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全2冊)
- (日)鹽野七生
- 3661字
- 2019-01-03 16:53:32
“狼群中的一只羔羊”
腓特烈3歲死了父親,4歲死了母親,唯一的叔父在德意志還來不了,他成了天涯孤兒。腓特烈是獨生子,沒有兄弟也沒有姐妹。雖說羅馬教皇是他的監護人,但教皇關心的只是要他明確西西里王國是教皇的屬國,承認西西里王是羅馬教皇的臣下,教皇對把一個幼兒培養成那里的統治者并不特別上心。
英諾森三世曾放出大話,說“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而腓特烈現在連“月亮”都還不是。這個時期,教皇滿腦子想的都是把十字軍第四次派到東方去。然而最后的結果卻是,這次的十字軍自始至終都按著威尼斯共和國的深謀遠慮行事,教皇只能心情苦澀地承認既成事實。這也反映出了常見于精英的局限性,事情按照既定設想發展時,他們的能力能夠發揮;而一旦超出設想,他們便會放棄。由于處在這樣一個時期,幼小的腓特烈事實上是在被放養的狀態中成長的。
腓特烈不是在神職人員和著名教師堆里長大的,前者只熱衷于說教,讓人做一個好基督徒,而后者只執著于自己的學說。他也不是在與普通人隔絕的環境中嬌生慣養長大的。這些都是腓特烈的幸運。他的家庭教師只有一個人留下了姓名,叫作圭列爾莫·弗朗切斯科。這人是一位俗界教師,并非神職出身。從日后腓特烈重用了他的兒子這點看,他是適合于腓特烈的那類教師。他一定不是那種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的教師,他只是認真、正確地教授必要事項,對其他方面則放任自由。否則,他不可能與從小就有“不屈精神旺盛,萬事難以駕馭”之評的腓特烈相處得好。
在成為天涯孤兒后的10年間,從年齡上說就是從4歲到14歲之間的10年,腓特烈是在“自己學習、特立獨行”中走過來的。幸運的是,沒有人強迫他必須學什么。他除了學習當時貴公子必須掌握的東西之外,還可以憑著自己的好奇心擴展探求的領域。僅就語言的習得而言,他就有以下成就。
拉丁語:中世紀的國際語言,因而也是公用語言;
法語:十字軍的公用語言是法語,在當時有著“口頭國際語言”的地位;
德語:因父系的血緣關系而絕對需要的語言;
意大利語:因母系的血緣關系和自己居住之地的關系,意大利語是“國語”,是首選必修課;
希臘語:要想通過古典書籍學習,這可是必學的活語言,希臘語當時還不是“死語言”;
阿拉伯語:住在西西里首都巴勒莫自然會聽到的語言。
那時的巴勒莫是一個由三種西西里人構成的渾然一體共同生活卻色彩特異的社會。第一種是天主基督教徒但被意大利同化已久的諾曼裔西西里人;第二種是繼續信仰希臘正教的希臘裔西西里人;第三種是沒有放棄伊斯蘭教的阿拉伯裔西西里人。
腓特烈不但能夠自由選擇學什么,似乎還能自由選擇去哪里。這個少年經常溜出自己居住的被人稱為“諾曼人宮殿”(Plazzo dei Normanni)的城堡,也不帶隨從,跑到巴勒莫的大街上就不回家。在伺候他的人看來,他就是一個“萬事難以駕馭的人”。但對腓特烈來說,這種體驗正是在他長大成人后真正起作用的“人生學堂”。
地位高的人身邊必定有神職人員。腓特烈身邊也有主教跟隨,但這位主教幾乎沒有影響力。他的工作只是向上司卡普亞的大主教報告腓特烈的日常表現。卡普亞大主教再把這些情況報送給羅馬教皇。這個時期,英諾森三世不但發動了進攻異教徒的十字軍運動,還向基督教徒發動了史稱“阿爾比十字軍”的軍事行動。送來的報告他也只是過過目,關心的程度僅止于“噢,還算健康”。
不過,有助于我們后世了解這個時期腓特烈的信息來源,也只有給教皇的這些報告了。撿拾一下散見在這些報告中的信息,少年腓特烈有如下的形象。
“中等個子,不算矮;與同齡少年相比,也不算高。身材勻稱,體格健壯,很有耐力。”
“武器操作靈巧。劍、矛、弓箭操作的靈巧程度優于一般人。”
“集中精力習武時姿態柔美,游刃有余,不露破綻。”
“似乎對騎馬情有獨鐘,喜歡性情暴烈但比其他馬跑得快的馬匹。”
“從早晨起床的那一刻起,直到夜里睡著為止,從來沒有見過他有安靜待著的時候。無所事事不是他的所好。也許在他這個年齡,這一切都很正常。”
“白天,書是唯一能夠讓他捧在手里就能‘安靜待著’的物件。喜歡的讀物中最多的是歷史方面的書。不過,他讀書并不挑選人物和主題。不管什么書,看到的、拿到的全部都讀。他讀書常至深夜。”
“這個少年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但作為國王出場的時候,他會變成另外一個人,舉止莊重,神情肅穆。這時的少年國王,全身散發出高貴的氣質和凜然之美。見到他的人都會自然想起他的地位,肅然起敬。”
“他不是一個誰見了都會眼睛一亮的美少年。但寬寬的額頭顯示出他寬廣的胸懷,射向對方的犀利目光表現出他內心的智慧和熱情。但另一方面,他也經常用老百姓的方式說話,與國王的崇高地位并不相稱,令人驚愕不已。”
