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快樂算法
  • (埃及)莫·喬達特
  • 8890字
  • 2019-01-03 15:54:03

第一章 建立快樂算法

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高大還是矮小,男性還是女性,年輕還是年老,也無論你來自什么地方,從事什么工作,說什么語言,承受什么災難,這些統統不重要。不管你在哪里,也不管你是誰,你都想要快樂。快樂是人類的基本訴求,就像呼吸一樣。

當身邊的萬事萬物看上去恰到好處,當人生的起承轉合看上去嚴絲合縫,那種美好的感覺就是快樂。真正的快樂往往轉瞬即逝,太過短暫,但就在那片刻間,你腦子中的每一個想法都順心愜意,而且你不會介意時間就此停止,讓這一刻延續永久。

在生活中,無論我們選擇做什么,歸根結底都是在試圖找到并保持這種感覺。有些人在浪漫的愛情中追尋,有些人在財富或名望中追尋,還有些人則通過某種形式的成就追尋。但是眾所周知,總有那么一群人,明明擁有深情的愛人、非凡的成就,以及環游世界的機會,也有能力將金錢能夠買到的所有東西都收入囊中,盡情沉醉在奢侈品的世界中,但還是渴望實現捉摸不定的目標:滿足、如意、安寧——也被稱為快樂。

明明是如此基本的訴求,為什么要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找到呢?

真相并非如此。我們只是找錯了地方而已。

我們以為它是一個需要到達的終點,而實際上,它就在我們每個人出發的地方。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遍尋鑰匙不見,結果卻發現它們一直都在自己的口袋里?記得嗎,你挪開桌子上的所有東西,在沙發下面搜來找去,而且隨著鑰匙失蹤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的挫敗感也越來越強?當我們努力向“身外”尋找快樂,而實際上快樂——我們這個物種的基本特征——一直都在我們內心的時候,其實就在做同樣的事情。

快樂是我們的默認狀態

看一看你的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類似的裝置,它們全都被設計師和程序員預設了偏好設置,比如特定的屏幕亮度,或是本地化的用戶界面語言。剛剛出廠的產品按照創造者心目中的最優標準進行設置,就被稱作處于“默認狀態”。

簡單來說,人類的默認狀態就是快樂。

如果你不相信,就花點兒時間跟一個剛剛“出廠”的人類——嬰兒——相處一段時間。顯而易見,那些小號人類的啟動階段總是伴隨著頻繁的哭鬧,但實際上,只要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即沒有饑餓,沒有恐懼,沒有可怕的孤獨,沒有生理上的疼痛或持續性的失眠,他們就會非常快樂地活在當下。即使在世界生活困苦的某個地方,你也能看見小臉兒臟兮兮的孩子們把小石子兒當作玩具,或者抱著一塊破塑料板當作想象中的跑車的方向盤。他們也許住的是簡陋不堪的小房子,但只要有東西吃,有一點點安全感,你就會看見他們開心地跑來跑去,嘴里還不停地模仿著汽車滴滴的聲音。甚至在有關難民營的新聞報道中,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戰爭或自然災害而無家可歸,出現在鏡頭前的成年人總是表情陰郁,但背景里仍能聽見孩子們踢足球的笑聲,盡管所謂的足球不過是一團破布而已。

不僅僅是孩子們,你的默認狀態也是快樂。

回顧自己的親身經歷,你一定能夠記起一段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困擾的時光。那時的你是快樂的、平靜的和放松的。關鍵在于,你不需要快樂的理由。你不需要自己的團隊贏得世界杯,不需要職位高升,不需要激情四射的約會,不需要帶有直升機起落坪的游艇。你需要的只是沒有不快樂的理由。換句話說:

快樂就是不存在不快樂。

它是我們沒有幻想也沒有干擾的休眠狀態。

快樂是你的默認狀態。

當你使用有某種內置程序的設備時,有時會無意中改變它的默認設置,甚至因此讓某些功能用起來不再順手。安裝一個總是能連接到互聯網的App(應用程序),會讓電池壽命銳減。下載惡意軟件,會讓所有東西都亂套。人類默認的快樂狀態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在來自父母或社會的壓力,以及信念體系和不合理期望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快樂的原始程序會被改寫。那個從快樂出發,在嬰兒床上咿咿呀呀玩著腳指頭的“你”會受到一連串錯誤的想法與感覺的影響。從此快樂成了一個飄忽不定的神秘目標,而不是每天早上你一睜開雙眼就已經擁有的東西。

