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養育3歲孩子
- (意)蒙臺梭利
- 2625字
- 2019-06-24 13:42:50
·4· 孩子關注我們毫不在意的事物
成人總是想給三四歲的兒童看些常見的東西,好像他們以前什么也沒見過似的。但其實這樣做是白費力氣。這就像我們以為一個人是聾子而對他大喊大叫,想讓他聽到我們說話,可是在我們費盡了全力后,卻聽到他的一句抗議:“其實我一點兒也不聾?!?/p>
孩子有興趣時不會疲勞
我的實驗證明,當孩子具有濃厚的興趣時,是不會覺得疲倦的。但老師每隔幾分鐘就讓他們換種方式,休息一下,反倒會讓他們喪失興趣,并產生疲倦感。從師范學校畢業的老師,一般都無可救藥地固守這些偏見。今天,絕大多數的大學也抱持著這種偏見。他們認為每學習45分鐘就應該休息一下,這對孩子實在是極其不利的。
教育學遵循的是人類社會的邏輯,但自然的心靈遵循著不同的邏輯、不同的法則。一直以來,人們把心智活動和身體活動視為兩種不相關的活動,認為進行心智活動就應該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而進行身體活動就要把心智放到一邊。這無異于把孩子切分成兩半。一旦孩子開始思考,成人就不允許他們使用雙手,而大自然卻表明:不使用雙手,孩子就不能思考,甚至他們可能還需要像古希臘那些游走四方的哲學家一樣,邊思考邊不停地走動,他們的思考要和動作同時進行。
兒童的特殊興趣到底是什么
看到這里,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兒童的特殊興趣到底是什么?是什么使他們在外界無數的事物中有所注意和選擇?
兒童特殊興趣的形成,源于其在敏感期中敏感性的指向。這種指向會以一種自然的、極富創造性的形式發展。
敏感性提供給兒童最初的動力和能量,兒童從外界獲取的各種印象被整理、排列起來,為敏感性服務。兒童所選擇的印象也會幫助敏感性發展、轉移。也許我們可以說,兒童對吸納外界的印象是饑渴甚至有些貪婪的。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兒童易被光線、色彩和聲音等吸引,并且對其表現出特別的喜愛。但要強調的是,這種自發的敏感性,盡管可能才初露萌芽,卻是一種內在動力的表現。
很顯然,兒童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的尊重和幫助。兒童從一無所知開始發展他們的敏感性——人類特有的品質,甚至在他們會使用手腳、會行走之前,他們就已經沿著敏感性指向的道路前行了。
男孩很喜歡明信片。媽媽為他收集了很多色彩鮮艷、圖案豐富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上有的印著蜜蜂、獅子、長頸鹿和猴子等動物;有的印著各種鳥類和一些兒童非常感興趣的家畜,如綿羊、驢、馬和母牛等;還有的印有各種風景和景物,如房子、動物和人等。媽媽希望能夠借此讓男孩學到一些知識。男孩很喜歡這些卡片,并時常拿給我看。
有一天,男孩一邊向我揮著一些明信片,一邊用稚嫩的聲音叫著:“叭——叭——”意思就是“汽車”。我意識到他是想給我看汽車的圖片。然而,我知道男孩收集的明信片中并沒有汽車的圖片。我看著男孩手里的明信片,也沒有看到汽車,于是我對他說:“我沒有看到汽車?!彼戳丝次?,然后拿出一張明信片,得意揚揚地說:“在這兒!”
在卡片的中間,是一只美麗的獵犬,遠處有一個扛著獵槍的獵人,在一個角落里可以看到一間小屋和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旁邊有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小黑點兒,男孩用他的手指著黑點兒說:“叭——叭——”我看出那確實是一輛汽車。這輛車畫得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難被注意,然而正因為小,它才引起了男孩的興趣,并指給我看。
我想,也許男孩的注意力都被這些小東西吸引了,而沒有放在學認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有趣的東西上,于是我挑出一張印有長頸鹿的明信片問他:“這有著長長的脖子的是什么呀?”男孩認真地回答:“長頸鹿。”我沒有勇氣繼續問下去了??梢哉f,大自然會引導孩子的智力一步一步地發展。
有一次,我給一個男孩看《圣經·新約》。這本書很美麗,書中配有很多插畫,我翻到一幅插畫,給男孩講解:“耶穌召喚小孩到他身邊去,這個小孩在耶穌的懷里。你看,其他的小孩把頭靠著耶穌,所有的小孩都仰視耶穌、愛戴耶穌?!?/p>
男孩的臉上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他開始扭動起來,完全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看畫上。我開始翻書。突然,男孩說:“他在睡覺?!?/p>
我對男孩的話感到不解,問他:“誰在睡覺?”
男孩認真地回答:“耶穌,耶穌在睡覺?!彼疽馕野褧氐讲瀹嬆琼摗N以倏催@幅畫時才發現,原來耶穌正在俯視著小孩,他的眼瞼下垂,就像在睡覺??梢娔泻⒌淖⒁饬Ρ晃匠扇烁緵]去注意的細節上了。
我繼續講解圖片,并將書翻到印有拉斐爾名畫《基督顯圣》一頁。我說:“看呀,耶穌升天了,人們驚恐萬分。你看這個小男孩是怎樣轉動眼珠的,這個女人怎樣伸出手臂……”我意識到我選擇了不合適的圖畫,我的講解也無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但我感興趣的是觀察孩子和成人對這樣一幅復雜的畫面的不同反應。男孩只是輕輕地咕噥了一句,似乎在說:“嗯,繼續往下翻吧!”他的小臉兒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我又開始往下翻。這時,我看到他抓起掛在脖子上的一個形狀像兔子的飾物,然后叫著:“小兔子!”我以為他被那個小飾物吸引住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書,我又翻了回來,發現在《基督顯圣》這幅畫的一側確實有一只小兔子。
有誰會注意這只小兔子呢?很明顯,兒童與成人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這不僅僅是程度和大小的差距。
孩子關注我們毫不在意的事物
成人總是想給三四歲的兒童看些常見的東西,好像他們以前什么也沒見過似的。但其實這樣做是白費力氣。這就像我們以為一個人是聾子而對他大喊大叫,想讓他聽到我們說話,可是在我們費盡了全力后,卻聽到他的一句抗議:“其實我一點兒也不聾。”
成人總以為兒童只對華麗的物品、鮮艷的色彩和刺激的聲音敏感,于是就用這些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兒童確實會被美妙的歌曲和鐘聲、風中飄舞的彩旗、明亮耀眼的光線所吸引,但這些強烈刺激對兒童的吸引力只是外在的、轉瞬即逝的,它只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而沒有其他任何作用。
也許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在自己身上做一個實驗:當我們正忙著看一本有趣的書時,突然窗外鼓樂齊鳴,一支樂隊在沿街演奏,我們就會放下書走到窗前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我們看到某個人這樣做時,我們其實無法推斷這個人是不是特別容易被響亮的聲音所吸引。然而,我們卻這樣對兒童下了結論。事實上,一種強烈、外在的刺激會引起兒童的注意,但這其實僅僅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現象,它與兒童內心的發展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兒童的內心才是決定其發展的真正動力。
兒童全神貫注地注意著那些我們毫不在意的事物。我們可以從其中發現兒童擁有獨特的內心世界。但是,一個人如果被一件小東西所吸引并全神貫注地關注它,并不是因為這個小東西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僅僅是因為他對小東西流露出一種富有感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