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川史話(中國史話·社會系列)
- 徐廣國主編
- 777字
- 2019-10-14 10:02:18
4 銀川地名的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于《新唐書·地理志》,原指“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陜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由此可見,銀川指代的地名最早不在寧夏境內(nèi),而是在陜西北部。
寧夏地方文獻中出現(xiàn)“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wǎng)、湖泊珠聯(lián)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滟、水映如畫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寧夏水利同知王全臣在《重修漢泉暗洞落成》一詩中寫道:“曾聞河源來自天,一曲伏流路幾千。或是天公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解震泰在《游賀蘭山》的長詩中有這樣幾句:“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這些詩詞中提到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1723~1735),“銀川”一詞開始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通智的《惠農(nóng)渠碑記》上有“黃河發(fā)源于昆侖,歷積石,經(jīng)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灌區(qū)了。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創(chuàng)建“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于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并開始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改為建制市,擬正式定名為“銀川”,經(jīng)1947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批準,將銀川作為寧夏省會城市之名,沿用至今。

銀川建城2121年紀念碑揭幕儀式
銀川之名的由來,有人說是因為銀川平原土壤多鹽堿化,顯露于野,盡為銀白色,故稱為“銀川”。由于銀川平原緊靠黃河,湖泊、河渠多,日照長,蒸發(fā)量大,土質(zhì)堿性重,湖岸周邊,寸草不生,大片土地被撂荒,沒人開荒和種植,致使土地產(chǎn)生白硝,似雪非雪,一片銀裝素裹,這是銀川地名由來的一種說法。此外,還有“銀川地名東來說” “灌區(qū)風(fēng)光秀美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