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5)
- 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
- 6650字
- 2019-08-06 16:52:40
資本積累、階級斗爭與空間生產
——一個文獻綜述
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擴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個持久的主題。哈維等人的研究不僅“激活”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空間基因”,而且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拓展出新的“生產空間”。應該承認,空間生產、空間轉移、不平衡地理發展、空間治理等理論洞見,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
一 空間維度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
法國哲學家亨利·列斐伏爾認為,《資本論》就其核心而言只探討時間,探討剩余價值的榨取和流通,馬克思僅僅看到一定空間與時間制約下的物質生產,而沒有看到資本主義的“生產”更是一個不斷地超越地理空間限制而實現空間“自我生產”的過程。在《空間的生產》(1974年)一書,列斐伏爾明確提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已經由“空間之中的生產”(production in space)轉變為“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而且資本主義正是通過占有空間以及將空間整合進資本主義的邏輯而得以維持和延續。現代資本主義已不只是生產物質產品,更主要的是將空間變成了生產和再生產的對象,資本主義生產已經擴展為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已經通過“空間生產”得以緩解。因此,我們不能不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所謂的“現代”社會,空間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辯證法既是時間性的也是空間性的,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辯證法必須改造成為“空間辯證法”。
列斐伏爾認為,空間并非一種預先被給定的東西,也從來不是空洞的中性的容器,相反,空間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種充斥著各種意識形態的社會產物,每一個社會、每一個生產模式、每一個特定的生產關系都會生產出自身的獨特空間,從一種生產方式到另一種生產方式的變化必定伴隨著一個新的空間的產生。因此,“空間的生產”是一個社會關系的重組和社會秩序的建構的實踐性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空間不僅是被生產出來的結果而且也是一個能動的再生產者。具體地,列斐伏爾從空間的三個維度——“空間實踐”(space practice)、“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表征的空間”(the space of representation)來解釋空間的生產。在他那里,“空間的生產”不僅是生產方式的再生產,也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空間既是手段又是目標,既是生產的工具也是消費的工具,既是統治的工具也是抵抗的工具,既是生產力和生產資料也是生產關系,更是其再生產的一個部分。因此,列斐伏爾強調指出,人類的研究活動如果缺少了空間的維度,其他的維度就會被片面夸大;空間維度的引入要求我們必須“重構”社會理論的整個框架。
遺憾的是,列斐伏爾的理論嘗試模糊而充滿歧義,始終搖擺于生產的歷史辯證法與空間的生產辯證法之間。但是,面對形形色色的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空間轉向”的沖擊,列斐伏爾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維度的“重新引入”顯然具有積極而多重的理論意義。受其影響,哈維也認為,“馬克思、馬歇爾、韋伯和迪爾凱姆均具有以下的相同點:他們在考慮時間、歷史與空間、地理的問題時,總是優先考慮前者,而認為后者是無關緊要的,往往視空間和地理為不變的語境或歷史行為發生的地點。……諸種空間關系和地理布局首先產生的方式,在大多情況下,往往不引人注目,被人漠視。……馬克思經常在自己的作品里接受空間和位置的重要性,……但是地理的變化被視為具有‘不必要的復雜性’被排除在外。我的結論是,他未能在自己的思想里建立起一種具有系統性和明顯地具有地理和空間的觀點,這因此破壞了他的政治視野和理論。”
而且,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寧和盧森堡的帝國主義理論對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空間矛盾與斗爭以及這種空間斗爭導致的中心—邊緣結構有了較多關注,但是他們的空間分析主要針對一些特定的問題,如民族自決、城鄉關系、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對于空間的爭奪等,也未能構建一種關于資本主義空間生產過程的元理論。總之,“歷史唯物主義由于明顯傾向于對歷史變革的研究而忽略了資本主義是如何生產自己的地理學”
