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師自通說話心理學
- 李巧新
- 1234字
- 2019-01-10 17:00:14
活用修辭可以增強表達效果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各種修辭來裝飾,而好的言辭也是如此,若善于使用修辭,那么言辭會更有魅力,表達會更有效果,這樣就達到了言之有效的目的。簡言之,言之有效有時候也需要修辭來助陣。
鑒于修辭的手法較多,這里主要以夸張和比喻為例。
夸張是說話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但是夸張要用得恰到好處,否則就會給別人留下浮夸的印象。一般在正式的場合中要避免使用夸張的手法,而在一些比較輕松的場合,則可以考慮使用夸張的手法,如果運用得當,不僅能立即吸引別人的注意,而且可以營造一種更為輕松幽默的交談氛圍,達到言之有效的目的。
例如,在談論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我們要表達自己看過很多遍了,就可以說:“我都看過幾百遍了!”談論男主角或者女主角的時候,想要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喜愛程度,可以說“男主角真是顏值爆表”,或者是“女主角真是仙女下凡”。運用夸張的手法能讓語言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從而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相對地,平實的語言通常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夸張手法一般是在“精言不能追其極”的情況下使用,它所表達的是一種心理層面的真實,往往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詩人李白就善用這種手法,像“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精美的詩句就能充分體現這一修辭方式的妙處。李白將夸張運用得恰到好處,沒有我們在前面說到的浮夸的問題。因此,我們讀他的詩歌不會覺得言過其實,而會覺得非常形象、具體,并深受感染。這也再次證明,夸張這一修辭方式能讓我們的言辭更具有表達效果。
在說話時,我們還可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式,這樣也能吸引他人注意力、加強表達效果。比喻為語言添加了幽默的色彩,讓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時,又會覺得言之有理,這就是深層次的說話藝術。比喻能讓語言更為生動形象,感情色彩也更為濃烈;而干巴巴的語言則顯得蒼白無力,很難讓人感興趣。
眾所周知,孟子善于論辯,他在論辯中就經常運用比喻的手法。孟子在和齊宣王的論辯中,就有一段精彩的比喻。
孟子對齊宣王說:“君主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腳,那么臣子就會把君主看成自己的心腹;君主若是把臣子看成任人使喚的犬馬,那么臣子就會把君主看成路人;君主要是把臣子視如草芥泥土,那么臣子就會把君主當作仇敵。”
孟子以“人心”為中心,把君主對待臣子的態度用三個比喻來說明,臣子對君主的態度也相應地用了三個比喻。孟子主張君主要“禮賢下士”,但是他沒有直接把自己的主張說給齊宣王聽,而是用了三組層層遞進的比喻來勸誡君主對臣子要“以禮相待”。這樣的比喻比直接勸誡更有說服力,更容易讓人接受。試問,如果沒有比喻,孟子的話還會如此有效嗎?
此外,我們還可以考慮其他修辭方法,例如反諷和反問。在說話的時候,反諷能增加幽默的效果,反問可以加強語氣。
總之,若能在說話中巧妙地運用修辭,那么我們說的話不僅會更有趣味,也會更有說服力。換言之,修辭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我們在說話時應巧用修辭,讓話說得好,說得巧,讓修辭成為我們人生的彩筆,不斷為人生的畫卷增添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