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兒童智力發展的特征

兒童是一個積極的觀察者

兒童的敏感期從出生一直持續到五六歲。這段時期他們能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從環境中獲得感覺印象。作為一個積極的觀察者,兒童通過感官,努力去感知外部世界,但是這種感知并不會像鏡子那樣沒有選擇地去接收外界的事物。兒童這個真正的觀察者,根據一種內在的動力,以某種特殊的興趣,來選擇他們注意的對象。

成人總是想給三四歲的兒童看些常見的東西,好像他們以前什么也沒見過似的。但其實這樣做是白費力氣。這就像我們以為一個人是聾子而對他大喊大叫,想讓他聽到我們說話,可是在我們費盡力氣后,卻聽到他的一句抗議:“其實我一點兒也不聾。”

成人總以為兒童只對華麗的物品、鮮艷的色彩和刺激的聲音敏感,于是就用這些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兒童確實會被美妙的歌曲和鐘聲、風中飄舞的彩旗、明亮耀眼的光線所吸引,但這些強烈刺激對兒童的吸引力只是外在的、轉瞬即逝的,它只會分散兒童的注意力,而沒有其他任何作用。

也許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在自己身上做一個實驗:當我們正忙著看一本有趣的書時,突然窗外鼓樂齊鳴,一支樂隊在沿街演奏,我們就會放下書走到窗前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我們看到某個人這樣做時,我們其實無法推斷這個人是不是就特別容易被響亮的聲音所吸引。然而,我們卻這樣對兒童下了結論。事實上,一種強烈、外在的刺激會引起兒童的注意,但這其實僅僅是一種無關緊要的現象,它與兒童內心的發展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兒童的內心才是決定其發展的真正動力。

兒童全神貫注地注意著那些我們毫不在意的事物。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兒童擁有獨特的內心世界。但是,一個人如果被一件小東西所吸引并全神貫注地關注它,卻并不是因為這個小東西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僅僅是因為他對小東西流露出了一種富有感情的理解。

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對于成人來講,兒童的心理就像一道深奧難解的謎題,人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他們根據兒童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內心的精神力量來進行判斷。我們應該努力去理解在兒童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原因。因為如果沒有某個原因或某個動機,他們是不會做任何事情的。如果我們把兒童的每一個行為都解釋成“一時興起”是很容易的,但就算是“一時興起”也包含著很多復雜的因素。

兒童的心靈是一個有待研究的課題,是一個還沒有解開的謎。要找到答案可能很難,但是這種研究也會是極為有趣的。如果一個成人想找到這個謎底,他必須改變對兒童的態度,增強對他的責任感。他要成為一個研究者,而不是一個思想麻木的統治者或一個專制的法官。在對待兒童的問題時,成人卻常常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說到這里,我記得有一次,我與幾位媽媽一起討論兒童讀書的問題。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18個月大的孩子來參加討論。她說:“有些書很可笑,插圖也很稀奇古怪。有一本書名叫《小黑人薩博》。書中的小主人公薩博是一個黑人小孩兒。在他生日那天,爸爸媽媽送給了他許多禮物,有帽子、鞋、長筒襪,還有色彩明艷的新衣服。在爸爸媽媽為他準備豐盛晚飯的時候,薩博急不可耐地想炫耀禮物,于是悄悄地溜出了家。在街上,薩博碰到了許多動物,薩博很害怕,為了安撫它們,他就給了每個動物一件禮物,他把帽子給了長頸鹿,將鞋子給了老虎,等等。最后,他流著眼淚一件禮物不剩地回到了家。但這個故事的結局是愉快的,因為在這本書的最后一頁寫道,薩博的爸爸媽媽原諒了他,還為他準備了豐盛的晚飯。”

媽媽把書傳給其他的人看,但她的孩子突然說:“不,盧拉(Lola)。”所有的人都很吃驚。這個小家伙不斷地重復著:“不,盧拉。”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年輕的媽媽說:“盧拉是曾經照顧過這個孩子的保姆的名字。”這時,孩子開始哭了起來,他喊著“盧拉”,聲音比剛才更大了,神志好像陷入了迷亂。最后,我們把《小黑人薩博》放到了孩子手里,孩子把書翻了過來,指著封底上的一幅畫。這時我們才明白“Lola”的含義。孩子把西班牙語的“Lora”(他在哭)說成了“Lola”。這幅畫并不在書的正文中,而是在封底,畫面上小黑人薩博正在哭。


孩子是對的,這本書的最后一幅畫并不是一個愉快的畫面,而是薩博在哭。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孩子是在對媽媽所說的“結局愉快”表示抗議。這就完全合乎邏輯了。