如果要描繪那幅畫面,不快樂的你就像被埋在一堆由錯覺、社會壓力和錯誤信念構成的石頭下面。想要實現快樂,你需要從一些最基本的信念開始,一塊一塊地將那些石頭搬開。

在技術支持部門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有時候要讓某個設備恢復正常功能,第一步就是恢復出廠設置。但是人類跟那些設備不一樣,并沒有配備復位按鈕。不過,我們擁有忘卻和避免人生道路上不良因素影響的能力。

復位

當初我們怎么會以為,快樂必須在身外尋找,必須去爭取、抵達、實現甚至賺取呢?我們怎么會大錯特錯地相信,快樂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是蜻蜓點水般的存在呢?我們怎么會放棄快樂這種與生俱來的權利呢?

答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或許我們一直以來就是被這么訓練的。

成功不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你可能也得到過我母親給我的那種合理建議,說我應該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存錢,為了實現某些目標而心甘情愿地推遲某些形式的滿足感。誠然,她的建議是促使我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我卻誤解了。我以為她的意思是我需要一路推遲快樂,或是說只有到我成功的那一天,快樂才會如期而至。

事實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群有些恰恰生活在相對貧困的拉美國家,那里的人似乎不怎么在意經濟保障或是我們所謂的成功。雖然他們也要為謀生而每天工作,但是除此以外,他們認為快樂才是第一要事,所以會花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

我不是要給看上去新鮮有趣,但仍處于貧困線以下的生活涂抹上浪漫色彩。但是,那種無論經濟條件如何,都能每天保持快樂的心態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我并不反對物質上的成功。畢竟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除了內在的好奇心,還有那種絕對合理的愿望——為了能挺過冬季、旱季或歉收季節而儲備足夠的物資。幾千年前,一個人的家族或部落掌控的領土越多,狩獵和采集的技能越強,生存的機會就越大。久而久之,坐在杧果樹下虛度光陰的觀念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少量創新和掠奪,擴張領土以及儲備多余物資來以防萬一的觀念。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更多的領土和更多的財富通常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更長的預期壽命。最終,資本主義出現,并被新教價值觀強化,使得經濟繁榮成為上帝眷顧的一個標志。個人努力和個人責任催生了如今被我們稱作收入不平等的現象,反過來又刺激人們更加賣力地工作,只為了不被別人超越和不被排擠出局。而且一旦你升入高位,肯定就不想再落至原點。因為隨著競爭愈演愈烈,曾經為整個家族或村落提供安全感的傳統給養已經失去作用。

我們之前的那個年代見證了經濟大蕭條以及接踵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哪怕是位于收入金字塔頂層的人也不得不為基本生活而擔心。結果導致那種困境塑造了整整一代人對于孰輕孰重的判斷,也讓他們更加堅信,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讓這樣的困境重演。而最為人們接受和傳承的“保障政策”,就被稱作“成功”。

隨著20世紀和21世紀的新舊交替,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中產階層給子女灌輸的觀念使其相信,唯一合理的路線就是在學校里度過數年時間,掌握各種技能,然后在一生的努力工作中學以致用,希望借此得到生活的保障。于是,我們學會了把這條路線當作人生的頭等大事(即使因此變得不快樂),指望著當自己最終獲得社會定義的成功時,就會兌現快樂的承諾。

不如現在就問一問自己:根據你的耳聞目睹,有多少人是通過這條路線得到快樂的?反過來再問,又有多少成功的銀行家或者企業高管明明腰纏萬貫,卻總是愁眉苦臉?有多少表面上“擁有一切”的人成了自殺事件的主角?你認為這樣的事為什么會發生?一言以蔽之,其原因在于基本前提有誤:成功、財富、權力和名望并不能通向快樂。實際上:

