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戲曲的變革(增訂版)
- 么書儀
- 4412字
- 2019-06-26 19:40:53
(七)西太后時期:清代的第二次戲曲高潮
清代第二次戲曲高潮發生在光緒年間。這里的“高潮”,既指民間戲曲,也指宮廷戲曲。應當說,第二次宮廷演劇高潮的促成者是西太后。
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西太后是在忙碌和興奮中度過的。三月她開始批準升平署從民間選藝人進宮,開始繼續咸豐十年的構想:重建皇家劇團和新的演劇制度,致力于改變宮廷演劇死氣沉沉的局面。
六月十一日是東太后的釋服之期。
東太后的死,意味著慈禧從此可以令行禁止,再不必有什么顧忌。為此,她六月十二日毫不掩飾地在漱芳齋演出了《喜溢寰區》《教歌》《謁師》、頭本《闡道除邪》十六出、《勸妝》《回獵》《英雄義》《萬福云集》共計23出,大約將近10個小時的戲,慶祝自己成為普天之下、天子之上、唯一的太后。十月十日她迎來了自己的四十九歲壽辰。為此,十月初二在漱芳齋演《花甲天開》,十月初九在長春宮演《喜溢寰區》《壽山福海》《虞庭集福》,十月初十在長春宮演《福祿壽》《萬福云集》《五福五代》《行圍得瑞》《火云洞》《太平有象》《羅漢渡海》《祥芝應瑞》《萬壽長春》《萬年甲子》《報喜》《十字坡》《福祿天長》《萬壽無疆》……過足了大臣獻戲恭祝自己萬壽無疆的帝王癮。她完全改易了東太后當政時毫無色彩的生日慶典。那時侯,東太后的生日在七月十二日,儀式如下:
卯時萬歲爺慈寧宮行禮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
醇親王壽康宮給東佛爺行禮中和樂伺候丹陛樂。
鐘粹宮萬歲爺遞如意公主妃嬪等位遞如意中和樂伺候丹陛樂。
而她的生日在十月初十,儀式如下:
辰初萬歲爺慈寧宮行禮中和樂伺候中和韶樂。
醇親王在壽康宮給西佛爺行禮中和樂伺候丹陛樂。
長春宮萬歲爺遞如意伺候丹陛樂妃嬪等位遞如意伺候丹陛樂。
這簡單而刻板、年復一年的祖宗留下的儀式不能為她帶來快樂和滿足。在她五十大壽的光緒十年,從十月初一至二十日,她在長春宮、寧春宮為自己過了二十天生日。這二十天中,有十六天在演戲。為此,她于一年半之前就授命升平署,重開從民間挑選名伶入署的舊例。這一年,升平署從京師各大名班選了20人入署“供奉內廷”
。從此,升平署挑選“內廷供奉”就成為一件日常的工作了——升平署的職能開始發生變化。
據太監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中所言:“升平署分兩事,前升平署管禁內之樂。……后升平署管內外兩學之戲子唱戲”。“禁內之樂”包括“內廷之笙管歌頌之事”,前升平署所司相當于乾隆間南府的“中和樂”的職務。“管內外兩學之戲子唱戲”的后升平署所司雖然與南府、景山相同,但側重顯然已有轉移。由于西太后的興趣是在民間時尚亂彈戲的演員和劇目,所以到民間選戲班、選名伶、選戲就成為后升平署的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了。這與康、乾時代南府主要負責劇團演出和管理的事務,顯然已有不同。
根據今存檔案可以知道,從光緒十九年開始,西太后開始頻頻傳入民間戲班整班進宮演戲。這也是對咸豐思路的發揚光大。“二黃班有三慶、四喜、雙奎、雙合、春臺、福壽、小丹桂、小天仙、同春,梆子班則有廣和成、玉成、寶勝和、義順和、萬順奎、萬順和、永勝奎、吉利、全勝和、太平和、鴻順和”,這些戲班都有過全班被傳進宮“供奉內廷”的“榮幸”。然而他們沒有“供奉”的頭銜,也沒有“俸米”可吃,只有賞金和榮譽。
傳民間戲班的事,“至庚子變亂始罷,回鑾后民籍教習仍照常供奉,而已不傳外班”。庚子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之后的宮廷演劇又恢復到光緒十九年以前的狀況,主要由升平署和“內廷供奉”擔當。