很明顯,孩子看書時比媽媽更仔細,他看到了最后一幅畫是薩博在哭,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理解大人們的對話,但他準確的觀察力卻實在令人驚嘆。

兒童的心理和成人有很大的差異,這不僅僅是一種程度上的差異,而是一種性質上的差異。兒童關注微小的細節,他們一定常常帶著輕蔑的眼光來看我們,因為他們不懂得心理綜合,而我們卻要常常使用。因此,在兒童眼中,我們多少會顯得有些無能和遲鈍,因為從兒童的角度看,我們無法正確地理解他們的需要,我們不夠關注細節、不夠精確。如果兒童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一定會告訴我們,他們極不信任我們,就像我們不信任他們一樣,這是因為我們和兒童的思維方式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是兒童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

兒童敏感性的指向

剛出生的嬰兒是一無所知的,并且會獨立向前發展。兒童特殊興趣的形成源于其在敏感期中敏感性的指向。這種指向會以一種自然的、極富創造性的形式發展,它就像生物那樣,靠從外界不斷獲取印象,來增加能力、逐漸成長。

敏感性提供給兒童最初的動力和能量,兒童從外界獲取的各種印象被整理、排列起來,為敏感性服務。兒童所選擇的印象也會幫助敏感性發展、轉移。也許我們可以說,兒童對吸納外界的印象是饑渴甚至有些貪婪的。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兒童易被光線、色彩和聲音等吸引,并且非常喜愛。但要強調的是,這種自發的敏感性盡管可能才初露萌芽,卻是一種內在動力的表現。

很顯然,兒童的心理狀態需要我們的尊重和幫助。兒童從一無所知開始發展他們的敏感性——人類特有的品質,甚至在他們會靈活地控制手腳、會行走之前,他們就已經沿著敏感性指向的道路前行了。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能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嬰兒出生僅僅4個星期,他還從未離開過他出生的那座房子。一天,當他看到父親和也住在這座房子里的叔叔(兩個人的個子和年齡都很相近)同時出現時,感到大吃一驚,非常恐懼。他害怕看到這兩個人同時出現在一間屋子里。他父親和叔叔請我們來幫嬰兒消除恐懼。

我們要求父親和叔叔在嬰兒的視線范圍內分開站好,一個站在左邊,一個站在右邊。嬰兒轉過頭來看著其中一個人,看了一會兒笑了起來,但是沒多久,就突然變得憂郁起來。他迅速地轉過頭看另一個人,只隔了一會兒,也對那個人笑了起來……嬰兒重復地把頭左右轉動了多次,臉上交替出現著高興和憂慮的表情,直到他終于認識到爸爸和叔叔是兩個人時為止。

原來這個嬰兒是分別見到這兩個男人的。爸爸和叔叔總是在不同的場合單獨與他一起玩兒,抱著他,與他說話,他從未見爸爸和叔叔在一起出現過。當嬰兒認出了一個男人后,發現還有另一個男人,他的世界混亂了,他覺察到自己一開始弄錯了,因此變得警覺起來。經過不斷辨認,嬰兒終于認識到,原來屋子里有兩個男人。盡管這個嬰兒只有4個星期大,但他已經體驗了人類感覺的不可靠。


一個更大一點兒的孩子的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個6個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一個枕頭。枕頭上裝飾有花朵和兒童的圖案。孩子起勁兒地聞著上面的花兒,并且親吻著上面的兒童。照看他的保姆沒有受過專門的指導,她認為孩子聞或親吻其他的東西也會感到非常高興。于是,她急忙又拿來各種東西對孩子說:“聞一聞這個,吻一吻那個!”結果孩子的心靈被打擾了,因為他正通過認識圖案并用記憶來構建自己的思想,他的心靈正在以一種幸福、平靜的方式進行工作。但是孩子心靈內部的神秘努力被成人打斷了,而成人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當成人突然違背兒童的意愿、打斷兒童的思緒讓他們分心時,他們就會阻礙兒童心靈的工作。成人拉起兒童的小手,親吻或哄著讓他們睡覺,而不考慮他們特有的心理發展,可能會壓抑他們的基本需求。

另外,讓兒童保留他們所獲得的清晰印象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他們只有獲得清晰的印象,并對各種印象進行區分,才能發展自己的智力。

一位兒童營養專家通過實驗發現:兒童的飲食必須考慮個體差異。同一種食品可能對這個孩子有益,卻對另一個孩子有害。同時專家還發現,在一定年齡段內,母乳是最適合孩子的食物了。他的主張對6個月以下的嬰兒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對6個月以上的孩子卻是失敗的。這的確像謎一樣,因為給6個月以上的孩子喂飯要比給6個月以下的兒童喂飯容易得多。

