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農村工業化

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工業化都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

在人類歷史上,工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從18世紀3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算起,至19世紀30年代,機器大工業在生產中占據統治地位,標志著英國產業革命初步完成,那么,英國的工業化過程持續了大約100年。

在此過程中,美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相繼進入工業化過程,至18世紀8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在亞洲,日本自明治維新后開始工業化進程,到19世紀初,也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至此,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歷經大約200年的時間,完成了工業化過程。

中國的工業化,如果從清末洋務運動算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經過近百年時間的緩慢發展,仍然沒有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的基礎也十分薄弱。1953年,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一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歷經25年的發展,才基本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的原始積累,但仍然沒有改變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的基本面貌。

新中國的工業化歷程充滿了曲折與痛苦,其結果是通過農業集體化的高積累和城鄉剪刀差的高利潤來實現的。在城鄉二元格局下,一方面,城市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得到了高度重視和快速積累;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和農民被束縛在人民公社的土地上,通過國家統購統銷,以極端低廉的農產品價格換取高昂的工業品,甚至餓著肚子支援城市的工業發展。

以這樣的方式,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新中國才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涵蓋各個重要生產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和遍及全國各地的社隊企業,是一筆豐厚的歷史財富。前者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是國計民生的大業;而后者則為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在當時還默默無聞的企業,將成為今后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兩支生力軍。

但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工業化積累,是在與世界經濟完全隔絕的情況下,通過內部的動力和城鄉之間的自我循環來實現的。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努力融入世界。一方面,世界經濟的冷暖變化對中國產生著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又要夯實自己的經濟基礎。40年來,不管一部分人竭力追捧也好,反復唱衰也罷,中國依然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自己設定的道路,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

這不能不說是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觀。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也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無法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來解釋。

哈佛大學中亞研究所創建者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晚年時也認為,西方學者普遍公認的“沖擊——反應模式”無法解釋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他說,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很可能不是“沖擊—反應”的結果,而是自身內在基因變革和內在發展沖動的結果。所以,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它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

那么,這種動力和需求,或者說是內在性和動力源到底在哪里呢?

中國很大,千頭萬緒;順德很小,卻是個極具代表性的地方。我們研究順德40年發展歷程的目的就是,試圖通過剖析順德,發現一些中國縣域以及小城鎮走向現代化的基因圖譜。

南國絲都

歷史總是在不經意處留下一些伏筆,為后來者提供必要的路徑和依據。如今,當我們回過頭來仔細翻閱以往的歷史時,才發現市場經濟的因素早就蟄伏在順德這片土地上,幾經涌動,幾經沉浮,終于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變成了春雷震動的大潮、實業興邦的夢想。

歷史上,順德縣因為人多地少,很早就開始了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商品性農業發展的過程。史料中不斷出現的“毀稻樹桑”,就是這一變化的標志性事件。

早在宋代,由于中原戰亂,北方移民不斷南遷,珠三角地區的人地矛盾日漸顯現。位于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南海等地,由于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移民數量更多,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更為突出,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糧食需求。

爆發于明正統年間的黃蕭養起義,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與土地矛盾尖銳而引發的沙田爭斗。起義失敗后,朝廷為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 “割南海三都膏腴之地”,設立順德縣。

既然是“膏腴之地”,則必然是人口稠密地區,加之建縣較晚,所轄面積也只有806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各縣中面積最小的縣。但是,順德人口增加卻非常迅速。景泰三年(1452年)建縣時只有7萬人,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已達到近49萬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達到103萬人,宣統元年(1909年)又增至135萬人。順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順德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伴隨著人口的增加,沙田開發面積不斷增加,由此引發的爭斗也日趨激烈。特別是順德與香山(今中山)之間的沙田訴訟,不絕于史書。其中一個極端的例子發生在明末清初。

