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論語現場作者名: 王大千本章字數: 745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17:23:33
學問要上下求索
成語“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篇,原文55是這樣的: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謚為‘文’。”
孔文子是衛國的執政上卿。“文”是他的謚號。“謚”,它的本意是古代的皇帝、貴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去世以后,所加戴的大多含有褒義的一種稱號,被稱為“謚號”,或者是“謚名”。
孔文子(? —前480),姓孔名圉(yǔ),是衛國的大夫。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因而去世后,衛國國君賜予他“文子”的稱號,后人稱他為“孔文子”。
這個成語的重點在于“敏而好學”和“不恥下問”。敏而好學往往聯系著不恥“上”問。因為一般而言,聰明的人,聰慧的人往往不是很刻苦,不是很好學;地位高的人往往以向比自己地位、身份低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說,有些愚笨的人往往好學好問,再就是“上問”的時候,往往覺得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是人既聰明又好學,特別是能夠“下問”,向比自己地位、學識、身份低一些的人去請教,往往是做的不夠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也往往是做的不夠的。這也是孔文子被謚為“文”的原因。古代的謚法,有勤學好問又“不恥下問”為“文”者。這句話說起來簡單明了、通俗曉暢,但是實際做起來的確很難。子貢是孔子弟子中特別聰慧的,按照孔子一貫的因材施教的做法,“敏而好學”在這里應該是對子貢的一種褒獎、一種勉勵。
因此,“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知識點,而且是對讀書、學習、做學問,從事所有工作的一種提示,一種啟迪,甚至是對性格養成的一種警示。真正做到不恥下問,才是一個人不斷進取、不斷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一個非常有效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