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低調的航海探險家白令
- 青少年科普知識枕邊書:海洋知識全知道
- 李芙蓉
- 1636字
- 2018-12-11 13:59:16
維圖斯·白令(1681—1741),原籍丹麥,1704年起在俄國海軍服役,由于他才能出眾、效忠沙皇而深受彼得大帝的賞識。
在17世紀和18世紀之交的30年中,赫赫有名的俄國彼得大帝吸收了西歐的科技和文化,雷厲風行地對國家實行一系列改革,使俄國逐步富強起來。同時彼得大帝瘋狂地推行擴張政策,企圖打通到北美、中國和日本等國的航路,進入世界的各個海洋。
1724年,彼得大帝決定組建一支航海探險隊開赴北太平洋,探測亞洲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的海岸。這個重大的任務落到了海軍準將白令的肩上。白令接受任務后,廢寢忘食地起草探險計劃,組建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支航海艦隊。由于當時北方海路還沒開通,白令率領的探險隊要先從彼得堡(今圣彼得堡)出發,橫跨歐亞大陸,到達7000千米以外的鄂霍茨克。
1725年春天,白令率領由70多人組成的探險隊,踏上了艱難的征途。一路上翻山越嶺,涉水渡河,風餐露宿,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在長途跋涉中,有的人倒在了漫天風雪中再也沒有起來;也有的人不堪忍受艱苦,偷偷地逃走了。特別是在最后的500多千米路程中,由于糧食快吃光了,探險隊不得不殺馬充饑。1727年,探險隊終于到達了鄂霍茨克,隨后又乘船渡過鄂霍茨克海,來到堪察加半島東部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1728年,白令指揮著探險隊自己設計制造的“圣加夫利拉”號探險船駛離港口,沿著堪察加半島海岸向北挺進。8月的一天,“圣加夫利拉”號穿過風雨和濃霧,來到亞洲大陸最東端附近的海面。從這里向東望去,只見大海煙波浩渺、汪洋一片,白令因此確信北美洲和亞洲之間是被水隔開的。這時全船人員沸騰起來,大家互相擁抱,祝賀這個偉大的發現。遺憾的是,由于那天大霧彌漫,白令沒有看到對面的北美洲,因此它也不知道探險隊正位于一個狹窄的海峽中。這個海峽的最窄處只有35千米,如果天氣晴朗,兩岸可以遙遙相望。結果,近在咫尺的美洲大陸就這樣從他們的眼皮底下溜掉了。
1730年,白令結束了第一次探險活動,回到了彼得堡。然而海軍部的官員不相信白令的探險成果,他們質問白令,為什么不繼續向西北航行,去尋找亞洲和美洲大陸之間可能存在的陸橋呢?俄國科學院的一些學者也武斷地說,在堪察加半島外面還有一塊大陸,以此來貶低白令的功績。這些無理的指責更加堅定了白令再次探險的決心。
1733年,他率領龐大的探險隊,再一次橫跨歐亞大陸到達堪察加半島,然后于1741年乘船北上。7月中旬的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船隊通過海峽時,白令站在船頭,他看到了海峽對岸的北美大陸,看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圣厄來阿斯山,它那白雪皚皚的山頂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探險船停泊在一個小島旁,一位博物學家登上岸,在考察中發現了一種鳥類,和生活在美洲東部的鳥很相似。另外他們還發現了當地的土著民族。這些發現都確鑿地證明,探險隊此刻正站在北美洲的土地上,海峽的存在是毫無疑問了。
在返航途中,白令不幸得了病。他四肢無力、牙根浮膿腫,并且開始糜爛出血。在18世紀,這種疾病對遠洋海員的生命是極大的威脅。由于病因不清楚,很難救治。11月初,探險船在狂風巨浪中觸礁,無法繼續航行了,只得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停留下來。這一年的12月8日早晨,心力交瘁的白令死在了這個小島上,剩下的船員于第二年返回。
白令是一位卓有貢獻的航海探險家。盡管他的探險活動和沙皇俄國的擴張政策緊密聯系在一起,但他為人類認識北美洲而作出的貢獻,還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但歷史對白令的記載卻極少,他堪稱極為低調的航海探險者。后人為了紀念他,把他去世所在的那個小島命名為白令島,把他發現的海峽取名為白令海峽,把阿留申群島以北、白令海峽以南的海域命名為白令海。
知識鏈接
白令海峽位于亞洲東北端楚科奇半島和北美洲西北端阿拉斯加半島之間,北連楚科奇海,南接白令海。白令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兩大洲——亞洲和北美洲、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的分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也從白令海峽的中央通過。據考證,1萬年前白令海峽曾是連接亞、美大陸的一座“陸橋”。人類和許多動植物,曾通過這里移居到美洲,而美洲的動物也從這里到亞洲“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