“他最討厭服從事先決定好的一切,懲罰的威脅對他也毫無效果。在這個年齡上,他好像已經斷然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了。也許因為這個原因,他似乎已經無法忍受還需要監護人,無法忍受周圍人還把他當成孩子的現狀了。”
看上去腓特烈是在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混雜的城市巴勒莫自由成長的。然而,他并非是在相安無事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原因是在他成為孤兒后的10年間,用一句話來概括,西西里王國一直處在沒有法律的狀態之下,眾多封建諸侯爭斗不已。簡單地說,這是德意志派與意大利派你爭我奪的10年。這也是因為教皇雖然接受了做腓特烈的監護人,但人卻在羅馬,對統治腓特烈當國王的西西里王國毫不關心。于是少年腓特烈便成了兩派都要爭奪的皮球。任何一派都瞄著把尚未成年的腓特烈弄到手,通過攝政把勢力擴展到整個西西里王國。主教送給大主教,進而呈送羅馬教皇的報告中記載了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一件事。
1201年10月,腓特烈還不到7歲。德意志派在與意大利派的勢力爭斗中占了上風,攻進首都巴勒莫。這派的頭目馬克瓦德率領手下,站在西西里王居住的城堡“諾曼人宮殿”的城門前,逼迫打開城門。守備隊見抵抗徒勞,便不戰而降,打開了城門。馬克瓦德的目的不是占領城堡,而是綁架小國王。腓特烈以一個7歲孩子的方式進行了反抗。
腓特烈的反抗是一邊大聲喊叫,一邊用手拼命抓撓自己的身體,直到滲出血來。馬克瓦德曾經參加過小國王的祖父“紅胡子”皇帝御駕親征的十字軍戰斗,并以此為榮。他見腓特烈如此反抗,也下不了手。綁架小國王的事件就此以失敗而告終。
報告這一事件的主教用這樣一句話結束了他的報告:
“小國王當時可謂瘋狂的舉動絕非出于恐怖和絕望,而是出于對自己所處現狀的強烈憤慨。不過是家臣而已的人物竟敢對他動手,而他自己身為國王卻毫無實權。”
一個人如果幼年時期在這種緊張氛圍中成長,他當然會對任何人都疑神疑鬼。他會認為周圍都是敵人,不對任何人交心,最終在無人可信賴的情況下度過一生。
然而,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在腓特烈的身上。他讀書近乎亂讀,這種對讀書的強烈熱情防止了他的性格變得封閉。當一個人的想法走進死胡同時,書籍會告訴他,還有別的看法和觀點。實際上,腓特烈成人后非常信任自己認為值得信賴的人,因而他擁有很多自始至終支持他的朋友。
當時他才7歲,成人的路還很長。這期間,成長中的腓特烈依舊“難以駕馭”。盡管王國的無政府狀態毫無改善,但小國王的周遭多少平靜了一些。腓特烈當時的斷然反抗不過是抓撓身體和大聲喊叫,但他當時的舉動表現出,他雖然年少,卻不愧為國王。這對那些因國王年少而視他為掌上玩物的家臣不啻為一種強烈的沖擊。至少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敢對他動手動腳了。
漸漸地,少年的興趣也越發廣泛起來。腓特烈原本就是“自學型”的人。雖說人生即學校,但并非跟別人混在一起就足夠了。而且光靠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也遠遠不夠。不囿于先入為主的觀點而虛心觀察,這也是很好的學校。在巴勒莫及其周邊地區有著數量眾多的這類可以成為真正學校的學習場所。
首先是冬季所住的城堡“諾曼人宮殿”內部以禮拜堂為中心的國王居住區。從那里步行可到一座以馬爾托拉納之名而著稱的漂亮教堂。這座教堂像宮殿里的禮拜堂一樣,以金色打底后上貼色彩鮮艷的馬賽克。其次是度夏的離宮,有吉沙宮和庫巴宮,一聽就知道這名字來自阿拉伯語。第三是蒙雷阿萊的教堂和那里的回廊,如果想當天來回,這里也是“學校”。所有這些建筑的發包人都是西西里的國王。他們都是天主教徒,但卻雇用希臘正教徒工匠裝飾墻壁,雇用伊斯蘭教徒工匠裝飾柱子和地面。他們共同造就了這些建筑。這些建筑是一直以來統治西西里的諾曼國王們的開放路線結出的碩果。所有這些,無疑有助于腓特烈擺脫中世紀的僵化觀念,走向自由。800年后,與腓特烈同為德國人的學者評價他是“德意志君主中唯一一個創造型天才”。其實,這個基礎是在他從4歲到14歲的孤兒時代奠定的。所謂創造是一種精神活動,而這種精神活動不可能產生于一個沒有不同刺激的地方。也就是說,單靠純粹培養是產生不了這種創造精神的。
到了1208年,13歲半的腓特烈便不能在這些“學校”里繼續學習了。那年6月,叔父菲利普被害。這意味著,在德意志境內持續10年之久的皇帝派與教皇派的爭斗以教皇派的勝利而告終。不過,對腓特烈來說,這個結局并非意味著自己的終結。盡管他已經處在決定性的劣勢之中,但皇帝派諸侯們在德意志仍舊擁有強大的勢力,他們的視線再次投向了霍亨斯陶芬家族唯一在世的繼承人——13歲的腓特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