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衛星之父”吉洪拉沃夫
- 青少年科普知識枕邊書:航天知識全知道
- 李芙蓉
- 1668字
- 2018-12-11 13:59:26
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的出世,造就了一個新時代。除了發射這顆衛星的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科羅廖夫之外,這顆衛星的總設計師吉洪拉沃夫同樣功不可沒。
吉洪拉沃夫于1900年7月生于弗拉基米爾城,少年時代就開始涉獵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著作,對宇航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吉洪拉沃夫19歲時志愿參加蘇聯紅軍,25歲時畢業于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工作后曾研制出一批創紀錄的滑翔機。1927年,吉洪拉沃夫結識了科羅廖夫,后來他們一道加入了火箭研究小組并倡議建立了噴氣推進研究小組。他們在莫斯科的一間地下室里開始著手研制火箭發動機。
1931年,莫斯科成立了“反作用研究小組”。一年多后,研究小組創建了實驗火箭工廠,這個廠的廠長就是科羅廖夫。當時,實驗廠下設四個組,其中第二小組由吉洪拉沃夫領導,他負責研制火箭發動機。就是在這里,吉洪拉沃夫研制出了蘇聯第一枚液體火箭09號。這是一種采用膠狀汽油和液氧作推進劑的火箭,被稱為半液體火箭。1933年8月17日,09號半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飛行高度0.4公里。幾天后,另一枚改進的09號半液體火箭上升了1.5公里。
第一枚試驗液體火箭發射成功以后,吉洪拉沃夫萌生了研發人造衛星的思想。他認真研究了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宇宙火箭列車》《火箭最高速度》等著作,論證了就當代火箭發展水平而言,能夠獲得第一宇宙速度發射衛星所必備的條件。1934年2月17日,吉洪拉沃夫去卡盧加城會見齊奧爾科夫斯基,受到了這位宇航先驅的教誨。老人家在詢問了吉洪拉沃夫的有關情況后,為他的研究計劃擬定了一批重要的研究項目。吉洪拉沃夫由此確定了自己的目標:研制人造地球衛星。同年,他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用火箭把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到同溫層和宇宙空間去。可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蘇聯全力投入偉大的衛國戰爭,于是這個設想只有到了衛國戰爭結束以后才提上了計劃日程。吉洪拉沃夫組織了一個專家小組,進行了大量的計算和研究,證明當時單級火箭最多只能達到每秒7公里的速度,而且僅考慮到使用最好的推進劑,還未計入空氣阻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認為,只有靠多級火箭的接力來加大推力,才有可能達到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吉洪拉沃夫研制人造衛星的設想,曾遭到一些人的冷嘲熱諷,有人認為這是不現實的,把吉洪拉沃夫譏笑為“怪人”。但吉洪拉沃夫不以為然,不但不改初衷,還倡議成立一個特別小組,探討制造人造衛星的理論問題。1948年6月,他申請在一個學術年會上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有些科學家把他的報告說成是“幻想文學”,在“浪費時間”。但科羅廖夫支持他,并建議把他的研究成果列入研究所的研究計劃。后來,吉洪拉沃夫在另一個年會上作了題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借助多級火箭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和制造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的報告,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當時科羅廖夫正在研究的單級火箭速度可達到3公里/秒。在此基礎上,吉洪拉沃夫在報告中完成了對二級火箭的分析工作,提出完全可以把較重的衛星送上地球軌道。鑒于他的科學論證更加充分,科羅廖夫保留了吉洪拉沃夫的“衛星”小組,并在1953年把這個小組吸收進了設計局。
1954年,吉洪拉沃夫提出了論證人造地球衛星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建議。他在建議中指出:“目前所進行的新產品研制情況,允許我們考慮在近幾年內制造人造地球衛星的可能性,適時合理地組建科研機構,以便對衛星的研究工作進行初步的探索。”科羅廖夫和科學院院長凱爾迪什都表示贊同。1956年1月30日,他們一致決定開展研制人造衛星的實際工作。
1957年6月,蘇聯設計制造出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
1號。8月31日,科羅廖夫和吉洪拉沃夫一致決定進行衛星和運載火箭的聯合試驗。火箭和衛星于9月初相繼被運到發射場。10月4日,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升空。此后,吉洪拉沃夫又為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和星際探測器的研制做出了許多貢獻。1974年3月4日,吉洪拉沃夫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4歲。
知識鏈接
吉洪拉沃夫設計的“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總共在太空飛行了92天,第二年1月4日“壽終正寢”,墜入大氣層燒毀。盡管它其貌不揚,盡管它“真正所能做的只是發出蜂鳴聲”,但它卻先聲奪人地宣告:人類從此進入了太空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