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行為和處罰

第四十條 對恐怖表演、強迫勞動、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組織、脅迫、誘騙不滿十六周歲的人或者殘疾人進行恐怖、殘忍表演的;

(二)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迫他人勞動的;

(三)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

解讀與應用

關于組織、脅迫、誘騙不滿16周歲的人或者殘疾人進行恐怖、殘忍表演的處罰規定。“組織”指行為人通過糾集、控制不滿16周歲的人、殘疾人或者以雇用、招募等手段讓不滿16周歲的人、殘疾人表演恐怖、殘忍的節目的行為。“脅迫”是指行為人以立即實施暴力或其他有損身心健康的行為,例如凍餓、體罰等相要挾,逼迫不滿16周歲的人、殘疾人按照其要求表演恐怖、殘忍節目的行為。“誘騙”指行為人利用不滿16周歲的人年幼無知的弱點或其他人身依附關系,或者利用殘疾人的自身弱點,以許愿、誘惑、欺騙等手段使他們按要求表演恐怖、殘忍節目的行為。恐怖表演,指營造兇殺、暴力等恐怖氣氛的表演節目,如表演刀劈活人、大卸人體組織等。殘忍表演是指對人的身體進行殘酷折磨,以營造殘忍氣氛的表演項目,如吞寶劍、吞鐵球、汽車過人等。這些表演項目嚴重摧殘了不滿16周歲的人和殘疾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其正常身體發育,并且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

關于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強迫他人勞動的處罰規定。強迫他人勞動主要表現為:第一,行為人必須采用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所謂“暴力”手段,是指行為人對他人人身實行毆打、捆綁等強制手段,使他人不得不按行為人的要求進行勞動;“威脅”手段,是指行為人對他人實行恐嚇、要挾等精神強制手段,如以人身傷害、毀壞財物、損害名譽等相要挾,使他人產生恐懼心理,不敢做真實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按行為人的要求進行勞動;“其他手段”,是指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使他人不知抗拒、無法抗拒的強制手段,如禁止離廠、不讓回家等。第二,行為人實施了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這種強迫他人勞動的行為,是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且違背他人的主觀意志,強迫他人進行勞動的行為。需要注意,這種強迫必須是使用了暴力的強迫。

關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處罰規定。

在我國,對逮捕、拘留、拘傳等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必須由專門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是拘禁的方法,如捆綁、關押、扣留身份證件不讓隨意外出或者與外界聯系等,還可以是辦“學習班”、“隔離審查”等,其實質都是非法剝奪或變相剝奪他人行動自由的行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是指未經住宅主人同意,非法強行闖入他人住宅,或者無正當理由進入他人住宅,經住宅主人要求其退出仍拒不退出等行為。“非法搜查”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無權進行搜查的單位和個人,非法對他人身體進行搜查;另一層意思是指有搜查權的偵查人員,濫用職權,擅自決定對他人身體進行搜查或者搜查的程序和手續不符合法律規定。違反治安管理,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行為,主要是指無權進行搜查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對他人身體進行搜查的行為。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對強迫勞動罪作出了修改,規定:“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修訂后的強迫勞動罪刪除了原有構成要件中“情節嚴重的”要求,即不再要求情節嚴重才可構成本罪。此時,對于強迫勞動罪與強迫他人勞動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如何予以區分,需要司法解釋等予以進一步的界定。

[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非法拘禁的區別]

從司法實踐看,以拘禁或者其他強制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以非法拘禁罪論處:①非法拘禁他人,并實施捆綁、毆打、侮辱等行為的;②多次非法拘禁他人,或非法拘禁多人,或非法拘禁時間較長的;③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精神失常或自殺的;④非法拘禁,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拘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構成非法拘禁罪,應當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①非法拘禁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②3次以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一次非法拘禁3人以上的;③非法拘禁他人,并實施捆綁、毆打、侮辱等行為的;④非法拘禁,致人傷殘、死亡、精神失常的;⑤為索取債務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⑥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是無辜的人而非法拘禁的。

