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學會了如何去愛
我真悔恨和她在一起度過的那些可厭的時辰,我不愛她,我愛的是你,誰不愿意把一只烏鴉換一只白鴿呢?人們的意志是被理性所支配的,理性告訴我,你比她更值得敬愛。凡是生長的東西,不到季節,總不會成熟:我一向因為年輕的緣故,我的理性也不曾成熟;但是現在我的智慧已經充分成長,理性指揮著我的意志,把我引到了你的眼前。在你的眼睛里我可以讀到寫在最豐美的愛情經典上的故事。
——威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
人生有無數的第一次,這一次卻是自己獨自踏上了旅途,沒有蹣跚學步時的攙扶,沒有呀呀學語時的糾正,愛的旅途在幾分忐忑、幾分心慌中跌跌撞撞地前行,愛得如此懵懂,愛得如此一無所知,哭過、笑過、痛過、累過,終有一天學會了如何去愛,才明白愛了不該愛的人,傷了真心愛你的人。到底我們該如何去愛,如何真正地被愛?
盡管我們常常說喜歡一個人是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的,但兩個人最終走到了一起,相互選擇了彼此,一定有某些因素驅動著我們。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完整地剖析一下愛情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將愛情從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本能、心靈、理性。
本能出自于動物原始的生存與繁衍的欲望,愛情中的本能主要指繁衍的欲望。生存欲望驅使我們去獲得食物,補充身體營養所需,我們稱這種生存的本能為營養本能。當我們缺乏能量時會感受到饑餓,然后饑餓的力量驅使我們去找尋食物,這種力量任何動物都具備,倘若不具備的話也早就被自然界淘汰了。繁衍欲望是通過性行為使自己或對方身體受孕,從而生育后代的欲望,我們稱為性本能。當我們需要性的時候就會感受到力比多,然后力比多的力量驅使我們去找尋異性,力比多對于性類似于饑餓對于營養。力比多是比較專業的術語,日常生活中人們不太懂,所以很少用,但實際上人們的感知是類似的,人們通俗地用性沖動這個詞來代表對異性的欲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天你下班后感覺自己餓了,想起有一家湘菜館做的剁椒魚不錯,于是你很想去那家餐廳吃剁椒魚,直到你心滿意足地吃飽了。如果你非常想吃湘菜,而今天因為工作原因陪客戶吃了粵菜,可能你心里還惦記著剁椒魚,想再找個合適的時間去吃。你的力比多對于異性的欲望和你的饑餓對于剁椒魚的欲望有點類似。
心靈是一個龐大的情感場、能量場與生命場,有點像人們平常所說的靈魂,我們的喜怒哀樂、愛恨善惡、焦慮恐懼皆出自心靈,世間萬事萬物的美丑也都需要通過心靈去感知。人類有性本能的需要,也有情感交流的需要,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很多低等動物身上看到情感交流。當你喜歡對方身上的某些特質時,你就希望和他有情感交流。人們的心靈通常喜歡積極美好的事物,比如他的純潔善良、他的堅強樂觀、他的博學多才、他的溫文爾雅,都有可能吸引你靠近。當然,也有可能他的內心是脆弱的,你的同情心讓你試圖用自己的堅強去照顧他的脆弱,在照顧他的同時你證明了自己的強大,或者得到一種幫助他人的滿足感,而他從你這里獲得了保護、得到了支持。共同的興趣愛好可能使得你們更愿意在一起交流,比如你們都喜歡運動、都熱愛藝術等。也有可能正是因為他有你所沒有的精神世界,所以你才崇拜他,更想靠近他,比如他球打得很好、畫畫很好、文章寫得很好,而這些是你很想具備而目前不具備的。心靈有時帶有想象與幻想的因素,因而往往最容易盲目,比如因為他朝你微笑,所以你以為他是愛你的;因為他的外表是美的,所以你以為他的心靈也是美的;因為他很強大,所以你以為他會保護你。
理性出自于我們大腦有利與不利的判斷,再經過大腦的思維進行綜合判斷分析后所做出的最有利的決定,除社會制度環境的因素之外,綜合判斷所考慮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三種:本能需求、心靈交流的需求、生存競爭的需求。本能與心靈需求已經在前面闡述過,生存競爭的需求指人為了生存需要食物、保暖、庇護所等,比如物質、權力等方面的需求。最有利的決定是對自己有利還是對他人有利,這受我們的心靈驅使,如果心靈是善的,這個最有利的決定就不會損害他人利益,甚至有可能損害自身利益而滿足他人利益;如果心靈是惡的,這個最有利的決定就往往是損人利己的。這個決定是不是真的最有利,受我們的思維判斷能力影響,每個人的判斷能力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判斷能力不同。此外,能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還取決于我們獲得了多少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真偽。當綜合考慮本能、心靈以及其他諸如物質、權力、法律、道德等現實因素后,你有可能覺得對方最能滿足你的需求,于是你希望和他在一起。而在你的理性做出選擇前,你可能在本能、心靈上都不喜歡他,但你的理性選擇會調整你的本能與心靈,使你嘗試去喜歡他。當然,也有可能你們很幸運,從一開始,你們的本能、心靈、理性就都喜歡對方。
