷,還來自于由個人推動的社會心理結構轉型。這種自下而上的推動是底層對轉型帶來的“雙重失衡”的回應,其實質是對國家—個人關系從傳統的“吸納型”到現代的“平等型”的重塑。這個重塑過程以當前各種民眾抗爭和都市運動為表現形式,經由行動者的主體性在實踐中的生成而實現。因此,本書所理解的社會轉型,還包含著一個“主體性”從缺失到生成的過程。將社會心理學范式的分析水平引入,本書將“主體性”的生成具體化為“自我邊界的固化”、“公民的生產”和“社會的生產”,這幾個層面最終在國家—個人關系的重塑中得到統一。
此外,本書還強調,轉型的起點和終點所連接的這兩套國家—個人關系體系之間存在內在張力,且國家與個人力量對比懸殊。因此,主體性的生成,亦即“公民的生產”,體現為一種新的于舊的之中被包裹著、艱難地生長的“嵌套式”結構。這是一個“在順應中推動轉型”的過程,既回應了都市運動當前面臨的“兩難困境”,又符合當下“漸進式”改革的現狀,且關聯著中國人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延續的治理形態。
第一章至第六章為本書的主體部分。第一章以一個訴訟代表的個人維權歷程為線索,從個人訴訟、分訴集團訴訟、萬人集團訴訟及后續舉報幾個層面,展現了城市化背景下,圍繞房屋拆遷中的土地問題所引發的社會沖突的具體形態及其實踐過程。透過這一個案描述,本章試圖對國家構造房地產市場之初,個人是如何受到來自國家與市場雙重力量的擠壓,隨后又是如何應對,以及應對過程使個人產生了什么變化,社會的力量是如何被引入等,給出一幅直觀的畫面,對此的分析解釋將貫穿全書。
第二章和第三章將討論的焦點匯聚到社會結構轉型中占據先機和主導的一方——國家。第二章“城市的政治”,以歷史的視角,分析了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在城市住房領域體現出來的大一統的國家從合一到分化的過程,及相應的社會結構與深層的社會心理結構之間從相適到失調的過程。
第三章“土地的奧秘”以舊城改造沖突最為尖銳的土地問題為著眼點,力圖比較全面、完整地展現地方政府經營城市(即空間和土地)的邏輯,以作為原本相適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結構之間在轉型之初出現失調的一個例證。為資本而生的城市開發嵌入大一統的國家的制度、文化和權力框架中運作,為我們勾勒出市場誕生之初的輪廓。
第四章到第六章將討論的焦點重新拉回我們更為關注的個人,或曰行動者,試圖辨析在這樣一種社會結構變化——國家引入市場機制、分化經濟職能——之后,底層如何推動相應的社會心理結構轉型。通過辨析法律層級,建構權利話語,并以行動為自我賦權的實踐,行動者在區分國家情境、辨析市場邊界、形成社會聯結的維權行動中,不斷致力于對國家—個人關系的重塑——將其從傳統的“吸納型”向更為現代的“平等型”轉化。
第四章“國家的拆分”是全書中的一個轉折章節,將視角從“城市奇跡”的鑄就者,即地方政府切換至在維權行動中被逐步鍛造的公民,展現出雙方在應對社會結構與社會心理結構之間失衡時的不同邏輯。面對業已分化的社會結構,地方政府強大的執行力和持續的增長效率來自其對“吸納型”國家—個人關系的繼承,是一種維續“合一”的邏輯;而面對由此導致的權力與資本的雙重擠壓,行動者發起的維權抗爭,則在于引入一種“分化”的邏輯,體現出向“平等型”國家—個人關系的邁進。
第五章“公民的鍛造”,借用社會心理學中“自我邊界”概念作為分析工具,更詳細地展現了新興的“平等型”國家—個人關系是如何在處處受制于歷史和現實的情況下,經由行動者對分寸尺度的精確拿捏而被小心翼翼地構筑的。這一過程被稱為“自我邊界的 ‘選擇性固化’機制”。行動者們以法律為武器,建構出“實踐式”公民理念,將每一次維權都轉化為對自身公民資格和權利的宣稱,才得以從被默認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權力中找到自下而上自我賦權的可能,以對自我邊界的逐步固化推動國家—個人關系不斷從吸納、服從轉變為獨立、平等。
第六章“社會的生產”再度把分析層次拉回到較為宏觀的層面,討論經上述自我邊界的“選擇性固化”帶來的公民,如何獨特地形塑了當前的社會(自組織機制)形態以及維權的抗爭邏輯。兩套國家—個人形態之間的張力貫穿始終:一種是不斷挑戰既有制度、建構抗爭空間的力量,基于公民主體性的生成和社會聯結的形成;另一種是不斷被既有制度形塑,為維權行動提供合法性的力量,基于傳統的主體性缺失的個人對國家的內化和呼應。行動者在這兩種力量之間的精確拿捏,既展現了當下都市運動在實踐中的復雜局面,也體現了由底層發起的“在順應中推動轉型”的舉步維艱。
結論部分“再造城與民”是對全書的一個總結。在對中西方不同變遷歷史的概述下,重申了本書借都市運動以研究社會轉型的基本立場,并回顧了引入社會心理學視角以后凸顯的“第二重失衡”,提出面對轉型過程的國家—個人關系分析框架。此外,結論部分還將行動者在本案例中對法在象征、文本和實踐三重意義上的全面拓展做了總結。法律在此體現出一種實踐的、力的概念,成為連接轉型起點和終點這兩套不同的國家—個人關系的過程。最后,總結了本書存在的局限和今后可能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