非法拘禁行為只有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才構成犯罪。如果非法拘禁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則不構成犯罪。因此,應當根據情節的輕重、危害大小、動機和目的、拘禁時間的長短等因素,綜合分析,來確定行為的性質。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區別]

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未經法定機關批準或者未經住宅主人同意,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45條規定,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司法實踐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認定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①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經要求或教育仍拒不退出,嚴重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和居住安全的;②非法強行侵入他人住宅,毀損、污損或搬走他人生活用品,嚴重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的;③非法強行侵入并封閉他人住宅,致使他人無法居住的;④非法強行侵入住宅,引起其他嚴重后果的。

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的行為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惡劣,侵入他人住宅時間長,甚至經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介入仍不退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沒有采用上述惡劣手段,一般沒有造成危害后果或危害后果極小。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非法搜查罪的區別]

非法搜查罪,是指非法地對他人的身體或者住宅進行搜查的行為。司法實踐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認定構成非法搜查罪:①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手段惡劣的;②非法搜查引起被搜查人精神失常、自殺或者造成財物嚴重損壞的;③司法工作人員對明知是與涉嫌犯罪無關的人身、場所非法搜查的;④3次以上或者3人(戶)以上非法搜查的。

非法搜查罪既包括非法搜查他人人身,也包括非法搜查他人住宅,一般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后果,而前者只包括非法搜查他人人身的行為,并沒有造成嚴重的后果。

[以案說法17] 李某在某地開了一家洗腳城,以介紹工作為名將蘭某、辛某安排到自己開的洗腳城當洗腳工。蘭某、辛某二人不愿意,李某及其妻子采取語言威脅、體罰等方式進行精神和肉體上控制,限制二人人身自由。之后蘭某偷偷打電話回家,其父隨即報案。經過調查,公安機關以李某強迫他人勞動為由,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0條第(二)項之規定,處以10日行政拘留,并處人民幣800元罰款。本案中,李某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強迫蘭某、辛某二人勞動,應當受到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54-58條(P212)《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57-61條(P235)

第四十一條 對脅迫利用他人乞討和滋擾乞討的處罰

脅迫、誘騙或者利用他人乞討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解讀與應用

第1款規定了脅迫、誘騙或利用他人乞討行為,侵犯的客體是被侵害人的人身權利,行為在客觀上表現為:脅迫、誘騙被侵害人乞討,其中被侵害人多為未成年人和殘疾人。所謂“脅迫”他人乞討,是指行為人以立即實施暴力或其他有損身心健康的行為,如凍餓、罰跪等相要挾,逼迫他人進行乞討的行為。“誘騙”他人乞討,是指行為人利用他人的弱點或親屬等人身依附關系,或者以許愿、誘惑、欺騙等手段指使他人進行乞討的行為。“利用”他人乞討,是指行為人懷有個人私利,使用各種手段讓他人自愿地按其要求進行乞討的行為。

第2款規定了冒犯性的乞討行為,指反復糾纏、強行討要或者以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乞討的總稱。這里所說的“反復糾纏”是指一次又一次、不斷地纏著他人進行乞討的行為。具體表現為拽衣服、抱腿、不給錢就不松手等方式糾纏路人。“強行討要”是指以蠻不講理的方式,向他人乞討,致使他人不得不滿足其乞討要求的行為。“其他滋擾他人的方式”是指采用除反復糾纏、強行討要以外的其他方式進行乞討的行為,如尾隨討要等。

[怎樣處置流浪乞討人員]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實踐中要注意區分一般的流浪乞討人員和有違法行為的流浪乞討人員。對于一般的流浪乞討人員,人民警察應當按照《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第5條的規定執行,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對于有違法行為的流浪乞討人員,應根據本條的具體規定進行處理。

