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的動力何在?
“誨人不倦”這個詞在《論語》前半部分也提到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中也有一段類似的對話情景,再一次提到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一位教育家,孔子對弟子多次強調這句話的重要性。此處原文是: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僅可以這樣說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學生們學不到的。”公西華知道,他們這批學生比不上老師的正是這種精神,正是這種態度:圣人切磋琢磨,終身不殆。
和這段話相聯系的,還有一句話。孔子說:“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論語·述而》)孔子認為,就書本知識來說,他和別人掌握得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他還沒有做到。
我們在閱讀《論語》的時候常常會發現,當遇到學習的問題時,孔子總是把自己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精神說出來,毫不保留。對于學習,他是敢于擔當的;對待成為圣人、仁人的問題,他又是非常謙虛的。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自謙自己還沒有做到,終生踐行道德。這一點是孔子成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學習無止境,謙虛無底線。孔子永遠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夠,所以他才能不斷地進取,不斷地汲取。
“圣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圣人”。圣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后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認的。
“仁人”指有德行的人。語出《書·泰誓中》:“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便與德行緊密相關了。
孔子是喜歡音樂的,“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跟著唱一遍。就是說,孔子的學習是非常認真、非常具體、非常能堅持的。因此,學與做是孔子成為圣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論語》里有些話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場合反復出現,比如,“擇善而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其目的都是孔子向弟子們再次強調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中的一些重點,從而引導弟子們進一步明晰他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