這位教授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


有一些貧困的媽媽因為無法給孩子喂奶,去詢問教授如何喂養孩子。為此教授在自己的診所中專為她們開了門診部。但是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在6個月大以后仍然堅持吃母乳,卻并沒有像其他住在診所里的孩子那樣表現出營養失調的癥狀。經過反復的觀察之后,教授終于意識到,在這些現象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心理因素的影響。教授認識到,在他診所里的那些6個月以上的孩子由于缺乏“心靈營養”而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倦怠。當他給這些孩子提供了消遣和娛樂,而不再讓他們僅僅是在診所的平臺上散步,并常常把他們帶到讓他們感到新奇有趣的地方去后,這些孩子都恢復了健康。


大量的實驗表明,兒童在1歲之前就能夠對周圍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能夠從圖片中認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兒童獲得了這些印象,他們就會很快對此失去興趣。

從1歲之后,兒童就不會再對漂亮的東西和鮮艷的色彩產生喜不自禁的沖動,而這種沖動恰恰是兒童敏感期的特征。他們開始對我們不留心,甚至可以說不起眼、不容易感覺到的小東西感興趣了。

我在一個15個月大的小女孩身上第一次發現了這種敏感性:


一天,我聽見女孩在花園里哈哈大笑,這對一個15個月的孩子來說是很不尋常的。她坐在平臺的磚地上,一副心馳神往的神態。附近有一個美麗的花壇種滿鮮花,在驕陽下顯得十分艷麗。但女孩并沒有看花兒,她的眼睛盯在地上,顯然那里有什么東西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我被她那種奇妙神秘的神態打動了。我慢慢地走近她,仔細觀察那塊磚,但沒有發現任何特別的東西。正當我百思不解時,女孩用鄭重其事的口氣對我說:“那里有個小東西在動。”順著她的手指,我看到了一只非常微小、顏色幾乎和磚相同的昆蟲,正在迅速地爬行。女孩由于驚喜發出的笑聲比平時大得多。這份欣喜并不是來自燦爛的陽光或鮮艷的花朵,也不是來自她周圍色彩艷麗的環境。引起女孩興趣的就是這只會跑動的小東西。


另一個與女孩年齡相仿的男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男孩很喜歡明信片。媽媽為他收集了很多色彩鮮艷、圖案豐富的明信片。這些明信片上有的印著蜜蜂、獅子、長頸鹿和猴子等,有的印著各種鳥類和一些兒童非常感興趣的家畜,如綿羊、貓、驢、馬和母牛等,還有的印有各種風景和景物,如房子、動物和人等。媽媽希望能夠借此讓男孩學到一些知識。男孩很喜歡這些卡片,并時常拿給我看。

有一天,男孩一邊向我揮著一些明信片,一邊用稚嫩的聲音叫著:“叭——叭——”意思就是“汽車”。我意識到他是想給我看汽車的圖片。然而,我知道男孩收集的明信片中并沒有汽車的圖片。我看著男孩手里的明信片,也沒有看到汽車,于是我對他說:“我沒有看到汽車。”他看了看我,然后拿出一張明信片,得意揚揚地說:“在這兒呢!”

在卡片的中間,是一只美麗的獵犬,遠處有一個扛著獵槍的獵人,在一個角落里可以看到一間小屋和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旁邊有一個幾乎看不見的小黑點兒,小孩用他的手指著黑點兒說:“叭——叭——”我看出那確實是一輛汽車。這輛車畫得如此之小,以至于很難被注意,然而正因為小,它才引起了男孩的興趣,并指給我看。

我想,也許男孩的注意力都被這些小東西吸引了,而沒有放在學認明信片上那些漂亮和有趣的東西上,于是我挑出一張印有長頸鹿的明信片問他:“這有著長長的脖子的是什么呀?”小孩認真地回答:“長頸鹿。”我沒有勇氣繼續問下去了。


可以說,1歲多的孩子,大自然會引導他的智力一步一步發展。

還有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給一個20個月大的男孩看《新約全書》。這本書很美麗,書中配有很多插圖,我翻到一幅插畫,給男孩講解:“耶穌召喚小孩到他身邊去,這個小孩在耶穌的懷里,你看,其他的小孩把頭靠著耶穌,所有的小孩都仰視耶穌、愛戴耶穌。”

男孩的臉上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他開始扭動起來,完全沒有把注意力放在看畫上。我開始翻書。突然男孩說:“他在睡覺。”

我對男孩的話感到不解,問他:“誰在睡覺?”