[以案說法18] 2011年王某帶妻兒到上海行乞兩個月,共乞得人民幣3000余元。王某認為行乞是一條致富的捷徑,為獲得更多的錢財,他以每月200元的價格向同村的兩戶人家租借兩名未成年人,與其妻兒一起來滬乞討。據查,王某之妻和王某之子在向行人甲、乙行乞遭到拒絕后,還采用阻攔、拉拽等方法繼續乞討錢財。本案中,王某以每月200元的價格向同村的兩戶人家租借兩名未成年人,與其妻兒一起來滬乞討,構成了“利用他人乞討”。對這一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當依法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王某之妻和王某之子采用阻攔、拉拽等方法乞討錢財,屬于冒犯性的乞討行為,應當依法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王某租借的兩名未成年人則是一般流浪乞討行為,公安機關應當在查清案件事實后,引導、護送其到救助站。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59、60條(P212)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62、63條(P236)

第四十二條 對侵犯人身權利行為的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解讀與應用

本條第1款是關于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處罰規定。寫恐嚇信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方式,恐嚇信的內容大多具有揚言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恐嚇、威脅他人的內容。當然,除寫恐嚇信以外,還可采取其他方式威脅他人人身安全,如投寄恐嚇物(如子彈、匕首等),在夜晚往他人臥室的窗戶扔磚頭,攜帶管制刀具尾隨他人等。

本條第2項是關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處罰規定。公然侮辱他人和誹謗他人都是損害他人人格權和名譽權的行為。“侮辱”是指公然詆毀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侮辱的方法可以是暴力或非暴力的其他方法。所謂“公然”是指當眾或者利用能夠使多人聽到或看到的方式,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是指故意捏造事實,并且進行散布,損害他人人格和名譽。“捏造事實”就是無中生有,憑空制造虛假事實。但是我們應當要劃清正當的輿論監督與文字侮辱的界限;劃清正當的文字創作與貶損人格、破壞名譽的界限;劃清當事人所在單位依職權對個人的政績、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評價、審查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劃清通過正當、合法的渠道向有關部門反映、舉報、揭發不道德行為、違法行為、犯罪行為與侮辱行為的界限;劃清出于善意的批評同惡意的侮辱行為的界限等等。

本條第3項是關于誣告陷害他人的處罰規定。誣告陷害他人,是指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行為。這里的“捏造事實”具體而言就是捏造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事實或者犯罪事實,即根本不存在的、可能引起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的事實強加給被誣陷者,以使被誣陷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或刑事處罰。誣告是手段,陷害是目的。

本條第4項是關于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處罰規定。“威脅”是指實行恐嚇、要挾等精神強制手段,如以傷害、毀壞財物、損害名譽等相要挾,使人產生恐懼;“侮辱”是指公然詆毀證人及其近親屬人格,破壞其名譽;“毆打”是指采用拳打腳踢等方式打人;“打擊報復”包括多種方式,如利用職權降薪、降職、辭退等。

本條第5項關于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罰規定。此行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通過信件、電話、計算機信息網絡或者其他途徑多次傳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騷擾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淫穢信息指具體描繪性行為或露骨宣揚色情淫穢性信息。侮辱信息指含有惡意攻擊、謾罵、羞辱等有損他人人格尊嚴的信息。恐嚇信息指威脅或要挾他人,使他人精神受到恐慌的信息。其他信息包括違法信息,如虛假廣告、虛假中獎、倒賣違禁品等;也包括合法信息,如商品、服務廣告等。

本條第6項是關于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罰規定。這里的“偷窺”他人隱私,是指對他人的隱私活動進行偷看的行為;“偷拍”他人隱私,是指對他人的隱私進行秘密攝錄的行為;“竊聽”他人隱私,是指對他人的談話或者通話等進行秘密錄音的行為;“散布”他人隱私,是指以文字、語言或者其他手段將他人的隱私在社會或一定范圍內加以傳播的行為,包括口頭散布,或者通過媒體、信函、短信、網絡等書面方式散布。

[誹謗他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誹謗罪以及民事侵權行為的區別]