成功不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埃德·迪納和理查德·伊斯特林對主觀幸福感與收入相關性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雖然收入提高會帶來主觀幸福感的增加,但只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誠然,打兩份工才能負擔一套小小的公寓和一輛破舊的本田汽車,同時還清學生貸款,那感覺實在不怎么樣。但是一旦你的收入達到人均年收入的平均值——現在美國的這個數據是大約7萬美元——主觀幸福感就會進入近乎停滯的穩定狀態。雖然收入減少的確會抑制幸福感,但是收入增加并不一定會讓你更快樂。Ed Diener and Richard Easterlin[please document source].也就是說,被廣告商稱作快樂鑰匙的各種昂貴物品,如高端手機、豪華汽車、豪宅、標榜地位的行頭,真的沒那么重要。

財富、權力以及大量玩物并不是快樂的必要條件,就算是,因果鏈條真正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是那樣。英國華威大學的安德魯·奧斯瓦爾德、歐亨尼奧·普羅托和丹尼爾·斯格羅伊發現,快樂可以讓一個人的生產效率提高大約12%,相應地,也更可能獲得成功。Andrew J. Oswald, Eugenio Proto, and Daniel Sgroi, “Happiness and Productivity,”Warwick Social Sciences, working paper, February 10, 2014,https://www2.warwick.ac.uk/fac/soc/economics/staff/eproto/workingpapers/happinessproductivity.pdf.所以說:

盡管成功不能通向快樂,但快樂確實能夠助力成功。

然而,我們還是要把追求成功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亞伯拉罕·馬斯洛是最早關注快樂的人,也是研究心理軌跡的心理學家之一。早在1933年,他就深刻總結了我們對成功的追求:“人類角逐的過程就是男人和女人將自己賣空的過程。”

盡管一般水平的成功在我們這個社會很常見,但是那些獲得高水平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個共性、一個讓他們卓爾不群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全都近乎不可遏止地熱愛自己的事業。許多成功的運動員、音樂家和企業家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就是因為這種職業本身可以讓他們快樂。就像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此書中文版(2版)已由中信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編者注一書中所說,用10000小時去做一件事,你就會成為全世界最擅長這件事的人之一。Malcolm Gladwell,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Little, Brown, 2008).那么,要在一件事上花費如此長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將這些時間花費在一件讓你快樂的事情上!與其用盡一生追求成功,并希望借此抵達快樂的彼岸,這難道不是更好的方法嗎?在工作中,在個人生活、社會關系或戀愛經歷中,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應該直接:

求解快樂。

快樂清單

2001年,正處于人生低谷的我想通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我連自己想尋找的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就永遠都不會恢復快樂這項與生俱來的權利。

于是,為了收集各種必要數據來判斷什么能讓我快樂,身為工程師的我著手開發了一個簡單的流程。不過,最初我有點猶豫不決,因為那種技術實在太簡單了,似乎有點孩子氣,但是接著我就想明白了:如果人類快樂的默認條件是以嬰幼兒為模型,那么“孩子氣”或至少“像孩子一樣”就不是什么壞事。

一開始我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每一件事都記錄下來。我給它取名為“快樂清單”。實際上或許你也想做同樣的事,為什么不從現在起就花點兒時間,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隨便記幾件讓你快樂的事呢?隨著任務的展開,你會發現這一步并不太困難。清單只要有一串簡短的陳述句就好,關鍵是切入要點,所以你可以按下面這種結構填空:

當_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我感到快樂。

別不好意思。反正沒人要看你的清單,所以完全沒必要覺得不自在。清單里可以包括一些顯而易見的事,比如給你的狗撓下巴,或是看一次美麗的日落;也可以包括一些稀松平常的事,比如跟朋友聊天,或是吃到炒蛋。怎么寫都不算錯,把你能想到的都寫進去,越多越好。

等你寫完的時候,至少寫完第一遍的時候,就回頭看看,標出幾件能夠在清單中置頂的、讓你最快樂的事——如果要求你按優先性排序。這些就可以做成一份很有價值的簡短清單,在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中發揮作用。

現在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生成快樂清單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快樂的體驗,所以當你完成的時候,應該會感到精力充沛和神清氣爽。我每周至少會加工一次我的清單,添些新的內容進去。這么做不僅能讓我笑逐顏開,還幫助我養成了一種據心理學家說有助于讓人長期保持快樂的態度——感恩。當你接受現代生活的真相以及快樂俯拾皆是的事實后,就懂得了感恩。

所以繼續下去,樂在其中吧。我去泡杯咖啡,等一會兒你(順便說一句,當安靜地喝咖啡的時候,我會感到快樂)。

建立快樂方程式

直覺告訴我,你的清單里差不多全是生活中的平凡時刻——孩子的臉上綻放出一個微笑、一大早就聞到暖暖的咖啡香,以及每天都會發生的類似的事。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既然快樂時刻的觸發如此稀松平常又輕而易舉,為什么“找到”快樂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呢?為什么當我們“找到”快樂的時候,它又那么容易溜走呢?

