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你受益匪淺的極簡國學
- 諸葛文
- 1627字
- 2019-05-21 15:07:01
第三節 三教合一的獨特哲學
中國哲學歷史悠久。在殷周哲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中國哲學形成了具有較高形態的封建社會的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源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倫理觀、認識論和方法論。
1 中國古代哲學發展脈絡
春秋時代,諸子百家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實等為討論的重點,成為中國哲學史上重要的一頁。
漢初,黃老之學盛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東漢后期,佛教傳入。魏晉南北朝,戰亂紛繁,儒學敗落,佛教傳播,道教體系建立。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互相批判吸收,又獨立發展。
宋朝至元朝時,科學、藝術得到高度發展,哲學思想達到高峰,儒家吸收釋、道兩家精華蛻變出理學而重新崛起。
明朝時,王陽明集心學之大成。清朝時,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學術思想。
2 中國古代哲學核心
古代中國的宇宙觀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回、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儒門道戶釋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紅蓮白藕青荷葉,心慈性善本同源。”可以說,中國古代哲學大部分都是憑依儒、釋、道建立起來的。
儒學
儒學是孔子所創。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儒學經歷代人不斷補充整改,一直是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
儒學起源于春秋時期孔子的學說,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戰國時期的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反對苛政。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西漢時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到了宋朝時期,儒學發展成為理學。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產生,儒學又與西方政治學說相結合。

道家
先秦思想家老子主張“道”是世界的本原,他的思想學說匯成了《道德經》一書,經莊子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流派——道家。道家是中國主要的三大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的學說為宗旨,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根基和來源,在中國兩千余年思想文化的發展進程中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道家創始者老子,主張學者應以修身和治國為要。之后莊子綜合各派精華,主張以氣為本,并起心學之開端。秦漢時期,依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魏晉時期,人們將《老子》《莊子》《周易》并稱“三玄”,探求世界本原,急劇解放思想。隋唐時期,道教融合佛、儒思想,進入鼎盛時期。宋朝至明朝時期,道學的哲學思辨水平提高,演變出了內丹生命哲學和內丹生命科學。
佛學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逐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特點,接受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和改造,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稱為“佛學”。
小知識
中國佛教主要有性、相、臺、賢、禪、凈、律、密八宗。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義有: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槃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佛教在漢朝時傳入中國,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被看作學道成仙的方術之一。隨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佛經被大量翻譯,中國僧侶佛學論著紛紛問世。隋唐時期,翻譯過來的佛教典籍已極為豐富,是佛教的全盛時期。佛教攝取儒、道思想,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論。宋元明清時期的佛教由盛轉衰(主要指漢族地區),佛教與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進一步融合,使之更加中國化。

3 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第一是重人生。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常常從生活實踐出發,研究各種哲學問題,因此特別注重人生的研究。
第二是重踐履。中國古代哲學家偏重于踐行盡性,履行實踐,特別關注知行關系,即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統一。
第三是重道德。中國古代哲學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一種道德哲學。
第四是重和諧。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貫傳統。
第五是重直覺。中國古代哲學不重視形式上的精密論證,也沒有形式上的條理系統,而只注重生活的實證或主體的直覺體驗,體驗久久,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