誹謗他人,只有導致被侵害人自殺或者精神障礙等嚴重后果的,才構成誹謗罪。民事性質的侵權行為,不僅在違法程度上輕于違反治安管理的誹謗行為,還具有以下不同點:①誹謗行為散布的必須是捏造的虛假的事實。如果散布的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即使有損于他人的人格、名譽,也不構成誹謗行為。而名譽侵權行為,即使所述的內容是真實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開宣揚的,公開了將有損于他人人格、名譽的,也可以構成名譽侵權;②誹謗行為在主觀方面必須是故意,而民事侵權的主觀過錯還包括過失。另外,還要注意和侮辱行為的區分。兩行為的不同之處在于誹謗行為必須是捏造的事實,而侮辱行為不是以捏造的方式進行;誹謗行為只能用語言、文字進行,不能用暴力進行,而侮辱行為可以使用暴力性質手段,也可以用語言、文字進行。

[打擊報復證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打擊報復證人罪的區別]

打擊報復證人,只有嚴重損害證人及其親屬的合法權益的才構成打擊報復證人罪。實踐中一般具體表現為以下情形:①毆打、侮辱證人及其親屬,造成身體傷害的;②對證人及其親屬進行威脅、騷擾,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生活的;③嚴重損害證人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或其他合法權益的;④致人自殺、精神失常或突發嚴重疾病的;⑤打擊報復手段惡劣,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打擊報復行為情節輕微,沒有造成嚴重損害后果的,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誣告陷害他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誣告陷害罪的區別]

誣告陷害他人的行為,必須是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情節嚴重,主要是指捏造的犯罪事實情節嚴重,誣陷手段惡劣,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或者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等情形。另外,也要注意誣告和錯告的界限。誣告與錯告在主觀方面有著質的不同,誣告是故意捏造事實,作虛假告發,屬于違法犯罪行為;錯告則是由于情況不明,或者認識片面而在控告、檢舉中發生的錯誤。是否具有誣陷的故意,是誣告和錯告最根本的區別。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61-67條(P212)《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64-70條(P236)

第四十三條 對毆打或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罰

毆打他人的,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毆打、傷害他人的;

(二)毆打、傷害殘疾人、孕婦、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六十周歲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或者一次毆打、傷害多人的。

解讀與應用

[毆打、傷害他人的行為]

毆打、傷害他人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身體權和健康權。身體權是自然人為維持身體的完整并支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人格權。健康權是自然人以其器官乃至整體的功能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注意其與傷害罪的區別。前者在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過失不構成該行為;后者包括故意傷害罪和過失傷害罪,所以在主觀方面既有故意又有過失。在客觀方面,前者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傷害是輕微傷;而故意傷害罪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傷害是輕傷以上程度,過失傷害罪在客觀上造成他人的傷害必須是重傷以上程度。在一般情況下,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傷是輕傷還是輕微傷,決定了對行為人應否追究刑事責任,應否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區分輕微傷和輕傷的主要原則是:凡是損傷伴有輕度器官功能障礙,受傷當時或治療過程中對生命均無危險,或治療后致使勞動能力有輕度下降的,都屬于輕傷;凡是損傷僅僅引起身體暫時和輕微的反應,基本不影響器官功能,一般均能自行修復的,就屬于輕微傷(表皮擦傷、剝脫、小范圍的皮下血腫以及一些極輕微的骨折等)。

注意,對違反本條第2款第(二)項規定行為的處罰,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明知毆打、傷害的對象為殘疾人、孕婦、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60周歲以上的人。

“結伙”是指兩人(含兩人)以上;“多次”是指三次(含三次)以上;“多人”是指三人(含三人)以上。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7、8條(P209)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68、69條(P212)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71、72條(P237)

第四十四條 對猥褻他人和在公共場所裸露身體的處罰

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解讀與應用

猥褻他人,是指以強制或者非強制的方法,違背對方意志,實施的正常性接觸以外的能夠滿足行為人淫穢下流欲望的行為,主要包括以摳摸、指奸、雞奸等淫穢下流的手段對他人身體的性接觸行為。被猥褻的對象既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既可能是對同性的猥褻,也可能是對異性的猥褻。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威脅或其他手段來猥褻他人,如果對方對于行為人的猥褻行為表示同意,則不是猥褻他人的行為。