我們這些工程師出身的人在拿到一組原始數據時,要做的第一件事總是繪圖,為的就是找到一條趨勢線。所以,讓我們把這種辦法用于你的快樂清單吧,看看不同的快樂實例之間有什么共同特征。發現趨勢了嗎?

雖然讓你快樂的時刻可能跟讓我快樂的時刻千差萬別,但是大多數清單都離不開這樣的一般命題:當生活看似對你百依百順的時候,快樂就出現了;當生活表現得如你所愿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快樂。

可想而知,反之亦然:當現實生活不符合你的期望時,不快樂就會出現。本來你期望婚禮當天陽光明媚,結果一場大雨不期而至,仿佛連老天爺都在跟你作對,而這種作對帶給你的不快樂可能永遠都縈繞不去并伺機而動。每當你對自己的配偶感到灰心或充滿敵意的時候,它就會被喚醒:“我早該知道的!我們結婚那天下雨就是個征兆!”

對一個工程師來說,要表述這種快樂的定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套算法——快樂算法。

它的意思是:如果對事件的感知等于或超出你的期望,你就會快樂——至少是沒有不快樂。

但換成比較微妙的說法就是:讓我們不快樂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

快樂≥你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你對生活的期望

快樂的關鍵在于你的想法

我要用一個簡單的測試來重申這個概念,就叫它空白大腦測試(Blank Brain Test)吧。非常簡單,請你回想一段不快樂的時光,例如,朋友對我無禮的時候,我不快樂。然后花些時間沉浸在這一想法里,讓它在你的腦子里反復出現,盡可能多地激發不快樂的情緒。任由這個想法縈繞不去,就像我們經常任由類似的想法毀掉自己的日子一樣。

請花一分鐘的時間,構想這樣一個想法——同時請接受我的歉意,居然讓你想起難過的事。現在,空白大腦測試開始。在現實世界沒有發生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消除那個想法,哪怕只是一小會兒。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可以讓另外一個想法占據你的大腦(比如讀幾行字,就像你現在正在做的這樣),或者放一段勁爆的音樂并跟著哼唱。也可以試試矛盾過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這樣你就會通過盡量不想某件事而想起某件事,比如,不斷對自己說:“不要想冰激凌,不要想冰激凌……”直到你發現自己除了冰激凌,什么都不想。

現在感覺怎么樣?不再回想起朋友無禮舉動的那一瞬間,你難過嗎?我猜不會。盡管除了你的想法什么都沒變,但你的感覺發生了變化。朋友還是那么無禮,但你再也不會感覺那么糟糕了。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一旦那個想法沒了,痛苦就消失了!

當一個無禮的人冒犯了你,他并不會真的讓你不快樂,除非你把事件本身轉化為一種想法,然后容許它在你的腦子里縈繞不去,接著又容許它讓你痛苦。

讓你不快樂的是想法,而不是實際事件本身。

但想法并不是總能對實際事件做出精確的詮釋,所以思維方式的細微改變都會對我們的快樂產生劇烈影響。我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個時刻就是當我漂亮的薩博經典汽車在一次事故中完全報廢的時候。

那是我特別喜愛的一輛薩博900 Turbo汽車,有著英國賽車綠的車身和米色的軟頂。有一天,妮芭麗駕駛它出門,結果跟一輛卡車正面相撞。我的玩物沒了,但我卻快樂得發瘋,因為氣囊、安全帶以及其他所有使薩博享譽世界的安全性能真的發揮了作用,讓妮芭麗毫發無損地離開了事故現場。我失去了汽車,但那又怎么樣?只要我心愛的妻子沒事就好!

