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卿伯初來,也是大開眼界,看著畢自嚴緩緩向呂維介紹大明當下最嚴重的經濟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征遼餉征的越多,問題也就越嚴重。
這個問題圍繞著白銀產生,這也是呂維一知半解最為好奇的。
按著他的想法,南方糧食高產,自然糧價較低;北方產糧不足,自然糧價高。
應該花錢搞南糧北運,以緩解北方的糧食壓力……可事情真如他想的這么簡單?
而他最近又知道歷代皇帝有一筆小金庫,來源叫做金花銀。金花銀是英宗時期把江南五省本該解壓到北京的四百多萬石糧食折算成一百萬出頭一點點的銀子送到皇城,是皇帝的私房錢,遂形成慣例。
相當于一兩銀子換四石米,一石米才兩錢五分銀……呂維感覺虧大了。
現在畢自嚴的解釋圍繞著白銀引發的問題講述當下的問題,也和這筆金花銀有關,畢自嚴的感覺是虧的更大!
為什么呢?
因為東南海上貿易的發展,導致每年有四百萬左右的白銀流入,白銀泛濫貶值,其他物價自然上升。結果就是東南地區雖然產糧,可糧價也很高,一石米市價能賣一兩半,甚至能賣二兩銀。
所以,產糧的南方,糧價比北方,比北京還要高。再算江南五省金銀花一事,原本應該解送北京的四百萬石大米,相當于南方市價七八百萬兩銀,但這五省只出一百萬兩銀就能完事兒。
遼東糧價很高,偏偏朝廷拿不出足夠的糧食來養軍,只能發放銀俸,致使遼地糧價始終居高不下,從遼沈大敗一石糧食十二兩,到后面的一石糧食七八兩,再到最近的一石糧食二三兩,才算相對穩定下來。
這意味著朝廷從天下各處搜刮來的六七百萬兩遼餉砸到遼東去,其效果甚至還不如二百萬石大米來的實在。
大米可以吃飽肚子,能穩定物價,能讓軍士養家糊口安心操練、備戰;可銀俸呢,每月一兩三錢的軍餉,買不來五斗米,軍士連家人都養不活,還有什么心氣去訓練?還有什么戰斗意志可言!
拿不出糧食,給白銀,大量的白銀沖擊下,不僅遼東經濟崩解的一塌糊涂,建奴方面也好不哪里去,冬季缺糧時幾次達到過一石米四十兩的巨額高價。大量的白銀聚集在遼地……又加劇了走私的泛濫,商人可不管銀子怎么來的,是銀子就行了。
畢自嚴與呂維也算是不謀而合,他提議罷江南五省金花銀,從明年重新起征四百萬石本色,并在兩淮船廠、天津船廠大造運船,增加運力,方便運輸這四百萬石糧食。
這筆糧食必須征上來,有了這筆糧食不說盤活遼鎮,起碼能穩住遼鎮經濟,讓士兵家屬可以吃飽肚子,讓他們可以專心操練。
而且糧食的妙用有許多,多到了畢自嚴不敢說出來。
糧食貪污很不方便,哪有銀子運輸、貪污方便?
最為關鍵的是,只有死死卡住遼軍的口糧,遼地將門集團才能蓬勃發展……銀俸軍餉發的時候克扣一些,發到軍士手里,軍士要買糧養家,又要經過市場剝削,傾家蕩產毫無積蓄。
市場誰說了算?當然是商人說了算,商人背后就是遼西將門,和一級級的官員!
每年砸過去的遼餉,最后就被這些人用糧食從士兵手里淘的一干二凈!
很多士兵破產逃亡,再要么淪為遼西將門的附庸,成了遼西將門威懾朝廷的幫兇、爪牙。
這種風氣已然開始,但還沒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身為督餉轉運左侍郎、天津巡撫,畢自嚴很清楚遼鎮的情況;他還有親弟弟叫畢自肅,和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一起陪伴袁崇煥鎮守寧遠立下大功。朝廷該知道的事情,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知道的事情,他也知道!
立刻呂維與畢自嚴就達成了共識,可畢自嚴面有憂慮:“外臣提議罷金花銀改征本色,江南誹議必然蜂起。外臣不懼言官參劾,可就怕兩淮、天津船廠所造運船被奸賊焚毀一空。”
“先造船,年底再宣布此事。”
呂維已下定決心,哪怕江南五省有民變,有叛亂,這四百萬石本色大米必須收到北京來,本就是大明祖制,是英宗皇帝花錢大手大腳,才弄出這么個鬼主意,幾乎就是皇帝和江南五省勾結的一起典型偷稅漏稅。
四百萬大米,是戶部的,是國庫的;經英宗皇帝這么一搞,他這個皇帝和后續皇帝每年多了一百萬零花錢,可國庫卻損失了四百萬石大米的收入。
同時江南五省減輕的不僅僅是金花銀、糧食市價之間的差額,他們也免去了將這四百萬石糧食運到北京的巨額人力、物力投入!
換言之,江南五省拿出這一百萬的金花銀,省去的民力、物力損耗,折算一下大約能有四百萬石大米的兩倍,到三倍。這里不能用貶值的白銀來算,用糧食來算最能體現江南五省獲取的利益。
五省士民一年積蓄這么多財富,一年年下來自然士殷民富,溫飽不愁有了閑錢文風大盛,要么走科舉這條通天大道,要么經商搞手工業,再要么也有余力開發水利……五省士民每年少支出的這筆損耗,幾乎成了江南發展的持續投資。
任何一個皇帝都舍不得每年一百萬的零花錢白白消失,即便有皇帝能下這個決心,也沒人敢挖江南五省士民的墻角……不,這是五省士民的命根子,誰敢動刀子?
種種稅改都是擠牙膏,沒有呂維這么一個特殊的存在,給畢自嚴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提出來。
只要這項措施做到位,無異于一舉解決遼餉問題……至于遼軍將門,一層層吃拿卡扣的官員是否滿意,可不在呂維考慮范圍內。
為了實額收到這四百萬石大米,呂維連平叛江南五省的心思都有,眉目殺意彌漫。
周身真氣受熾烈情緒鼓動,騰空而起足有丈高,煌煌如焰。
誰敢破壞遼東局勢,就是要至他于死地,哪能饒恕!
遼東局勢不解決,傳說中小冰河時期越演越酷烈,內憂外患民怨沸騰,自己哪能當個清閑逍遙的神仙?
絕對會被滋生的邪魔連著骨頭嚼碎了吃!
畢自嚴這么抖出金花銀背后的秘密,盧象升、徐光啟、周道登面色如常,徐卿伯則是神色嚴峻……他雖然是貴州衛世襲千戶家庭出身,可幾年前貴陽一戰貴陽四十萬軍民活下來千余人,他家人隨他在外當官躲過一劫,如今已落籍安家在南京。
若不是這個特殊的節骨眼里畢自嚴抖出金花銀的秘密,和其意義,徐卿伯幾乎都要忘了這件事情。
進了皇帝小金庫的錢,哪里還有摳出來的說法?
皇帝不隔三差五偷偷挪動國庫太倉銀就值得戶部燒高香了,誰敢把手伸到皇帝的碗里?
好在……仙家降世,國賊一樣的皇帝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