那一年,浙江進士周齊曾被朝廷派到順德出任縣今,他在上任途中就聽說了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的消息,強忍悲憤,來到順德,閉門不出。后來他了解到香山與順德互爭沙田的很多官司都被積壓下來無法處理,于是他一反常態,雷厲風行,將香山的地主豪強數十人捕拿歸案,沉入江中溺斃。最終,周齊曾被革除官職時,順德縣百姓為表達抗議,連續幾天關閉城門和罷市。科大衛.皇帝與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M].卜永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人口使土地越來越顯得珍貴。于是,人們一方面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沙田圍墾,不斷增加土地面積;另一方面開始想方設法提升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益。他們開始發展養魚業和果木種植業,提升土地的產量,增加商品性農業收入,再通過地區間的交換獲取糧食。在此過程中,結合興修水利,筑堰為塘,疊土成基,發展出了“塘中養魚,基上種樹”的基塘農業,這種“果基魚塘”的開發,使花果種植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商品經濟就此萌芽。

進入明代嘉靖朝以后,由于受到絲綢大量出口的影響,國內外市場對蠶絲的需求不斷增長,刺激了蠶桑業的快速發展。在順德,果基魚塘的生產方式日益向桑基魚塘轉變,形成了“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糞便)養魚,含有魚糞的塘泥又作為桑基肥料”的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系統。

與果基魚塘相比,桑基魚塘的生產效率更高,民間也有“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的評價。據說,這種生產模式后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全球農業文化遺產,申報者是浙江湖州。

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長,清乾隆至光緒年間,順德曾兩度掀起“挖田為塘,毀稻樹桑”的高潮。到光緒末年,全縣有桑基30萬畝1畝=666.667平方米。,魚塘20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91萬畝的55%以上。塘魚、桑蠶、蠶絲三項年產值達12760萬兩白銀。

順德人“毀稻樹桑”的積極性如此之高,主要是因為種植水稻的收益遠低于桑蠶養殖業。

據《廣東新語》記載:“茁即成,大蠶茁四千,小者六千,可獲絲一斤……計一婦之力,歲可得絲四十余斤。桑葉一月一摘,摘已復生,計地一畝,月可得葉五百斤,蠶食之得絲四斤。家有十畝之地,以桑以蠶,亦可充八口之食矣。”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后世學者據此推斷,當時一畝地種植水稻與養殖桑蠶的收益之比是1∶3。農學家根據《廣東新語》的記載,也認為珠三角蠶桑產量高于江南地區。吳建明.南國絲都:順德蠶桑絲綢業發展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但是,桑基魚塘無論有多么完美,它都不是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因為桑基魚塘本身并不能生產稻米,還需要大量的糧食輸入才能維持它的生產和循環。因此,桑基魚塘必須依賴開放的市場和貿易,與之相伴隨的是各類鄉村墟市的增加和交易的活躍。

隨著桑蠶業的發展,順德逐漸成為珠三角地區最主要的蠶絲貿易基地。清末,墟市數量明顯增加,同時還涌現了一批以蠶絲貿易為特色的專業化墟市。至民國初期,已形成了容奇、倫教、水藤、甘竹、桂洲、勒流、陳村、樂從、杏壇、龍江尾等11個遠近聞名的蠶絲集散市場。

桑蠶業的興盛帶動了手工繅絲業的發展,19世紀開始,西方機器繅絲技術被逐步引入順德。同治十三年(1874年),順德第一家機器繅絲廠在龍山建立,帶動全縣機器繅絲業迅速興起,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全縣絲廠已達42家,宣統三年(1911年)達142家,成為廣東蠶絲業的主要生產基地。

據《順德縣志》載:清宣統年間,較大型的機器繅絲廠142家,產業工人6萬多人,20世紀20年代初絲業全盛時期,機器繅絲廠135家,踩手工場200多家,絲織廠400家以上,曬莨廠500多家,工人八九萬人。還有其他各類手工業者,共有兩三萬人。

有人據此推斷,當時僅順德一地的產業工人總數已超過上海,是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吳建明.南國絲都:順德蠶桑絲綢業發展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實際上,順德大部分在工廠中勞動的工人并非“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他們的特點是離土不離鄉,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有魚塘、桑田及工具和房屋等生產資產和私有財產,在工廠中的工資收入也不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因此,他們與上海的產業工人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讓人感慨的是,這種“離土不離鄉”的特點將在以后鄉鎮企業的崛起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實際上,這也是中國農村工業化的最大特點和最重要的基礎。