現在設想一下:如果我的車是在停于某處而且里面沒人的時候被撞壞的,我肯定會震怒。雖然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徹底報廢的汽車和平安無事的妮芭麗,但帶給我的體驗截然不同。事件本身無關緊要,關鍵在于我看待它的方式。

好了,現在提一個類似于“如果我有5000萬美元”的假設性問題:如果事件沒變,但是改變看待事件的方式可以改變事件帶來的體驗,我們會不會僅僅通過改變想法就變得快樂?

當然會!事情本就如此,向來如此。

當一個無禮的人向你道歉的時候,雖然歉意本身不能將事件刪除,但是能讓你感覺好過一些,就是因為道歉的舉動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更好地調整了你內在的情感世界和外在的現實世界,平衡了你的快樂方程式。你開始接受這個世界。由于生活變得更如你所愿,所以你又感到快樂了,至少不再不快樂。

當你發現那個無禮的人并不是有意如此,或是你誤解了他的意思,也會產生同樣的轉變。雖然已經說出口的話連一個音節都沒有改變,但是你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是它平衡了方程式,讓不快樂的理由不復存在。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我們確實能夠操控自己的想法。每當我們被要求完成某個任務的時候(比如,現在你要指示自己的大腦去讀下面這幾行文字),其實就在做著這樣的事。我們明確地吩咐大腦做什么,然后它就照做。完全照做!

快樂始于自覺的選擇

就像我們的快樂清單大多由平凡的素材構成一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不如意的時刻。即使對小寶寶,也就是我們默認為的快樂模型,也有許多可能引發情緒波動的事情:尿布濕了,太長時間沒人陪伴,肚子餓了,睡眠不足。這些不舒服的時刻或許短暫,但起到了一個關鍵又切實的作用。濕乎乎的尿布帶來的不適感導致小寶寶大哭,而小寶寶大哭又導致媽媽、爸爸或臨時看護人來換尿布,也就是說在導致不良后果之前,問題就得到了解決。只要當前的不適感消失了,小寶寶就會回復到快樂的狀態。

與此類似,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不適感大多不僅短暫,而且有用:難熬的饑餓感促使你吃東西;睡眠不足造成的心煩意亂催促你上床睡覺;被刺扎到讓你縮回手指;踝關節扭傷帶來的疼痛迫使你休養一段時間,等它康復。哪怕是很嚴重的身體疼痛的存在,也是在神經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傳遞信息的一種重要形式。沒有疼痛帶我們離開險境,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做各種傷害自己的事情,也就不可能生存。

生活中的疼痛與不適越令人討厭,就越有用!

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受傷——我們愈合。你燙傷了手指,于是用冰敷的方法讓疼痛緩解。一旦皮膚組織開始自愈,炎癥或刺激消失,疼痛就完成了使命。大腦感覺不再需要保護受傷的地方,于是抑制信號的發出,疼痛就拜拜了。因此除非是嚴重傷害或慢性疾病,否則身體疼痛一般不會對快樂構成阻礙。

雖然可能不那么明顯,但是日常的情感疼痛與此類似,也具有讓人生存的功能。對小寶寶來說,太長時間沒人陪伴可能會很危險,所以不斷延續的獨處狀態讓他害怕,于是他通過大哭引來看護人。而作為成年人,與人隔絕帶來的痛感,也就是所謂的孤獨,示意我們可能需要改變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更多地接觸外界,并且更努力地試著與他人交往。焦慮帶來的痛感如果能夠使你認真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或者演講,就是有用的;內疚或羞愧的感覺如果能夠讓你通過道歉或一些補償修復重要的社會關系,就是有用的。

如果你經歷了情感不適,就會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幾小時,或者幾天里感到一絲傷痛,具體持續多久取決于那種不適經歷的劇烈程度。但是一旦你停止想它,受傷的感覺就消失了;一旦時間流逝、記憶褪色,你就能認可和接受自己經歷的事情,從中吸取教訓,然后繼續前行;一旦疼痛不再被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消逝。