。
哈維認為,資本積累一直是一個意義深遠的地理問題,把不同的領土和社會結構非均衡地嵌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地進行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空間轉移”,已經創建了資本積累的全球歷史地理學。他明確指出,“不管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當前的視角看,地理的調整和重組、空間策略和地緣政治要素、非均衡地理發展等等,都是資本積累和階級斗爭動力學的關鍵特征”,資本積累和階級斗爭的地理維度在維護資產階級力量與抑制工人權益和抱負方面發揮了并將繼續發揮根本性的作用
。因此,空間、位置、場所、環境等地理學概念應是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世界的核心因素,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升級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但是,與列斐伏爾試圖把馬克思的資本的生產方式批判置換為資本的“空間批判”、用“空間的生產”取代馬克思的物質資料的生產的理論訴求不同,哈維堅持不脫離物質實踐活動來理解“空間的生產”,并且認為空間只有通過“服務于社會生活再生產的物質實踐活動”才會恰當地創造出來,從而努力將“空間”及“空間生產”作為一個積極的因素整合到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之中,將時間和空間整合成一種整體的解釋框架,以“升級”歷史唯物主義。在《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一書中,哈維對于“以一種完全有別于傳統社會和文學理論的方式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普遍傾向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圖式概述。由此,哈維緊緊圍繞“資本主義怎樣生產了它自己的地理(空間)景觀”這一焦點,抓住資本積累/階級斗爭這個中軸,形成了一整套對于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批判性分析框架。
自1980年以來,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影響愈益廣泛。愛德華·W.蘇賈(Edward W. Soja)曾經指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并不僅僅是在空間上對經驗結果的追溯,也不僅僅是在時間上對社會行為在空間上的諸種制約與限制進行描述,而是一聲振聾發聵的呼喊,呼吁對總體上的批判社會理論,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對我們審視、定義、闡釋事物的許多不同的方法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在他看來,“馬克思將空間主要處理為一種自然語境,即生產的各種場所、各不同市場的區域等方面的總體,而這一總體將會通過時間和資本日益解脫束縛的運作而被‘消滅’”,盡管馬克思也探究了社會—空間辯證關系的基本問題框架,然而“社會行為的空間偶然性主要被簡化為拜物教化和虛妄的意識,從馬克思那里從未得到過一種有效的唯物主義闡釋”
,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基本上是“呈無空間和封閉性體系的理論闡述”,一種封閉的民族國家經濟和一種本質上是無空間的資本主義幾乎像是“存在于針尖之上”
。馬克思之后,列寧、盧森堡等人的帝國主義理論隱含著一種空間的問題框架,但是這一問題框架主要存在于對于資本主義地理擴張的一種終極物質制約的那種簡單認識。此后,囿于根深蒂固的“反空間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長期冷落了空間分析
。今天,如果對馬克思主義的分析仍然還原論地強調物質生產決定論,就會消除一切歷史和地理的具體性,成為抽象的、大而無當的“屠龍之術”。
毫無疑問,馬克思的著作蘊涵著豐富的空間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著作中,“空間”一直是馬克思剖析資本主義、人類社會及其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維度。在馬克思看來,“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隨著生產的高度發展和資本的不斷擴張,“城市”作為生產要素空間聚合的主要場所必然得以快速擴展,從而開創“城市統治一切”的時代,使“農村服從城市”成為資本主義現代歷史的重要標志;同時為了克服資本積累的危機,滿足“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資產階級必然奔走于全球各地,“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開啟資本主義世界歷史時代;但是,資本主義拓展到何處,也必然將其基本矛盾帶到何處,并使之在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圍發展激化,從而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消亡。馬克思之后,列寧、盧森堡等經典作家以其帝國主義理論與不平衡發展理論等內容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的空間思想。可以說,空間問題一直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焦點之一,歷史唯物主義本然地存在空間之維。