為了將生絲運往廣州等地,水路交通運輸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一船絲遠出,一船白銀歸”的景象。絲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金融,順德絲業最盛時期,全縣有錢莊(銀號)44家,占珠三角私人錢莊總數的65.2%,廣州50%的銀行家和55%的金融資本都來自順德。順德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順德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順德被外界稱為“南國絲都,廣東銀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國際市場紡織品原料緊缺,生絲價格暴漲,順德縣蠶絲業進入十年鼎盛時期。與此同時,岑國華、薛廣森等一批近現代企業家也應運而生,實業興邦的夢想像基因一樣深深地植入順德的歷史文化中。

在《順德縣志》中記錄了兩個頗具代表性的人物:

薛廣森(1865—1943),順德龍江美里坊人。少時讀過三年私塾,17歲到香港謀生,在船廠做工,學成一手出色的機械技術。后應聘回順德在絲廠工作,得到絲商曾秋樵的賞識,委辦大良順成隆機器廠。光緒三十三年,自行招股在樂從開辦順棧機器廠,仍兼順成隆廠經理,兩廠均經營繅絲機械維修配套,業務興旺。民國元年,與人合作在廣州創辦協同和機器廠,發現剛問世的柴油機很有發展前途,遂借為英國青龍號油輪檢修機器之機,設法將船上柴油機全面拆卸,繪出圖紙,測得數據,于民國四年成功制造出第一臺國產柴油機。由于對機體結構做了若干改進,遂獲得合法專利權,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是為廣州柴油機廠的前身。民國七年,薛廣森、陳沛霖與梁墨緣(順德縣人,時任三水縣西南聯商航運公司經理)合作,集股金10萬銀圓,創辦粵海航運公司,全部艦船都率先使用了自產柴油機,占據競爭優勢,業務遍及粵桂兩省,有力地推動了華南水運業的發展,柴油機也得到了廣泛推廣,訂貨量大增。此后,薛廣森業務范圍涉及碾米、造紙、繅絲、電筒等行業,所到之處,一方面通過現代技術與機器設備的更新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通過集股和利潤再投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成為廣東商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抗日戰爭爆發后,因氣絕日偽商會籠絡,所辦企業屢遭打擊,終至傾家蕩產,舉家搬回鄉下,在悲憤交加中度完余年。去世后,摯友梁墨緣親撰挽聯“粵海交通領袖,嶺南機軸先模”,摡括薛廣森一生業績。

岑國華(1886—1942),順德葛岸西村人。出身蠶農家庭,少時讀過兩年私塾,早年在廣州絲廠做學徒。后回到順德縣自行招股,先后在桂洲和葛岸開辦大和生、瑞棧兩家絲廠。民國8年(1919年),率先采用日本新式繅絲機,產量、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引來同行競相仿效,帶動全省生絲出口量激增。此后又陸續在南海和石灣開辦祐昌、永昌兩家大廠,還斥資在嶺南大學設立生絲研究所,致力改進生產技術。岺國華注重品牌,創立的雞球牌粗絲和明珠牌、飛輪牌精絲,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訂貨量日增。岑國華抓住時機及時集股擴大生產,屬下絲廠發展到18家,同時將業務擴展到廣州,直接與各國絲商交易。由于講究信譽,經營有方,近40家非屬下絲廠也長期委托代售,岑國華所經營絲莊、洋行常年營業額在1000萬兩銀圓以上,居全市同行之冠。為資金周折方便,他又在廣州十三行開設了四家銀號。由于社會聲望不斷提升,曾一度擔任廣州商會會長。20世紀30年代,受國際經濟危機影響,蠶絲銷量日減,岑國華屬下多家絲廠相繼歇業。廣州淪陷后,在香港開設分號,艱苦支撐。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2000擔生絲在運往印度途中被炸沉,香港商號又遭到日軍炮轟,不久岑國華去世,年僅56歲。

薛廣森、岑國華只是那個時代順德人中的代表,他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索了在順德乃至廣東和中國實現近現代工業化的可能性,培養了第一代在現代工廠中勞動的工人,也品嘗了第一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艱辛,體會了家國民運休戚相關的時代風云和個人沉浮。在國家主權與經濟主權并不完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實業興邦的夢想終究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薛廣森、岑國華在事業發展過程中,廣泛采用集股方式,成功地將股份制合作引進了順德,使現代企業組織方式廣為人知。同時,他們還參與銀號、錢莊、銀行等金融業務,推動現代金融業的轉型發展,為探索金融業與實業的融合發展做出了有益嘗試。

