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星箭對接
- 航天霸主
- 快舟
- 2825字
- 2019-01-17 17:53:00
就在解決了發動機電源動力包危機之后,時間不到半個小時,遠道而來的帝都航空航天大學隊伍就護送著ALTEP-QAR試驗衛星來到發射場,在發射協調組的帶領下,雙方團隊才首次見面。
帶隊的帝都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有些眼熟,章昭隱約都還記得,好像是聽過他一次演講。
記憶中,這位應該是國內研究衛星模塊化設計的大佬,現在參與ALTEP計劃,借機推進立方星模塊化研究工作,確實也很正常。
章昭記得這位老教授,可教授對章昭卻不了解,只看第一眼,驚訝之色溢于言表。
知道美國有不少華裔后代,但老教授卻敏銳地感覺到,面前這位肯定是土生土長的大陸航天工程師,因為章昭身上那華國航天工程師氣質太濃郁。
隨后,當章昭出口便是一嘴標準的川普過后,這些帝都航空航天大學來人都笑了。
赫德見狀,自然也笑著點點頭,雖然他聽不懂中文,但看的出來現場雙方都很熱情:“我想你們應該不需要由我來介紹了,都趕緊處理工作吧,這邊有事就先走了,晚上再來。”
互相通過姓名之后,謝教授:“你是國內來的留學生,然后.....”
趕緊打住,章昭可不是謝教授想想中那樣,解釋到:
“不不,教授你想錯了,我是今年到斯坦福訪學的訪問學者,工作關系一直都是在民航飛院那邊,這次是正好看到火箭大獎賽,個人比較有興趣,于是來試一試看能否拿到200萬美元?!?
聽到這,帝都航天航天大學團隊一片嘩然,大家并不驚訝200萬美元獎金,因為在眾人看來,真正牛逼之處,還是章昭的身份:
訪問學者!
一群跟在謝教授喊后面學生們,簡直是兩眼冒星星,如此年輕的訪問學者,在國內絕對是獨一無二了,堪稱大神啊。
相比之下,謝教授則淡定許多。
既然章昭負責電子號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那個人能力肯定沒問題,來之前他看過NASA給的電子號火箭資料,所以更清楚這款火箭意義所在。
雖然章昭和自己學生年紀差不多,但就研發能力來說,兩人絕對是同一層次,乃同輩中人。
看著通體黝黑的電子號火箭,突然有些感慨:“我們都是國內搞航空航天,卻沒想到有一天會在異國他鄉以這種方式見面,并且深度合作,真是天意??!”
天意?
錯了,在章昭看來,恐怕是人意的因素更多一些。
NASA這次把電子號火箭安排跟帝都航空航天大學一組,最大原因是國內工業技術相對落后,所以帝都航空航天大學所承擔的ALTEP-QAR試驗衛星質量比其它幾枚衛星要多出2kg。
說起來,這幫美國佬終究還是有想法。
不過也無妨,電子號火箭的性能擺在哪里,完全可以一力破萬法,不就是區區2kg的額外重量嗎,其實也無所謂了!
“那可不是嘛,這都是緣分,咱們這次合作某種程度是直接代表了共和國航天界,所以更要做出漂亮的成果來,絕對不能讓美國人小看了?!贝筚惞俜降姆浅R幨侄?,章昭自己知道就行了,現在也沒必要把它說出來。
況且章昭就不信謝教授看不出問題,而既然教授都不說,那他更沒有必要多言。
既然雙方隊伍都在,那星箭對接的工作就不會困難,工程師隊伍自然會把事情辦好,模塊化設計的立方體衛星都是采用標準接口,簡直毫無難度。
趁著機會,章昭和謝教授倒是坐了下來,兩人都閑聊著。
“要說今天這事,我突然想起了當年“兩彈”研制工作,導彈研發團隊高度保密,原子彈彈頭研發團隊同樣神出鬼沒,后來直到兩彈對接的時候,各自才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你看我們現在,這真是歷史重演了?!敝x教授很健談,而且引經據典,也都是妙語連珠。
章昭仔細一想,現在情況可不就是這樣嘛,要說這歷史的輪回流轉,真讓人唏噓。
這邊電子號探空火箭正在做星箭對接測試的時候,而另一邊,同屬于舊金山灣區的伯克利大學參賽團隊則“運氣不太好”。
具體來說,大概就是......