公共場所裸體行為。行為人必須是在公共場所故意實施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行為。這里的“公共場所”主要是指公眾進行公開活動的場所,如商店、影劇院、體育場、公共交通工具、街道等場所。這里的“裸露身體”,不僅包括赤裸全身,也包括比較常見的赤裸下身或者暴露隱私部位,或者女性赤裸上身等情形。所謂情節惡劣,主要是公共場所的裸體行為超越了道德的底線,造成了對他人的傷害,譬如,在公共場所大規模裸體,公共場所裸體行為給多人造成傷害,裸體行為中伴隨威脅行為等。

[猥褻他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區別]

首先,情節嚴重是區分構成犯罪和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重要標準,情節嚴重,是指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的手段卑鄙、惡劣的;多次強制猥褻、侮辱婦女,屢教不改的;結伙、持械追逐、堵截婦女的;在公眾場所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的等。其次二者之間行為的對象也有所不同,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對象只是婦女,而猥褻他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對象既可以是婦女,還可以是男性。

[猥褻兒童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猥褻兒童罪的區別]

猥褻兒童情節是否嚴重是罪與非罪的區別,情節嚴重,一般是指多次猥褻兒童或者手段惡劣、卑鄙等情形。情節較輕的,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依照本條的規定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0、71條(P212)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73、74條(P237)

第四十五條 對虐待家庭成員、遺棄被扶養人的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

(一)虐待家庭成員,被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二)遺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被扶養人的。

解讀與應用

[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

虐待家庭成員,是指經常用打罵、凍餓、禁閉、強迫過度勞動、有病不給治療等方法,摧殘折磨家庭成員,情節尚不惡劣,尚不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虐待情節是否惡劣,應當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虐待行為持續的時間、虐待行為的次數、手段、后果是否嚴重等。這也是虐待行為與虐待罪的主要區別。但同時,對于一般家庭糾紛,如一兩次的打罵、偶爾的不給吃飯、禁閉等,情節輕微,后果不嚴重,不構成本行為。注意,對此類行為的處罰必須以被虐待人提出處理要求為前提。

[遺棄行為]

遺棄,指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的行為。這里的扶養,指廣義上的扶養,即包括撫養,贍養及狹義扶養。

[虐待行為與虐待罪的區別]

虐待行為與虐待罪的主要區別在于虐待情節是否惡劣,這應當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認定:虐待行為持續的時間、虐待行為的次數、手段、后果是否嚴重等。但同時,對于一般家庭糾紛,如一兩次的打罵、偶爾的不給吃飯、禁閉等,情節輕微,后果不嚴重,不構成本行為。

[遺棄被撫養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遺棄罪的區別]

遺棄罪,是指對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情節惡劣的行為。

根據刑法規定,只有遺棄行為情節惡劣的,才構成遺棄罪。情節惡劣,主要是由于遺棄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等嚴重后果;有遺棄行為屢教不改;或者遺棄手段、情節特別惡劣的;等等。

[以案說法19] 郭某與吳某經自由戀愛結婚。婚后,夫妻感情尚可,后因一直未能生育,經檢查確認吳某沒有生育能力,郭某遂逐漸嫌棄吳某,經常對其冷淡不理、譏笑。2011年7月,郭某因為吳某做飯沒有做熟,用掃把對吳某進行毆打。派出所民警趕到后,制止了郭某對妻子的暴力行為。吳某以長期遭受丈夫歧視、虐待為由,請公安機關對郭某的不法行為進行處罰。本案中,郭某因為吳某不能生育而嫌棄、歧視,對她進行持續的、經常的辱罵和毆打,從精神上和肉體上進行折磨,其行為已經構成虐待家庭成員,觸犯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依法應受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2、73條(P212)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75條(P237)

第四十六條 對強買強賣、強迫服務的處罰

強買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強迫他人接受服務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解讀與應用