西太后扮觀音菩薩、李蓮英(右)扮善財童子
事實上,從光緒九年開始的、由“內廷供奉”作為主體的皇家劇團,其構成非常特殊:演藝人員并不是專職的,而是流動的,同時供職于宮廷和民間;劇目也是多樣的,不只是皇室確立的“經典”,而且有在民間“流行”的“走紅”劇目;它的主要演員一直保持在五六十至八九十名,加上“隨手”八九十人,觔斗人五六十人。皇家劇團的人數雖然只是民間劇團的二倍,但陣容卻非任何一個民間劇團可以相比——當時民間即使像三慶、四喜這樣的名班、大班,也是各行當有一二至三五個名伶作為臺柱子,每個戲班能演劇目有二三百出戲,常演劇目不過數十出至百出左右,如此而已。但是,皇家劇團的演員個個都是名伶,所能搬演的劇目總數,遠遠超過任何一個民間戲班。今存的《升平署劇本目錄》近400種
,這400種劇目都是經過供奉們的篩選,寫出本子,交到升平署,經過檢查之后,沒有違礙,被允許在宮廷上演的劇目。而實際上他們能演的劇目,遠不只此數。應該說,皇家劇團中作為供奉的民間名伶,把民間劇團的經典的和流行的劇目,都帶入了宮廷。
從咸豐十年開始,民籍學生傳差進宮“唱完退出”,對民籍學生留在宮內當差“不必勉強,亦不準勒派”,改變了南府時代民間藝人一入皇門便終生或幾代人與世隔絕的常規,開始了升平署在管理上的開放。
這種制度到了西太后時代,“開放”的幅度越來越大。升平署選人入宮唱戲有兩種:一種是選班,屬臨時雇傭性質,沒有月俸,只有一次性賞金,唱完出宮;一種是選人,屬長期雇傭性質,被選中者有“俸米”,稱“供奉”,宮內“傳戲”時進宮演戲,作“演員”,宮內下令教授內監伶人時,進宮作“教習”,完成任務后退出。
對藝人來說,“內廷供奉”這一頭銜既有傳統的、在宮內當差、侍奉皇上的光圈,又不必接受與世隔絕的約束,這真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對宮廷來說,“唱完退出”其實是這時的宮廷在管理方法上的最佳選擇——民間藝人將自己演劇的最高水平奉獻給皇家以后,回到民間再去演練,演練出好戲再帶進宮去,博得天顏一粲,使宮廷演戲成為流動的活水,進宮的藝人和劇目都永遠是民間演劇的精華。
被選中當差的內廷供奉既有“吃俸米”的榮耀,又不失去在民間發達和體驗做“當紅明星”的機會。有了“自愿”作為原則,使用開放式管理,宮中省去了多少開支不說,也就不會發生名伶為掙脫禁錮而出逃的事件,當然也就避免了猶如道光皇帝與弟弟惇親王為爭奪名伶而傷了皇家“體面”的這類事情發生。
這種管理制度上的變革,其實又表明了乾、嘉時期那種嚴格、封閉的宮廷劇團管理方式已難以為繼。主要原因在于:名伶的成功和走紅,都已離不開“民間”。事實上,能有資格被選入宮廷作“內廷供奉”的名伶,在民間都是當紅的藝人,他們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已建立了自己的聲望,經濟上更有可觀的收入。光緒之前,藝人在戲班中都有固定的“包銀”,名角的年薪可達紋銀“幾百兩乃至千余兩”,每天還有“幾十吊至一二百吊不等”的車錢的津貼。“光緒初年,楊月樓由上海回京搭入三慶班,非常之紅,極能叫座,他自己以為拿包銀不合算,所以與班主商妥,改為分成,就是每日賣多少錢,他要幾成,從此以后,北京包銀班的成規算是給破壞了”
。楊月樓不滿“包銀”改“戲份”, “戲份”的年收入自然當在“包銀”的最高價“千余兩”紋銀之上。光緒十四年譚鑫培每天的“戲份”是“120吊”,光緒二十年以后,他外串堂會演兩出,可得銀30兩
。升平署的那點月俸,在名伶的眼里就也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了。事實上,“內廷供奉”對于名伶來說,吸引力主要還是在“榮譽”和“賞金”上。既然對于名伶的嚴格“寄食”式駕馭在晚清已不再容易實行,皇家的尊嚴、面子自然還要保持,那么,允許供奉們宮里宮外兩邊兼職,實行“開放式”管理,也就不失為是明智之舉了。
西太后本人夠得上是“戲迷”,不僅醉心于觀劇,而且有強烈的表演欲。除了選供奉、傳戲班之外,她自己還組織了一個叫做“普天同慶”的小科班。這個科班的成員主要是長春宮的小太監,而長春宮就是西太后的寢宮。
“普天同慶”班的第一總管是李蓮英,下面有首領4名,臺上、下人員齊整,各行當配置完備,人數在180名上下。太監信修明曾自言“我在司房專管慈禧太后所排的太監戲普天同慶班”
,他大概專管抄寫戲本之類。這個科班“受的都是正規化的科班訓練,雖然不在升平署編制,但由升平署指派教習”
。“教習”也是內廷供奉中的佼佼者,譚鑫培、楊隆壽、王楞仙、陳德林都在這個科班里收過徒,授過藝。這個科班的成立時間失考,但最晚到光緒九年時已經可以登臺演戲了(見下文)。翁同和對這個科班的演出,在日記中有如下記載:

