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景山、南府的兩大皇家劇團

嚴格地說,“景山”和“南府”,開始應當是指稱內廷管理戲曲演出事宜的機構。“景山”地點就在景山;“南府”地址在今南長街南口,清初被稱為“南花園”,是為宮廷培植花木和盆景的地方,后來內廷的樂團“中和樂”、劇團“內學”在此習藝,管理機構也設在此處,這里遂稱為“南府”。隨著宮廷劇團的地位逐漸提高,“景山”“南府”也成為皇家劇團的代稱。

管理宮廷演劇事宜的兩大機構——景山和南府,于康熙中期已經建立。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頁544。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頁11。在皇家劇團的機構組織上,康熙以降各朝,都在不斷加以完善。

王芷章在1937年出版的《清升平署志略》中,對乾隆時期皇家劇團的規模有這樣的推測:“南府人數確額,雖亦在不可知之列,論其大略,要自不下一千四、五百之譜。”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上冊,頁10。

翦伯贊1943年所撰的《清代宮廷戲劇考》云:“據《清升平署檔案》所載,當時南府劇團人數約在一千四、五百左右,景山劇團人數不詳,但亦當在千人左右,南府、景山兩劇團的學生合計當在兩千以上。再加以民間教授,則兩大劇團的人數,當在三千人左右。”翦伯贊《清代宮廷戲劇考》,見1943年出版《中原》1卷2期,頁33。

今人丁汝芹在《清代內廷演戲史話》中述及,“道光元年正月”的“恩賞日記檔”記載“正月十七日”“革退”旗籍和民籍學生共39名,“同月十八日”又革退60名,除去后來因故被留下的4名之外,兩次共革退學生95名。道光時又有檔案記錄了這一年的四月,革退后的南府、景山兩劇團共計468人移往圓明園。這468人中,包括演員、樂隊、錢糧和檔案管理人員等。由此可以推算,道光元年南府、景山兩個劇團的人數,在革除之前,是563人左右。如果按照記載于“恩賞日記檔”中的總管祿喜在道光元年正月十七日奏折中所言,當時南府、景山人數“較比嘉慶四年之數不及其半”轉引自《清代內廷演劇史話》頁185、186。的說法,那么,嘉慶四年的人員當在1126人以上。如果我們相信嘉慶時期南府、景山劇團“總管首領既經裁抑,則減退太監學生亦屬勢所難免”《清升平署志略》上冊,頁11。的說法,把1126人作為下限,那么,我們把乾隆時期南府、景山的人數劃定在1126至1400(或1500)人之間,可能距事實不遠。這一規模,用翦伯贊的話說,“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開曠代未有之局”《清代宮廷戲劇考》頁33。

從《清代內閣大庫散佚滿文檔案選編》中收入的材料,和《李煦奏折》等殘存史料中可以得知,康熙時代的宮廷演劇事宜,當時由內務府主管。具體做法是:內務府有專職官員,源源不斷地從南方挑選技藝卓著的樂人和伶人入宮。有的作為“授藝教習”,職責是教授包括太監演員在內的皇家劇團演員“彈樂”“雜耍”“弋腔”等;有的是專職演員,擔當“承應”演出。教習和演員的待遇都比較優厚,人數卻沒有確切的統計。雍正朝演劇機構未見變化的記載,但已有了諸如內廷每年四月初八浴佛節“令南府學生演戲一日,著每年以次為例”《清代內廷演劇史話》頁133。的定例,可見其時景山、南府兩大皇家劇團在宮廷的演劇活動已經很是活躍。

宮廷劇團的演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和民間演劇狀況隔絕,而具有封閉式的特征。宮廷劇團不承擔皇室演出以外的職責。演出的內容和方式,主要取決于宮廷儀典的需要。也可以說,宮廷的戲曲演出活動,雖然其中存在著極大的娛樂、消遣意味,更多的卻是為著“政治”禮儀,因而,也可以說宮廷的戲曲演出活動更多地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芜湖县| 醴陵市| 宝丰县| 噶尔县| 新民市| 松江区| 阳城县| 庄浪县| 崇义县| 义马市| 万州区| 南宁市| 长寿区| 缙云县| 额尔古纳市| 巩义市| 阿城市| 阳原县| 潞城市| 阿勒泰市| 潜江市| 沁水县| 浦城县| 喀喇| 高台县| 新泰市| 台东市| 宁安市| 巫山县| 玛曲县| 和田县| 象山县| 洛阳市| 方城县| 灵宝市| 郸城县| 株洲县| 当阳市| 灵川县|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