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功薪傳
- 張義尚
- 1430字
- 2019-09-19 11:56:03
二 內家功夫中的一支奇葩——金家功夫
筆者于1987年《武魂》二期介紹了《蜀東稀有拳種形意拳支派——金家功夫》一文,那篇文字的內容,是根據我在三十年代十八歲時學習金家功夫七年的知見寫的。1981年11月出席四川省在成都召開的老拳師座談會,并奉命代表四川老拳師列席北京“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歸來路過梁平縣才知該功夫于第二代后有麻貴廷、劉志強兩個傳承,我原來所學屬麻系,雜有余門功夫,不如劉傳之精純。后于1986年緣遇墊江高英老師,一見知為高手,乃是金家第五代師資中得到它全部奧妙,而且本身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惟一傳人,故決心請列門墻,重學金家功夫。蒙師不棄愚魯,不斷琢磨,又七載矣,才知金家功夫乃是“金氏心意六合拳”,雖與形意、心意同出于山西姬家之一脈,但在養生及技擊技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金家功夫于養生和武術技藝方面成效斐然,可惜該功過去保守過度,未能得到武術界有識之士的重視。
金家功夫的淵源
金家功夫,乃“心意六合拳”的一個支脈。發源于四川川東地區的梁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金家功夫的先師——金一望,山西人,是一位打家劫舍的綠林英雄。他和他的結義兄弟馬某聞姬家拳藝超絕,但不傳外人,因求學心切,遂前往偷學。已至三年,為姬家發覺,姬老感其心誠,慨允破例,重學三年,得到了姬家功夫的絕密傳授。
二人既得絕技,痛改前非,出家修道。后于湖北分手,各奔前程。馬氏沿江而下,金則溯江而上,至四川之梁平縣,喜其山水清秀,物產豐饒,遂隱居于老鷹場地,和光混俗,濟世活人。金前后共傳八徒,以李丹翼功夫最深,功成而去,不知所終,其次當推李少侯,他是金家功夫的第二代惟一傳人。
金家本是姬家,而我們曾見到金家拳老譜,其譜首標“心意六合第一家——金家功夫”。因金道人在梁平為第一代祖師,并且藝業出神入化,于心意六合門有更高深的造詣和發展,故以金家功夫名之。
李少侯功夫甚高,曾應清廷武狀元之試。試考官驚其神力,以為邪術而不取,遂抑郁不樂,后修靜功,走火入魔。他在武功方面,僅“陸地飛騰”(一稱“懸空”)一法未得。祖師有秘本傳他,入魔后他時刻藏于胸懷,常曰“天書”,不給任何人過目。逝世后不知書之去向。
李少侯傳徒以劉志強(劉二霸王)、麻貴廷、魏和尚三人為杰出。魏早死,麻原余門高手,曾在川陜道上走鏢達十年之久,再轉學于李,故其藝不純,惟劉之功夫精純出眾。此是第三代。麻傳萬玉成,萬傳周之德,皆有相當功底,非一般拳師可比,惜周后已無傳人。劉傳文煥章、裴元和尚。裴早死,文為劉親自選擇之傳人,是金家功夫真傳之繼承者。此是第四代。
劉傳袁樹滋、高英(原名敬源)等老師。袁傳人不多。高英于民國廿一年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廣學內外諸家拳種。1924年畢業后,曾任軍隊國術教官,經一再砥礪深鉆,方知金家功夫別有風格,與太極、八卦、形意、心意及大成拳,皆有不同。其法極精簡,與“越是上乘功夫越是簡易圓融”相符。故一面再虛心請益,一面潛心修煉,成為目前金家功夫惟一之第五代高手,其功夫已達爐火純青之域。惜師在過去左風之下,流放新疆廿七載,且幸經釋冤獄,于1977年歸來之后,傳授有志青年不少,在老師化雨春風影響之下,我們師兄弟中已有相當功力能傳其藝業者已為數不少。
現在我輩同仁,決心在老師玉體尚健,親自指導下,把“金家心意六合”這一功夫整理出來。而筆者因在上海讀書時,曾廣學太極、八卦等內家功夫,雖于金家功夫水平有限,然對功夫之高低深淺尚有一定認識。故這一次的整理工作,是根據高師的教導,在文字上略予訂正潤色而已。
(原載《武魂》雜志199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