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坦福大學超受歡迎的心理公開課
- 豐櫻華
- 3274字
- 2019-01-10 16:58:59
情緒真的可以控制嗎
前面我們討論了情緒和情緒控制,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情緒真的可以控制嗎?正如詹姆斯·格羅斯教授所說,人們有時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有時則不表達;有時人們真的非常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其他時候則會任由情緒馳騁。關于情緒是否可以控制,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觀點,詹姆斯·格羅斯教授針對這兩個觀點做了很多努力,試圖證明到底哪個觀點是正確的。
不哭,就不會傷心
觀點一:情緒的表達是“擁有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你把情緒封存起來,情緒便會減弱、消失,這便是表達的重要性;你不表達,情緒會自然消失,這與被稱作“面部反饋假說”的理論相統一。“面部反饋假說”理論指出,你的面部表情會放大或縮小你內在的情緒,具體是放大了還是縮小了取決于你的面部表達方式。這和“因為笑,所以開心;因為哭,所以悲傷”的觀點比較相似。
觀點二:如果你拒絕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那么情緒會從其他渠道釋放出來。如果你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其他的東西則會上升。詹姆斯·格羅斯教授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像一個水壓模型,你阻塞了自我表達的這一渠道,那么情緒就會從其他渠道冒出來,比如你的血壓會直線上升。
基于以上兩個觀點,我們需要弄清楚一個概念,即“表情”。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表情是情緒表達的外部表現形式,是表現在面部或身體姿態上的情緒。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語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面部肌肉活動的模式,它能比較明顯地表現出人的不同情緒,是鑒別人的情緒的主要指標。例如,高興的時候嘴角會上揚,緊張的時候會咬嘴唇,害羞的時候臉會紅,生氣的時候眼睛會外凸等。
身段表情是指身體動作上的變化,包括手勢和身體的姿勢。例如,憤怒的時候會握緊雙手,得意的時候會搖頭晃腦,緊張的時候會抓衣角,傷心的時候會低頭,害怕的時候會發抖等。
言語表情是指情緒在說話的音調、速度、節奏等方面的表現。例如,緊張的時候聲音會發顫,生氣的時候聲調會提高,傷心的時候語速會放慢,高興的時候語速會加快,自卑的時候說話會吞吞吐吐等。
按照觀點一,如果你擁有情緒,就會進行表達,高興的時候就會嘴角上揚,手舞足蹈;生氣的時候就會兩眼外凸,大口喘氣。但如果你把所有的這些情緒都封存起來,不通過面部表情、身體姿態和聲調變化表達出來,你就不會高興,也不會生氣,這些情緒會逐漸消失。而你的情緒的強弱,也會受到這些表情的影響,如果對這些表情的幅度進行控制,或放大或縮小,那么我們的情緒也會跟著變強或變弱。
按照觀點二,即使你把所有的情緒都隱藏起來,情緒也不會隨之消失。不論你是高興,還是傷心,如果不能通過表情來表達,那么它們就會尋求其他通道,比如會引起各種生理反應。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更傾向于采取抑制的方式控制情緒。下面這則寓言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
春秋戰國時代,齊王喜歡斗雞,一天有人獻給他一只很威武的斗雞,為了取得勝利,齊王專門派人到紀國請來出身于馴養斗雞世家的專家,讓他來負責養這只雞。十天過去了,齊王問專家,“我的那只雞可以比賽了嗎?”專家告訴他說不行,因為這只雞“虛驕而恃氣”。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我的那只雞現在訓得怎么樣了?”專家告訴他還不行,盡管它的氣勢開始收斂了,但是外面的其他雞一有響動,它立馬就有反應,還想爭斗。又過了十天,齊王第三次去問:“我的那只雞訓得怎么樣了?”專家告訴他說再等等,它現在雖然對外面的反應小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還太銳利,一有響動,眼睛就轉過去了。轉眼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的時候,專家告訴他說可以了,這只雞的樣子“呆若木雞”。等到齊王將它帶到斗雞場的時候,沒有一只雞是它的對手。
中國人崇尚含蓄和內斂,就像故事中“呆若木雞”的斗雞一樣,那些不茍言笑、面無表情、出言謹慎、三思而后行的人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顯得更有內涵和修養。但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真的是正確的情緒管理方式嗎?
