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地名與城史紀元研究
- 王禹浪
- 509字
- 2019-10-14 09:58:56
二 魏聲和蒙古語“平地”說
據目前所知,哈爾濱地名含義為蒙古語“平地”的說法,來源于1913年成書的《吉林地志》。據《吉林地志》第14頁“濱江縣”條記載:
濱江縣,土名哈爾濱(地名釋義),往為松花江右灘地,江左傍近郭爾羅斯后旗界(今為黑龍江省呼蘭縣)。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遙望如哈喇,蒙語因稱為哈喇賓。漢語訛傳、又易(譯)喇為爾。(土音喇、訥、爾、勒等字,俱無大區別)設治頃以此地臨江,且就土人之慣稱,故名。(沿革)金為上京會寧府西北地。元明沿革與阿城同。前清宣統元年設濱江廳同知,僅在傅家甸一隅,面積數里。嗣割雙城東北境附屬廳治,仍嫌褊狹,今改縣。
魏聲和先生認為,哈爾濱應為土名以及對“爾”字的發音在當地土人中往往與發喇、訥、勒音,“俱無大區別”的考證是正確的。然而,他將哈爾濱一詞斷然省略濱字,而獨以“哈爾”(喇)的發音與蒙古語平地之意的結論則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哈爾濱”是一個完整的詞組,很難否定每一個音節。此外,在說明哈爾濱一詞源于蒙語的論證上也缺乏足夠的證據。
《吉林地志》的作者魏聲和先生,是江蘇武進(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民國初年曾任吉長日報社的撰述,任職期間,潛心研究吉林歷史地理,并寫成了《吉林地志》和《雞林舊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