但痛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

如果我們任由哪怕是最微小的情感痛苦縈繞不去或反復露頭,同時在想象中不停地回放那種痛苦的起因,就無異于在改寫我們默認的快樂狀態,將沒必要的痛苦重置為偏好設置。

如果你再加上自己模擬出來的痛苦,如“我真是個蠢貨,居然傷害我的朋友”“我什么都做不好”“我活該受懲罰,受折磨”,就是選擇通過生動的想象將痛苦放大。這一層附加上去的內心對話只會讓當時的情景反復出現,直到讓你苦悶不堪,最終陷入更深、更久的痛苦。但是別搞錯了,你此時感到的苦悶并不是周邊世界的產物——事件已經結束了,而你卻在繼續痛苦——而是大腦的杰作。從這個角度來說:

是我們任由痛苦以自生疼痛(self-generated pain)的形式縈繞不去。

世界上所有的思想只有在轉化為行動的前提下,才會對我們的現實生活產生影響。它無論如何都不會改變事件,而只會在我們內心以無盡痛苦和悲傷的形式發揮影響力。無論是預料未來會發生糟糕的事,還是回味過去的糟糕時刻,都不屬于日常疼痛帶來的有用、有益又不可避免的體驗。這種不斷延期的疼痛是我們系統里的一個嚴重缺陷,原因在于:

痛苦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好處。一點兒都沒有!

有趣的是,就像我們擁有讓自己任意沉浸在痛苦中的能力一樣,只要用心,我們也有調試疼痛系統的能力。只不過,我們并不總是做出這樣的選擇。

想象一下,你需要做個根管治療,而牙醫給了你兩個選擇:一是需要幾天康復時間的標準治療流程;二是一種會讓你疼得更厲害,同時也需要更多康復時間的根管治療。你怎么可能會選擇第二種呢?

可悲的是,每天都有幾百萬人偏偏在做著這樣的事:他們實際上就是選擇了康復過程更久、更痛的那種根管治療。一切都源于你將腦子里的想法視作絕對真相。你緊抓這種想法不放的時間越久,疼痛延續的時間就越長。

我的好兒子離開那天,一切都陷入了黑暗。我感覺自己有權痛苦地度過以后的人生,唯一的選擇就是閉門頹廢下去。而事實上,我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痛苦地度過以后的人生,而這并不能讓阿里回來;二是選擇感受那種疼痛,但要停止苦悶的想法,盡我一切所能地紀念他,而這同樣不能讓阿里回來——不過它會讓這個世界稍稍容易承受一些。這樣的兩個選擇,你會選哪個?

我選了第二個。

請別誤解我的意思。我每天無時無刻不在想念阿里。每當特別需要他的笑容和安慰的擁抱時,我就會開始想念阿里。這種疼痛非常真實,估計會持續存在,但我對此并不抗拒。我沒有讓腦子里連續不斷的痛苦想法將其放大,沒有像個受害者一樣詛咒生活,沒有感到被騙,沒有對醫院或醫生感到恨意或怒意,而且沒有為將他送到那所醫院而感到自責。這樣的想法毫無意義。我選擇不痛苦。這幫助我看透人生,并積極前行,向阿里送上深情的祝福并留下他生前的快樂回憶。

你會在面對艱難時期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選擇嗎?假如你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可能,你會選擇停止自己的痛苦嗎?我能理解,你在生活中或許經歷了難以承受的困境,包括失敗、疾病或窮困帶來的疼痛,但是請不要讓那些想法說服你,不要以為自己活該痛苦,不要以為自己不配擁有快樂。

快樂始于一種自覺的選擇。

生活不會捉弄人,只是有時會給你出些難題而已。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總是有兩個選擇:或是盡我們所能地接受疼痛、放棄痛苦,或是一味痛苦。反正無論選擇走哪條路,生活依舊都會給你出些難題。

把這一點記在心里。現在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接下來我會告訴你該怎樣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大厂| 万载县| 堆龙德庆县| 高台县| 新密市| 丽江市| 汽车| 临猗县| 青浦区| 庆云县| 上蔡县| 辰溪县| 永寿县| 仲巴县| 镇巴县| 河北省| 山东| 滁州市| 江山市| 巴中市| 河津市| 云霄县| 上高县| 西乌珠穆沁旗| 铜梁县| 资阳市| 洞口县| 乐陵市| 通榆县| 太仓市| 济宁市| 诸暨市| 墨竹工卡县| 宜丰县| 德钦县| 吉林市| 达州市| 阜新市| 东方市| 开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