西太后的“普天同慶”太監科班花名單之一

西太后的“普天同慶”太監科班花名單之二
光緒十年十月,自初五日起,長春宮日日演戲,近支王公、內府諸公皆與(焉)。醫者薛福長、汪守正來祝(壽),特命賜膳賜觀長春宮之劇也。即寧壽宮賞戲,而中官擫笛,近侍登場,亦罕事也。此數日長春宮戲八點方散。有小伶長福者,長春宮近侍也,極儇巧……
這個在西太后眼里是屬于自己的科班,它的成立的原因主要是,她要過一把票戲癮。西太后看戲好指點,內廷供奉陳德林也說她“常出主意”,時常有指揮編戲、演戲、化妝、設計布景、改戲詞,甚至自己想上臺的愿望和沖動。這典型的走票心理既不能到升平署去實現,也不能在“供奉”進宮演出時得到滿足,所以她自組科班,從挑選演員、指派教習,直到排練、上臺,她都可以隨時參與。清宮“名票”第二名即是“鼓票”光緒。光緒皇帝迷戀武場
,曾經從內廷供奉沈保鈞學鑼鼓,入迷到“每令武場諸人,在南海船中守候,帝下朝后,即登船同往瀛臺,演奏至午飯時方罷,每天如是”
。清宮王太監云:打大鑼的郝玉慶(光緒十九年入署,二十八年退差)經常“伴駕”票鼓
。據說,光緒積存有“小鼓三十余面”
。可見光緒對票鼓的由衷愛好。

西太后的普天同慶太監科班牙笏
西太后組建的“普天同慶”科班,在光緒九年開始出現在升平署記錄的演出檔案上。從此,宮廷演劇從南府時代太監演員與民籍學生分工合作,到咸豐時代的內學和外邊學生、教習兩相爭競,變成了升平署、“普天同慶”和“內廷供奉”三足鼎立。光緒十九年至二十六年還一度有外班加入爭勝的行列。
這三個部分各有自身的職責:升平署太監負責“承應戲”的演出,每次宮廷演戲的“開場”——弋腔吉祥戲,由他們擔任。這是南府以來舊例的遺存。太監科班“普天同慶”是慈禧親手經營的“本家班”,可以滿足她走票的欲望,也可以隨時奉旨承應。“內廷供奉”不斷把民間精彩劇目搬入宮內,一新皇家耳目。
由于有不同部分的存在,競爭機制也就逐漸滲入宮廷演劇。每天的戲碼是由三家的演出穿插安排,戲目后面注有演出單位,“府”代表升平署內學,“外”代表外學教習“內廷供奉”, “本”代表“普天同慶”“本家”班。三家演戲結束之后,各自的賞銀和當日對個別伶人的特賞,賞單都是分開的。西太后這種以競爭鼓勵精進的措施,既是對戲曲演出自古就有的“對棚”傳統的繼承,也是對晚近社會民間戲班商業演出方式的借鑒。
西太后時期,宮廷演劇劇目中,亂彈所占的比例,比咸豐時期更有長足增加,可以說已經占據了最主要的地位。例如:光緒三十四年,升平署的“日記檔”中記載了光緒“龍馭上賓”之前,十月初一至十五,半個月的12次演出劇目:119出戲中,除了12出開場吉祥戲為弋腔、4出為昆腔外,其余103出都是亂彈。可以說,宮廷之中的“昆、亂易位”已完全實現。這一情況和民間的形勢相仿:當時京師有名的亂彈(京劇)戲班有四十多家,而昆弋戲班已屬寥寥。

清代的太監戲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