60多年之后,當順德以石破天驚的“產權改革”引起舉國關注時,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一段歷史中發現順德人對于“產權”的重視由來已久。同時也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產權關系的清晰和明確,決定了20世紀初順德蠶絲業的興盛,也決定了20世紀末,順德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

社隊企業

歷史上,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都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中。但是,農民出于生產和生活所需,利用地區間的自然與經濟差異,發展小作坊或其他形式的事業以補充家庭收入的做法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比如,農耕之余的捕獵、打漁、采藥、木工、建筑,或外出打短工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對農村事業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而增加了農民收入,活躍了市場。據統計,到1952年,全國農村副業產值已由1949年的11.6億元增長到18.3億元,增長57.8%,農民收入增長30%。湯鵬主.中國鄉鎮企業興衰變遷(1978—2002)[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1953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要求各地積極發展副事業生產。隨著合作化高潮的到來,一些鄉鎮組織了手工業合作社,一些農業合作社內部組織了事業組、事業隊,這些都成為合作社的集體副業,各類能工巧匠則成為農村副業骨干力量,如農村中的鐵匠、木工等傳統手工業者和熬糖、煮酒、碾米、軋棉花、燒磚瓦、挖煤、做鞭炮等生產者由一家一戶的獨立經營逐步向集體化發展,辦起了依附于農業的小企業。湯鵬主.中國鄉鎮企業興衰變遷(1978-2002)[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這種小企業就是后來社隊企業的雛形。從1958年毛澤東號召“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開始,到中央做出“大辦鋼鐵”的決議,社隊企業的數量不斷激增,遍及中國農村。盡管這些企業因為“一大二公”等原因而效益低下,但在農村工業化、農民辦企業等方面的積極嘗試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順德是社隊企業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順德全縣共有工業和手工業企業3013家。職工總人數20189人,占全縣總人口的4.9%;工業總產值6423萬元(1990年的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82%。這些企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以及后來的調整,構成了三類不同性質的企業。這三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隨后的改革開放中走出了三種道路,演繹了三種完全不同的命運。

國營企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順德縣國營工業只有一家,是建于1935年的順德糖廠;1955~1956年,經過三年社會主義改造后,基本上形成了以縣屬國營、集體為主的經濟結構。到1957年,全縣共有國營工業36家,產值9349萬元;1965年增加到48家,產值14301萬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66.13%。1978年,減少為47家,產值3.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到37.22%。

縣屬集體企業 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先后對全縣手工業72個行業的6153家企業、12594人實行了手工業合作化,組成了100多個合作社與生產小組,經過反反復復的調整,到1976年年底,共有17家企業、4260人,統歸縣二輕局管理。集體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較快,到1991年已達到47家,其中包括萬家樂集團公司和華寶空調器廠,年產值9.39億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8.8%。

鄉鎮集體企業 順德縣從1954年開始,將大批農村圩鎮的手工業者納入生產合作社。1956年后,規模進一步擴大,開設了一批小工廠、小工場,成為社隊企業發展的雛形。到1958年“大躍進”時期,又把各公社、大隊有一技之長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開辦農機修理、農具制作、服裝加工、建材燒制等場所。到1958年公社管理的工業企業共2025家,產值3242萬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27%。

此后經過反復調整,到1965年,全縣社隊企業只剩下84家。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影響,社隊企業被扣上“資本主義”的帽子,進入發展緩慢期。1975年,廣東省委提出“圍繞農業辦企業,辦好企業促農業”,社隊企業獲得較快發展。到1978年,全縣共有社鎮(街)辦企業268家,隊辦企業1343家,從業人數7.84萬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社隊企業已經改變了以前以機械、農具、磚瓦、木器、石料、糧油加工等為主的業務構成,開始涵蓋機械、五金、機電、塑料、化工、五金和建材等業務范圍,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很多企業的產品被納入國家計劃。一批產值超百萬元、超千萬元的明星企業正在積蓄力量。