因此,列斐伏爾等人對于馬克思及其歷史唯物主義的指責并非完全符合事實,“空間”也不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新的入口,升級為“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更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所必需的“重構”。而且,列斐伏爾及其學生蘇賈試圖以“空間批判”替代馬克思的資本關系批判,生硬地“重構”出所謂的“空間辯證法”與“第三種空間”,淡化甚至抽空了馬克思關于物質生產與再生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永久性基礎的客觀內容,最終必然滑入后現代主義的懷抱之中而導致歷史唯物主義的“解構”。但是,面對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所謂“空間轉向”,面對各種后現代主義思潮關于“馬克思主義存在一個空間的空場”、“空間維度長期被淹沒于歷史唯物主義所編織的時間維度之中”的非難,哈維等人的空間生產理論無疑提供了一條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當代化的有益思路。
二 “時空修復”與資本過度積累危機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制是資本自身,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反過來生產資料只是生產者社會的生活過程不斷擴大的手段。以廣大生產者群眾的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內運動,這些限制不斷與資本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并旨在無限制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也就是,資本無限增殖的本性必然會不斷地造成資本主義生產擴張的無限性與擴張空間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必然成為資本主義揮之不去的噩夢。
承襲馬克思的理論思路,哈維重新闡述了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勢理論,集中論證了資本主義內部長期存在的資本過度積累危機的趨勢。所謂資本過度積累危機是“資本家可供支配的過剩資本無法找到出路的狀態”,典型地表現為以商品、貨幣或生產能力形式出現的資本過剩和與之相伴隨的勞動力過剩,而且顯然不存在任何方式可以將它們在贏利的基礎上集合在一起去完成對社會有益的工作。這種危機最明顯的例子是20世紀3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大蕭條。在哈維看來,由于勞動力、市場、資源、技術或其他限制,缺乏贏利性投資機會導致資本過度積累危機,始終是資本主義系統的根本性困境。
那么,資本主義在面臨多次危機和沖擊之后為何還能如此長久地生存下來?列斐伏爾從空間生產的角度予以解釋,認為空間的征服與整合已經成為資本主義賴以生存的關鍵。但是,列斐伏爾沒能正確地解釋為什么空間生產對于資本主義的生存至關重要,以及它又是如何發揮這種重要作用的。哈維認為,當資本主義面對資本過度積累危機的困境時,會以三種方式吸收勞動盈余和資本盈余:(a)通過投資長期資本項目或社會支出(如教育和科研)來進行時間轉移,以推遲資本價值在未來重新進入流通領域的時間;(b)通過在別處開發新的市場,以新的生產能力和新的資源、社會和勞動的可能性來進行空間轉移;(c)在某種程度上將(a)與(b)結合起來
。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時空修復”,即通過時間延遲和地理擴張解決資本主義過度積累危機的方法。
具體的,基于馬克思的資本循環概念,哈維提出了資本三級循環的理論。初級循環是資本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循環,次級循環即資本投資于固定資產和消費基金領域,三級循環即資本投資于科學技術研究以及教育與衛生福利等社會公共事業。哈維認為,過剩資本脫離了初級循環之后會改變方向,或者進入次級循環,或者進入三級循環,從而被吸收到長期投資之中。其中,進入次級循環的資本被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用于廠房、鐵路、港口等生產的固定資本,二是用于住房等消費基金,它們在適當的位置形成了用于生產和消費的物質環境。進入三級循環的資本同樣也被分別投入兩個不同的領域:一是直接以生產為導向的科研與開發或技能培訓;二是通過教育和衛生保健等方式提高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如果進入次級循環和三級循環的資本有助于提高資本未來的生產力,那么過度積累的資本將最終會流回資本的初級循環,從而至少在一段時間內緩和資本過度積累問題,實現資本積累危機的時間修復。