如果你們的關系純粹出于性本能的需要,僅僅在性行為上需要對方的協助,不附加任何其他條件,那么你們更像是性伴侶的關系。如果你們的關系純粹出于心靈上的喜歡,性格合得來或者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價值觀等,兩個人在一起相處愉快,彼此欣賞對方;或者一個人的內心比較強大,一個人的內心比較脆弱,強大的人通過付出證明自己,脆弱的人獲得保護尋求支持;或者你們都很脆弱,彼此尋求依靠,遣散孤獨與寂寞,相互成為對方的精神支柱,那么你們兩個人的關系更像是靈魂伴侶。如果你們在理性上需要對方,那么你們可能綜合了很多因素,有可能是本能的、心靈的因素,也有可能是物質、權力等生存競爭的因素,總之,理性所做出的是綜合本能、心靈、生存競爭等因素后最有利的選擇。當然,兩個人的需求并非一定是相同的,比如很典型的攀附式婚姻,就是一個人想借助對方獲得滿足感、控制感,另一個人想借助對方獲得物質或地位。
如果理性的選擇主要基于本能需求,那么你們的關系還是性伴侶關系,不過理性的決定更明確,做決定的人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和能得到什么,并且滿足于所得到的。之所以選擇對方作為對象,是因為理性告訴你需要或想要一個伴侶,并且情愿為此而付出。非理性的決定則比較盲目,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能得到什么,有可能你僅僅因為沖動而想和對方在一起,或者對方是因為本能與你走到一起,而你卻錯誤地把這當成了愛,當你有一天發現這一切純粹是出于本能時,就會因此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本能沖動下發生關系,事后是后悔的,自己并不想這么做,只是沒有控制住一時的沖動,而理性的伴侶則不同,雙方是自己愿意這么做,事后也不后悔,自己有能力決定是否繼續實施同樣的行為。
如果理性的選擇主要基于心靈需求,那么你們的關系是靈魂伴侶,你們更明白自己需要哪些心靈交流,以及你們能達到什么層次的心靈交流,你們的交流是否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不具備理性的心靈交流可能是盲目的、幻想的,因而不切實際,未必真正能實現,比如你幻想他愛你,你傷心的時候他會安慰你,你膽小的時候他會鼓勵你,你需要他的時候他會陪伴在你身邊,你冷了他會給你溫暖,你餓了他會給你做好吃的,而事實上,他既懶惰無知又自私冷漠,終日渾渾噩噩不務正業,負債累累朝不保夕。經過理性思考的心靈交流則是能夠實現的,因而更長久更健全,比如你們既經濟獨立又靈魂獨立,但你們都喜歡藝術,都渴望在藝術領域交流,并且交流得很愉快,能相互幫助共同提高;或許你們共同建立起一種只屬于你們兩個人的愛情文化,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你們甘愿為此犧牲與付出。盡管你們很明白這樣的犧牲與付出可能給自身利益帶來很大的損害,但你們都在所不惜,這種選擇是理性的選擇,而不是盲目的激情,你們并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受損而感到后悔,因為那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出自善良內心的真正意愿。
如果理性的選擇主要是基于心靈交流以外的本能需求、物質需求等因素,那么你們更像是商業交易關系。愛情中往往同時有本能、心靈、理性三種因素存在,只是各部分的因素強弱不同,并且這三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的。每個人的愛情千差萬別,因為每個人的本能需求大小、心靈善惡與強弱、理性判斷能力等存在很大區別。同一個人的愛情在不同時間段也有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本能需求大小會發生變化,心靈和理性也會隨著知識、經歷、視野等的變化而成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