1978年年底,當18位小崗村的農民在包產到戶的“生死狀”上按下紅手印的時候,一個改變中國的決議也正在北京醞釀成型。1978年12月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定,從此以后,包產到戶從偷偷摸摸的行為變成了公開的行為。

實際上,中國農民對包產到戶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周其仁教授在《改革的邏輯》中說:“我們現在知道最早的包產到戶,發生在1956年下半年的浙江永嘉縣,當時也得到了縣委領導的支持,但是,高層不能接受,結果是縣委書記李云河被革職,遣返老家務農達21年之久”。周其仁.改革的邏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無獨有偶,我們在查閱資料時也找到了發生在順德的一個同樣的案例,“1956年,時任順德縣副縣長兼杏壇區委書記趙汝安,曾在新聯北沙、小海等落后社隊搞過魚塘包產到戶,佛山地委發現后,下令立即糾正,趙汝安也被戴上‘右傾’的大帽子。”傅高義.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M].凌可豐,丁安華,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但是,從1978年開始,在頂層設計方面致力推動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再也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扭轉歷史的潮流了。因為在實事求是的路線指導下,最大的實事就是老百姓的肚子,所以,農村改革的第一動力是農民的肚子!

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它產生在中國最深厚最廣泛的地方,代表著最廣大的群體,代表著最強烈的渴望,像一股奔騰在地下的熔巖,只需要一個噴涌而出的時機和出口,就會噴發出強大的力量。

珠江模式

1992年3月,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抽出了十天的寶貴時間,在順德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和訪問,回去后寫下了《珠江模式再認識》一文,系統地闡述了他對順德鄉鎮企業的認識和對“珠江模式”的深化思考。

費老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三來一補”對珠三角鄉鎮企業的影響,但到順德后才發現,曾經顯赫一時的“三來一補”企業,在順德只剩下了6家。與此同時,東莞的“三來一補”企業仍然發展得如火如荼,到1990年已達4500家之多。他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說東莞所代表的是改革開放后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初期狀態,順德所表現的是比初期高出了一個臺階的后續狀態。”費孝通.行行重行行:中國城鄉及區域發展調查(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費老進一步指出:“順德的發展從時間上說是比東莞晚了一步,大概是從80年代才露頭角……但從發展的速度和檔次上看,東莞卻已落后于順德。東莞還在逐步從三來一補基礎上擴大自主的合資合作方式,而順德已經造船出海了”。費孝通.行行重行行:中國城鄉及區域發展調查(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無論1978年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到底是在順德還是在東莞,事實證明,經過十多年的較量,在“三來一補”的競爭中,順德確實已經敗下陣來。由于東莞距離香港更近,居住在香港的鄉親和偷渡到香港的人也更多,在東莞辦廠的港商中至少有一半是回鄉的本地人。

與此相比,處于珠江西岸的順德由于受距離和交通的限制,明顯不占優勢。但也正因為如此,才迫使順德人發揮商品意識強烈、手工業氛圍深厚、社隊企業完備等優勢,從“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轉變。

由于順德集體企業本身的實力較強,在通過初期“三來一補”的嘗試之后,并不甘心于讓外商在利潤上得大頭,于是在償還了外商投資的設備款之后,立即采取了更為靈活的合作方式,組建自主經營的合資企業。同時又通過反求工程,通過仿制、升級、創新等方式參與市場競爭,并逐漸形成了自有品牌。

費孝通將順德這種“不再以外商為主體利用內地的土地和勞動力進行生產,而是相反地由內地鄉鎮企業為主體吸收外來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廠生產”的過程,稱為嫁接外資的過程,并稱其為從“借船”到“造船”的轉化。

他在書中還舉了兩個例子,引錄如下:

順德縣均安鎮磁性材料廠就是一個轉化的例子,它原來是鎮辦的生產發電機和柴油機的專業工廠,1982年通過接受港商來料加工磁性材料,學會了壓制、充磁技術。1984年自制磁粉獲得成功,建成了一個由鐵磷為原材料制成磁鋼的國產化工廠,現在產值達5000萬元,已是國內磁性材料行業里領先的公司。