但是,資本的次級循環和三級循環也可能產生過度積累問題,從而經常成為發生普遍危機的導火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起點便是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因為自2001年中期所有經濟部門開始陷入低迷之后,美國和英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柱就是房地產市場和建設領域的持續投機。顯然,資本的次級循環和三級循環能否順暢地進行從而實現過度積累危機的時間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國家與財政機構在調節資本的三級循環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因為襯衣、鞋子等初級循環領域產生的剩余資本不可能直接轉移到機場、研究機構等次級循環和三級循環,必須依賴國家和財政機構所提供的信貸和“虛擬資本”。如果國家和財政機構所創造的虛擬資本大致等于初級循環所產生的過剩資本,而且這些虛擬資本被轉移到以未來為導向的項目上,并會在以后推進更有效率的資本積累方式,那么經濟將會重新恢復生氣,虛擬資本的價值也將會直接通過債務償還的方式,或者間接通過高額稅收的方式得到補償。但是,如果這些虛擬資本的投資是非生產性的,那么它們在次級循環和三級循環領域的投資就會導致資產貶值或難以償還國債,使得政府陷入財政危機。
同樣的,卡斯特也指出了政府干預資本再生產過程必然導致政府的財政危機。如果說哈維主要是從資本循環的角度研究了資本過度積累危機的轉移,那么,卡斯特則是從消費也就是勞動力再生產的角度分析了資本積累危機問題。在卡斯特看來,消費品可以分為私人消費品與集體消費品兩類,由于私人資本無力或不愿從事集體消費品的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必然潛藏著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集體消費品的供給危機。為了保障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政府必須對交通、醫療、住房、教育等消費品的生產和供給進行干預,與資本攜手進行空間生產的投資活動。一方面,政府會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等刺激和鼓勵私人資本進行集體消費品的生產;另一方面,政府會通過金融政策,如向民間發行債券等籌措資金以投資于集體消費品生產。這樣,政府支付了勞動力再生產的大量成本,但是私人資本卻獲取了勞動力所創造的利潤。其結果是,政府在集體消費品供給領域承擔的責任越多,政府自身的財政收支就越不平衡,最終導致政府的財政危機,以及日益增長的公共債務和日趨嚴重的通貨膨脹。
資本主義是一個自我溢出性系統,無法根除的內在矛盾迫使其總是從自己的外部尋求解決方法。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為了擺脫危機,“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
。但是,哈維認為,馬克思似乎排除了任何外在的空間轉移能夠解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可能性,被迫關閉了黑格爾略微打開的大門,并通過否認殖民最終能夠解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而強化了他對徹底革命的召喚,使得資產階級能否通過創造空間獲得短期或長期的穩定,以及怎樣履行其地理使命等問題懸而未決
。在哈維看來,“空間生產,全新的勞動區域分工的形成,新的和更便宜的合成資源的開發,作為資本積累動態空間的新地域的開拓,以及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制度安排(比如有關合同和私有財產方面的法規與安排)對先前社會結構的滲透,都為吸收資本盈余和勞動盈余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因此,空間修復亦即空間關系的生產和重新配置即使沒有為資本主義危機提供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法,至少也推遲了危機的發生。
但是,隨著時間的“0”度化和空間的碎片化,資本積累危機的時空修復既可能順利進行,也可能嚴重失靈。如果一個接一個新的時空修復過程能夠不斷地得以開啟,盈余資本能夠順利地從一個地區流向另一個地區,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就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即使某一部分區域可能會經歷嚴重的周期性困難。但是,伴隨著各個充滿活力的資本積累中心在資本過度積累不斷強化的態勢下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不斷加劇,弱小的區域必然持續地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剝奪性積累”的對象而陷入依附狀態;同時,各個“中心”之間的競爭往往會演變成以貿易戰和貨幣戰為主要形式的國家之間的對抗,在嚴重危機的整理過程甚至演化為廣泛的軍事對抗,使得時空修復呈現出一種更加邪惡的狀態——通過戰爭重新“定位”全球空間體系。因此,資產階級解決資本過度積累危機的辦法“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少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