男孩認真地回答:“耶穌,耶穌在睡覺。”他示意我把書翻回到插畫那頁,我再看這幅畫時才發現,原來耶穌正在俯視著小孩,他的眼瞼下垂,就像在睡覺。可見男孩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成人根本沒去注意的細節上了。

我繼續講解圖片,并將書翻到印有拉斐爾名畫《基督顯圣》的那頁上。我說:“看呀,耶穌升天了,人們驚恐萬分。你看這個小男孩是怎樣轉動眼珠的,這個女人怎樣伸出手臂……”我意識到我選擇了不合適的圖畫,我的講解也無法吸引住他的注意力。但我感興趣的是觀察孩子和成人對這樣一幅復雜的畫面的不同反應。男孩只是輕輕地咕噥了一句,似乎在說:“嗯,繼續往下翻吧!”他的小臉兒沒有顯示出絲毫的興趣。我又開始往下翻。這時,我看到他抓起了掛在脖子上的一個形狀像兔子的飾物,然后叫著:“小兔子。”我以為他被那個小飾物吸引住了,但他又示意我往回翻書,我又翻了回來,發現在《基督顯圣》這幅畫的一側確實有一只小兔子。


有誰會注意這只小兔子呢?很明顯,兒童與成人擁有截然不同的視角,這不僅僅是程度和大小的差距。

源于內心的活動需求

觀察中我們會發現,這一年齡的兒童會努力地完成一項活動。雖然他們所做的事情在成人眼里可能顯得有些可笑,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們要完成這件事情的決心。他們這樣做源于內心的一種需求。當孩子的行為被打斷,他們的性格就會因此發生變化,做起事來也會失去目的性和積極性。讓兒童為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準備,并堅持完成它,是很重要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切其實都是一種形式的準備。我們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都在為將來做準備。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獲得巨大成功的人在生命的這一階段很少受到打擾。持之以恒的做事態度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神上的準備。我們應該讓兒童做完自己的事情。

我們曾經討論過,兒童往往用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會看到不滿2歲的孩子毫無目的地去拿某個東西,而他們其實根本拿不動。我的一個朋友家里有很多非常重的工具,一個1歲半的孩子十分吃力地把這些工具挪過來挪過去。兒童往往都很喜歡幫助大人擺桌子。他們會興致勃勃地去拿一屜比他們的個頭還大很多的面包。他們會不停地把東西拿到另一個地方,直到累了才停下來。成人經常擔心孩子會累著,可心理學家指出,如果成人這時去幫助兒童,不利于兒童行為的發展,更會進一步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很多有精神問題的兒童都可能曾受到過這種打擾。

兒童經常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爬樓梯。成人爬樓梯是有目的的,兒童爬樓梯卻并沒有任何目的,他們爬到樓頂之后可能還不滿足,然后會跑到下面重新再往上爬,這樣不停地進行好幾次。很多學校的操場上都有一些木質或水泥質的滑梯,兒童會去爬滑梯并不是因為他們要滑下來,而是要爬上去,他們在這種勞累中感受到了快樂。

大部分成人都會去干涉兒童的行為。心理學家們倡導專門為兒童開辟一片活動的天地,讓他們可以在那里自由地做各種事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應該創建托兒所和嬰兒學校,特別是針對那些1歲半以上孩子的需求創立學校。這種學校里的所有東西都是為兒童特別設計的。它可能有一個建在樹頂的小房子,下面放一個梯子,兒童可以通過爬梯子上下走動。這個房子是為兒童建造的,并不是用于生活和休息的。正如當兒童想要拿東西時,他們肯定會選擇最重的一個那樣,兒童也往往會選擇比較難爬的地方,并從中感受到樂趣。

兒童的這些行為沒有什么明顯的外在目的,只是給他們提供了鍛煉自身協調能力的機會。身體肌肉的協調運動是兒童模仿成人行為的前提。完成這項準備工作,他們才能開始對成人進行模仿。這時候,外界環境才能對他們產生激發作用。比如,兒童看到有人在打掃地板或做蛋糕點心時,他們自己也會去做。新鮮的事情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开远市| 高阳县| 涿州市| 蒙山县| 密山市| 桂阳县| 工布江达县| 通城县| 城步| 宁波市| 光泽县| 定南县| 郸城县| 湖北省| 河南省| 兴业县| 兴仁县| 榕江县| 台前县| 武汉市| 镇安县| 洱源县| 巴南区| 胶州市| 迁安市| 仁寿县| 赣州市| 宜兴市| 通渭县| 平和县| 托克逊县| 策勒县| 白水县| 清流县| 博白县| 汕头市| 高雄市| 庐江县| 马山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