強迫交易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是指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強迫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強迫他人接受服務,情節不嚴重的行為。暴力,是指行為人對于被害人的身體實施強制或者毆打,如強拉硬拽、捆綁拘禁等,致使被害人不得不購買或者接受服務。威脅,是對被害人實施精神上的強制,如以實施暴力相恐嚇或者以損害名譽相要挾,致使被害人不得不購買或者接受服務。強迫進行交易的行為,違背了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民事活動基本原則,侵犯了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如何區別強迫交易行為與強迫交易罪?]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第28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強迫他人接受服務,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造成被害人輕微傷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二千元以上的;(三)強迫交易三次以上或者強迫三人以上交易的;(四)強迫交易數額一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二千元以上的;(五)強迫他人購買偽劣商品數額五千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一千元以上的;(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符合這一規定的情形按照刑事案件立案追訴,其他情形的則作為治安案件依法處罰。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對強迫交易罪作出了修改:一是將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迫他人參與或者退出投標、拍賣,強迫他人轉讓或者收購公司、企業的股份、債券或者其他資產,強迫他人進入、退出特定的經營領域行為具體列舉增加規定為犯罪;二是將法定最高刑由3年有期徒刑提高到7年有期徒刑。對于新增加的幾種具體情形的追訴標準如何確定,還需要司法解釋等予以進一步的界定。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4條(P213)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76條(P237)

第四十七條 對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處罰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或者在出版物、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刊載民族歧視、侮辱內容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解讀與應用

本條規定了以下一些違法行為的處罰:

(一)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行為。煽動,是指以激起民族之間的仇恨、歧視為目的,公然以語言、文字等方式誘惑、鼓動群眾的行為。民族仇恨,指基于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民族間的相互敵對、仇視狀態。民族歧視,是指基于民族的來源、歷史、風俗習慣等的不同,民族間的相互排斥、限制、損害民族平等地位的狀況。此行為的主觀狀態是出于故意。煽動的方式包括書寫、張貼、散發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傳單、標語、大小字報,印刷、散發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詩刊、書畫、非法出版物,發表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演講,呼喊口號,制造、散布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謠言等行為。

(二)在出版物、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刊載民族歧視、侮辱內容。這里的出版物,包括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等。計算機信息網絡,主要包括局域網和互聯網。行為人明知在出版物、計算機信息網絡中刊載民族歧視、侮辱的內容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卻希望或者放任此種結果的發生,構成本條規定的第二種違法行為,應當依法予以處罰。本行為中的侮辱、歧視民族的內容,一般是針對一些民族在生產、工作、居住、飲食、服飾、婚姻、喪葬、節慶、禮儀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領域的喜好、崇尚和禁忌進行丑化、蔑視,貶低人格、損害名譽的行為;對民族的來源、歷史、文化進行貶低、誣蔑等。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區別]

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只有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情節嚴重,是指煽動群眾人數眾多、范圍較大、影響較大;煽動數個民族之間的歧視、仇恨的;多次進行煽動的;造成嚴重后果的等。行為人的煽動行為達不到情節嚴重程度的,不構成犯罪,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刊載民族歧視、侮辱內容作品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出版歧視、侮辱少數民族作品罪的區別]

根據刑法的規定,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只有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才追究刑事責任。“情書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包括以下情形:(1)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引起民族糾紛的;(2)在出版物中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的內容,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1998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規定:“出版刊載歧視、侮辱少數民族內容的作品,情節惡劣,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條的規定,以出版歧視、侮辱少數民族作品罪定罪處罰。”在出版物、網絡中刊載民族歧視、侮辱內容的作品情節不惡劣,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按照本條規定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5、76條(P213)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78、79條(P237)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14條(P381)

第四十八條 對侵犯通信自由的處罰

冒領、隱匿、毀棄、私自開拆或者非法檢查他人郵件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解讀與應用

本條規定的是五種非法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應當予以處罰的行為。公民的通信自由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權利,包括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兩個方面。所謂“冒領”是指假冒他人名義領取郵件的行為。“隱匿”是指將他人投寄的郵件秘密隱匿起來,使收件人無法查收的行為。“毀棄”是指將他人的郵件予以丟棄、撕毀、焚毀等,致使他人無法查收的行為。“非法開拆”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未經投寄人或者收件人的同意,私自開拆他人郵件的行為。“非法檢查”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擅自檢查他人郵件的行為。如果行為人誤將他人的郵件當作自己的郵件拿走,或者誤將他人的郵件當作自己的而開拆,或因疏忽大意丟失他人郵件等行為,不屬于本條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與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的區別]

