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稅法治(依法治國研究系列)
- 劉劍文主編 侯卓 耿穎副主編
- 1303字
- 2019-11-18 16:42:16
序言
近年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在量和質上均有很大提升,財稅法治建設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這無疑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產生了諸多積極效應。試選取一些剪影:從中央文件來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既高屋建瓴又一針見血地闡明了財稅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石性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隨后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整體部署了財稅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將改進預算管理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間財政關系列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三個重點領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四中全會《決定》與側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構成了“姊妹篇”,而財稅法治自然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題中之義和必由之路。從修法和立法的舉措來看,《預算法》歷經“十年磨一劍”的波折過程和反復博弈,終于2014年8月完成首次修訂,并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在立法宗旨、預算編制、預算公開、地方債、預算法律責任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完善;2015年“兩會”上修訂通過的《立法法》明確規定了稅收法定原則,并將稅收法定和財政法定提到了比較靠前的位置,盡管新法對稅收法定的表述相較于修正案二審稿有所倒退,但它能最終采行稅率法定也是殊為不易的。如此種種,無不彰顯出財稅法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說明了我國的財稅法治進程正因應時代所需,不斷提速。
在國家治理模式轉型的宏大背景下,經由規范、合理、科學的“理財”來更好地“治國”是一種極富新意和創造性的思路,財稅法則在其中扮演著至為關鍵的角色。質言之,財稅法通過配置財稅權力(利)和義務、安排財稅行為的程序、設定違法的責任,從而全面且強力地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結構,旨在實現公平正義和“良法善治”。具體地說,一方面,財稅法深刻影響了政府與市場的界分,不管是財政收入還是財政支出,都首先需要回答國家財政這只“有形的手”適合在何時、何地、何種程度上干預私人經濟的問題;另一方面,財稅法直接關系到橫向的人大、政府和法院之間的以及縱向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地方上級政府與下級政府之間的財政權力配置,于縱橫交錯中塑造了各層次、各具體主體的利益格局。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攻堅期和深水區,前行的阻力日漸加劇,難度越來越大,風險更加突出。立足于此,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必須是法治經濟,權益關系的改造必須在法治的框架下進行,新時期的各項改革也必須堅持法治的思維和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全面推進財稅法治已成為大勢所趨,并將根本性地形塑整個國家形態以及經濟、政治、社會生態。
如前所述,財稅法治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既大有可為,更應當大有作為。在探索財稅法治的進程中,財稅法學者尤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智慧,融通理論和實踐,為解決中國的財稅法實際問題貢獻力量。出于這個目的,本書編錄了發表時間較近的12篇財稅法論文,在甄選時綜合考慮到涉及領域的廣泛性、研究范式的多樣性、發表刊物的權威性和文章作者的影響力,以期展現我國財稅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助力當下和未來的財稅法治建設。
劉劍文
2016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