順德的北滘鎮,被譽為“風扇城”。這地方風扇企業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另一個嫁接的具體例子。早在公社時期,北滘鎮辦了一家生產醬料和塑料熱水瓶塞的工廠——裕華風扇。區鑒泉(現在已是全國十大農民企業家之一)1970年出任該廠廠長,由于產品滯銷,決定轉產做塑料電風扇。他通過香港的順德老鄉學會了技術,并取得了市場信息。1985年他通過外貿公司把產品出口到東南亞,賺取了外匯去國外進口設備,提升了風扇的質量和款式,生產了120萬臺風扇,占全國風扇總產量的4%,產值近1億元,為順德建立了“風扇城”的美譽。裕華風扇又帶動該鎮創辦了“美的”和“南方”兩個風扇廠,并吸引了香港風扇大王翁祐。1989年,他把在香港的廠搬到北滘鎮,合資開辦了蜆華電器制造廠,年產風扇500萬臺,產品90%出口。現在順德出產的電風扇已占到全國風扇的1/7,出口的風扇占了美國風扇市場的20%、加拿大市場的60%。這四家風扇廠都是產出上億元的鄉鎮企業。順德縣又創辦了像這些風扇廠一樣的外向型企業23家,成了20世紀90年代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最高的縣級標兵。

在順德的觀感和體會,極大地改變了費孝通對“珠江模式”的認識。在中國城鎮化研究領域,費孝通最早提出了“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此后又提出了“珠江模式”。

蘇南模式的特點是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并由政府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這種組織方式將能人(企業家)和社會閑散資本結合起來,很快跨越了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實現了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的領先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業,動員和組織生產活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因而成為首選形式。

溫州模式是指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產規模、技術含量和運輸成本都較低的商品,大市場是指溫州人在全國建立的市場網絡。

費孝通在1989年提出的“珠江模式”是指珠江三角洲借助鄰近香港的地緣優勢普遍發展“三來一補”企業,與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格局,可以理解為引進外資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的一種經濟模式。

但是,經過這次在順德的考察后,他認為需要對珠江模式再認識。他主要是看到了珠江三角洲對香港經濟輻射做出反應的10年的經過,“他們首先接受港商,采用三來一補的企業形式引進了現代工業,培養了人才,并在這個基礎上把外資和現代技術、經營方法嫁接上鄉鎮企業,擴大了合資企業的范圍和方式,創造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企業,繁榮了地方經濟,提高了綜合實力。這些應當說是珠江三角洲城鄉經濟發展的路子,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珠江模式的特點。”費孝通.行行重行行:中國城鄉及區域發展調查(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費孝通還巧妙地借用流行語來表述東莞、順德、南海、中山四只小老虎各自的特點:“東莞是洋槍隊,順德是地方部隊,南海是游擊隊,中山是國家隊。”意思是東莞以外商經營的三來一補企業為主;順德則以鎮辦企業為主;南海的村辦小企業十分發達,成了“滿天星斗”;中山則以市屬企業為主。從費老的研究中,我們看到了順德發展的獨特性。

改革開放拉開了序幕,每一個人都做出了選擇。順德的選擇得益于它的產權意識以及工商意識,同時,也得益于它堅持走自己的道路。順德能夠走出一條自己的工業化之路,也許是因為順德人所具有的廣闊的市場概念,它可以與珠三角其他地區,包括港澳開展交往,以順德為基點,通向四面八方,可以更主動地去響應中央的政策,而不至于被動地受限于自己的地理局限性。他們創造性地依賴于本地企業,并擴展到每一個可能的市場中,由此發展出自己的模式,使得順德獲得了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弥勒县| 龙州县| 宣恩县| 峨山| 上饶县| 临沧市| 和政县| 台中市| SHOW| 唐山市| 额尔古纳市| 民乐县| 榕江县| 静宁县| 黄石市| 绿春县| 寿光市| 嵊泗县| 昔阳县| 赣榆县| 句容市| 库车县| 应城市| 区。| 永安市| 峨边| 南宁市| 比如县| 凤凰县| 乌海市| 城口县| 江阴市| 纳雍县| 慈溪市| 翁源县| 运城市| 和龙市| 安岳县| 巴林右旗|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