詹姆斯·格羅斯教授的實驗
詹姆斯·格羅斯教授認為,這兩個觀點肯定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人們不可能在把所有事情都壓抑下去的同時,又讓這種壓抑導致某些東西上升,這不可能同時發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詹姆斯·格羅斯教授設計了一個實驗。
實驗內容:詹姆斯希望通過電影作品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這些樣本可以輕微、中度以及強烈地引起許多具體的情緒。他使用一個多通道評價程序來證實這一切,之后選定恰當的刺激源,即外科手術的電影片段。他把人們帶到實驗室里,隨機地分配為兩組,一組要做的是“請看這部電影,并給予正常的反應”;另一組要做的是“請看這部電影,在看的同時努力讓觀察你的人看不出你的感受”。
關鍵問題:如果讓人們抑制自己的情緒,也就是繃住自己的臉,不讓別人看出自己的任何表情,這種抑制會像第一個觀點那樣降低情緒體驗以及生理反應,還是會產生其他反應?也就是說抑制會把所有反應都壓下去,以至于所有代表情緒的指標都會下降;還是會更像水壓模型,面部表情控制住了,但其他方面會有反應。
實驗結果:從面部表情來看,壓抑組的人面部表情較少,也較少觸摸面部,還減少了身體上的動作。從生理反應來看,在規則介紹的這段時間內,二者沒有區別;在觀看影片的兩分鐘時間內,心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活化指數(綜合了血壓、心率以及皮膚溫度)告訴我們:抑制組的人看上去很平靜、很瀟灑,但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感到了惡心,產生了更強的生理反應!也就是說,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當然,這個結論不是絕對的,根據其他實驗的結果,控制表情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情緒,但不是全部。
情緒真的可以控制嗎
從詹姆斯·格羅斯教授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簡單來說,我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但它也告訴我們,你可以壓抑自己的情緒,把表情從臉上抹去,但它不會讓你的心情好起來。即使你很平靜地坐在那里,生理反應也是會放大的,你的生理指標會直線上升。
在心理咨詢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求助者是一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在求助信中這樣寫道:“別人的靈魂是自由的,而自己的靈魂被一張網纏著,這張網對別人來說一觸即破,可自己只能在網中掙扎,得不到解脫。”經了解得知,求助者在兩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下,發現父親手機中有一條曖昧短信,是父親在與一個女人談情說愛。當時他感到非常震驚,因為自己對父親非常崇敬,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想到父母非常相愛,又為受父親欺騙的母親感到痛苦;想揭穿父親的“罪行”,又沒有勇氣。他是一個正直、善良的孩子,而且內向,又十分迷信,相信做壞事是要受到懲罰的,于是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做睡前祈禱,明知沒有作用但還是不能克服,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上面案例中的男孩在知道父親的出軌事件后,既想要揭露父親的行徑,又沒有勇氣,內心非常糾結,而由于自己以往對父親的敬重和現在對母親的同情,他的內心非常矛盾、痛苦。然而他的這種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努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表達,所以他試圖通過祈求神靈獲得幫助。長時間抑制的最終結果是他自己變得神神道道,學業也受到了影響。
正如詹姆斯·格羅斯教授的實驗所證實的那樣,通過抑制來控制人們的情緒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情緒會累積起來并借助其他渠道釋放出來,造成破壞性的影響。案例中的男孩也是使用了抑制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情緒,然而兩者都證明這不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情緒的方法。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控制情緒呢?下節我們會繼續討論。
心理視窗
現在的網絡聊天工具五花八門,日益豐富著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年輕一代對網絡聊天的熱衷已經近乎迷戀。究其原因,除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快,溝通時間少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網絡聊天能夠很好地承載人們的情緒。探討網絡聊天的時候,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就是“表情包”,人們可以通過各式各樣的表情來傳遞自己的情緒,讓對方感受自己的心理變化。比如,當對方聊了一些不開心的內容時,你可以發送一個“傷心”的表情,以表達對對方的情緒感同身受,也可以發送一個“太陽”以示安慰。在現實中,我們往往不善于表達感情,與他人之間的交流也不能及時地傳遞我們的情緒,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網絡聊天,使用那些豐富多彩的表情符號來展現自己最真實的內心世界。可見,“表情包”的出現,充分說明了“表情”作為情緒表達方式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