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情商、氣場、影響力(暢銷4版)
- 穆臣剛
- 1493字
- 2019-01-10 17:01:08
情商從哪里來
美國一家著名的保險公司曾雇用了5000名推銷員,并且在每個推銷員身上花費了1萬美元的培訓費用,來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些推銷員在工作后的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辭職了;到了第四年,這批人中辭職的比例竟然高達三分之二。
為了改進招聘工作,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員工,該保險公司聘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里格曼,希望他能為公司今后的招聘工作指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成功之路。接受邀請后,塞里格曼教授對保險公司的1.5萬名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公司安排的智商測試,另一次是塞里格曼自己安排的樂觀測試。
測試結果表明,有些新員工盡管在智商測試中表現平平,甚至不及格,但在樂觀測試中卻相當不錯。馬丁·塞里格曼在接下來跟蹤調查中發現:樂觀者的推銷業績比悲觀者的要好得多:他們第一年的銷售業績比悲觀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
塞里格曼教授經過分析后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大的差別,是因為樂觀的員工在推銷失敗后,并沒有將失敗視為無法克服的困難,而是將其看作暫時沒有成功。因此,他們會屢敗屢戰,爭取成功。只有在一次次的拒絕面前始終都能保持樂觀的人,才可能永不放棄,并最終成為優秀的推銷員。于是保險公司采納了塞里格曼教授的建議,將樂觀測試作為該公司錄用新員工必不可少的一道重要程序。
樂觀測試其實就是情商測試的雛形,這項測試在保險公司取得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與情緒有關的素質對人日后是否能夠取得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情商?“情商”一詞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比德·拉勒維和約翰·邁耶于1990年提出的概念。當時引起了一場人類智能的革命,并引發了各界人士曠日持久的討論。1995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將這個名詞推向了大眾。
簡單來說,情商就是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其英文名稱為Emotional Quotient,簡稱EQ。情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產生感情,促進思維的能力。具體包括情緒的自控能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對他人寬容的能力。
康農來自美國的伊利諾伊州,是一位議員,在剛上任的時候就受到了其他議員的嘲笑:“這位從伊利諾伊州來的先生口袋里恐怕還裝著燕麥。”他們這么說是在嘲諷他身上的農夫氣息,而這樣的嘲笑讓他很難堪。不過,當時他并沒有情緒失控,而是很平和地說道:“我不僅口袋里有,而且頭發里也有著草屑呢,西部人嘛,難免會有些鄉土氣的,不過我們的燕麥和草屑,卻能長出最好的苗來。”
康農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在受到諷刺后,并沒有惱羞成怒,而是順著對方的話,做了很巧妙的回答。這之后康農逐漸聞名全國,被人們稱為“伊利諾伊州最好的草屑議員”。
從康農的事例可以看出,情商是一種情緒管理的能力。美國前總統布什說過:“你能調動情緒,就能調動一切。”情商高的人,他們管理自身情感的能力就比較強,與人相處起來就會相對融洽。反之,情商低的人,則代表一個人會經常情緒化,容易大喜大悲,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顯得很緊張。
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種種不如意,有的人大動肝火,結果事情會變得越來越糟;有的人則泰然處之,在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其實,人類的情緒體驗是無處不在的,這些情緒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對情緒進行管理,已經成為一種必要,尤其是隨著人類對自身能力認識的不斷深入,在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情商的高低甚至成了決定人生成敗的關鍵。
成功點睛
情商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很難成功。因為太容易情緒化會讓一個人喪失理智,從而做出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如果想要在未來有所成就,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也是提高情商的辦法。掌握和利用好這門藝術,會讓你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