全美范圍之內,對本次Mini火箭大獎賽金額眼熱的人很多,這里面甚至還有比章昭更早就知道NASA會借機考察新探空火箭的團隊,而以上這些團隊的技術力量,那絕對不是所謂高校學生團隊小打小鬧所能比擬。
ALTEP-QAR試驗衛星載荷只有區區五顆,那真正有機會最終參與角逐的隊伍,其實也只有五支而已。
于是乎,除了真正有實力如電子號火箭之外,其它都只能成為配角。
在官方評審階段階段中,伯克利大學的探空火箭綜合排名第六,因此,它們被無情地刷掉。
舊金山灣區看,伯克利大學的方案確實還算不錯,是唯一可以跟電子號抗衡的探空火箭型號,但現在不同,在多達幾十種方案的對比之下,任何細微差距都有可能會被無限放大。
聽聞結果后,章昭卻并沒有太多感觸,因為事實本來就很殘酷。
到最后,真正進入決賽圈,能有機會參與發射對比的隊伍,按照火箭發射起飛重量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它們分別是犰狳航空公司、東太平洋宇航技術公司、波音工程師團隊,軌道科學公司,雷聲系統...
發射時間窗口安排上,官方并沒有采取抽簽方式,這幫NASA的老爺們相當“務實”,直接按照火箭起飛重量依次往后面排就行。
按照這樣計劃,只要犰狳航空發射成功,這就意味著后面四款火箭都不會再有機會再拿到200萬美元的獎金。
當然,基于火箭發射成本考慮,NASA肯定會把五款火箭的發射全部考察一遍,未來的商業合同是需要綜合考慮發射成本和成功率的,而不僅僅只是看你起飛重量。
2002年10月22日,下午03時20分。
犰狳航空的探空火箭終于出現在1號發射工位,真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至于是否猶抱琵琶半遮面嘛.....
咳咳!
感覺有些不太好評價,實在是面前這款火箭太過于抽象,完全就刷新了現場所有人的三觀。
章昭覺得電子號火箭已經夠摳門,各種結構強度余量全部被扣到極限,但當他看到犰狳航空這款火箭之后,終于才知道了什么叫山外有山。
發射工位上火箭沒有外殼,直接采用桁架結構為核心,發動機、推進劑罐、衛星載荷全部安裝到桁架結構上。
這種感覺,到底該怎么形容。
如果把其它現代火箭比作全封閉氣密結構的噴氣式軍用戰斗機,那犰狳航空的火箭整體感官就像是萊特兄弟發明的“飛行者一號”飛機,里里外外,所有核心部件全部露天,除了頂部有兩片整流罩以外,其它任何擋風的蒙皮結構都不存在。
好吧,把蒙皮全部砍掉,火箭起飛重量確實可以大大降低。
犰狳航空的探空火箭能排名起飛重量第一,章昭表示服氣,電子號火箭輸給這玩意兒,他還能說些什么呢?
據說犰狳航空的火箭已經發射過多次,成功率則是對半開,畢竟這方案也太過于非主流了,或許他們就是在賭這50%的成功率,載荷一旦發射上去,至少200萬美元大獎是肯定到手了。
至于探空火箭訂單,恐怕這幫人應該是壓根都沒考慮過,就算他們這次能發射成功,那誰又敢接受只有50%成功率的火箭來發射科研載荷呢?
所以,章昭并不擔心這款奇葩火箭的威脅。
而只要心態放好,結果往往都能出乎意料,就在犰狳航空火箭發射后的14秒,全場所有觀眾的注視下,伴隨著整流罩突然破裂。
隨后,巨響自天邊傳來.....
好吧,全場觀眾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這破玩意兒終究是不靠譜的,哪有這種奇葩火箭嘛,真以為挑戰傳統就能走出另外一條康莊大道?
犰狳航空首戰失利,這讓剩下四支隊伍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沒錯,自己還有機會。
與此同時,另外三支參賽隊伍的目光則迅速轉移到電子號火箭所在之處。
此刻,他們都在盼望著,或許心里還會默默地祈禱,大家都希望,甚至是詛咒電子號火箭同樣也會發射失敗。
另一邊,章昭卻自信滿滿,經過昨天的小事故過后,這次發射一定會柳暗花明!
“走,該我們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