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是指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行為。情節嚴重,是指以下情形:①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次數較多或者數量較大的;②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致使他人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或者身體、精神受到嚴重損害的;③非法開拆他人信件,涂改信中內容,或者公開他人隱私、侮辱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④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對于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照本條規定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7條(P213)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80條(P237)

第四十九條 對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損毀公私財物的處罰

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解讀與應用

盜竊行為,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少量公私財物,尚不構成刑事處罰的行為。

哄搶行為,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乘亂奪取少量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

搶奪行為,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公然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

敲詐勒索,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公私財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勒索少量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犯罪的行為。

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行為,是指故意非法損毀公私財物,情節輕微,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所謂“損毀”,是指使物品部分或全部喪失其價值或使用價值。損毀公私財物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故意損毀公私財物行為,必須達到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犯罪。

[盜竊公私財物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和盜竊罪的區別]

秘密竊取的公私財物必須達到數額較大或者雖然沒有達到數額較大但實行了多次盜竊的,才構成犯罪。數額較大,是指實際竊取數額較大的財物。實際取得的財物以所有人或持有人失去對被盜財物的控制作為盜竊既遂的標準。數額較大,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的規定,是指個人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500元至2000元以上。多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即1年內入戶盜竊或者在公共場所扒竊3次以上。但根據《解釋》第6條第1項規定,盜竊公私財物接近“數額較大”的起點,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仍可追究刑事責任:①以破壞性手段盜竊造成公私財產損失的;②盜竊殘疾人、孤寡老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人的財物的;③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根據《解釋》第6條第2項的規定,盜竊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起點,但情節輕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作為犯罪處理:①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作案的;②全部退贓、退賠的;③主動投案的;④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者獲贓較少的;⑤其他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

對于盜竊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不作為犯罪處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詐騙公私財物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與詐騙罪的區別]

我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00元以上的,屬于“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巨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于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①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②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③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④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后果的;⑤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⑥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⑦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⑧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⑨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騙取公私財物數額的多少以及情節是否惡劣是構成犯罪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騙取公私財物,尚不夠刑事處罰,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照本法規定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敲詐勒索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與敲詐勒索罪的區別]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威脅或者要挾的方法,強行索取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公私財物的行為。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第274條規定的敲詐勒索罪作出了修改:將敲詐勒索罪的構成條件由“數額較大”修改為“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將敲詐勒索罪的法定最高刑由十年有期徒刑提高到十五年有期徒刑;并增加罰金刑。最新條文為:“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對于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認定,2000年5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于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問題的規定》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1000元至3000元為起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上述數額幅度內,研究確定本地區執行的敲詐勒索罪“數額較大”的具體數額標準,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

而對于多次敲詐勒索的行為,即使敲詐勒索的財務數額沒有較大的標準,也應當依法定罪處罰。

[以案說法20] 符某與忠某因在“什歷浪”坡地土地承包經營的界線問題上發生爭議,將忠某種在爭議地上的14棵橡膠樹砍掉。忠某知道后到某某派出所報案。2010年3月24日,某某縣公安局以原告故意損毀公私財產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9條的規定為由,決定給予符某行政拘留10日的處罰。本案中,因雙方的土地界線爭議,符某擅自砍掉忠某所種植的橡膠樹,損害了忠某的利益,屬于故意損毀他人財物的行為。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78-83條(P213)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81-86條(P237-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登市| 子洲县| 南岸区| 建始县| 洛扎县| 东山县| 吴江市| 六安市| 临漳县| 耿马| 通海县| 永平县| 台前县| 惠水县| 新晃| 麻江县| 三穗县| 旌德县| 宁化县| 即墨市| 芦山县| 齐齐哈尔市| 黔东| 临泽县| 贵南县| 富民县| 富源县| 宁强县| 准格尔旗| 满城县| 栾川县| 九龙坡区| 赤峰市| 光山县| 霍城县| 兴业县| 沂水县| 营山县| 澳门| 舒城县| 辉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