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經濟學說與中國研究報告(2015)
- 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
- 9019字
- 2019-08-06 16:52:40
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述評
近幾年,國外許多媒體報道: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西方重現“馬克思熱”,馬克思在西方重新“走紅”,馬克思“幽靈”再次在西方“游蕩”,“馬克思又回來了”……
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這是當前令世人矚目的重要現象。西方為什么會在當前“重新發現”馬克思?西方社會各界人士“重新發現”馬克思有哪些表現?西方學者“重新發現”了馬克思的哪些重要理論?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嘗試研究并回答這些問題,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 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的重要理論
美國和歐洲相繼深陷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性危機時,西方學者在檢視他們自己的相關理論的同時,不少人把目光轉向馬克思的相關理論。這時,他們“重新發現”馬克思的許多重要理論。西方學者的這些發現對于他們認識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分析資本主義的現狀和前途、認清新自由主義的危害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思想“照亮了當代社會”,“馬克思是我們的同時代人”,現時代“是一個向馬克思學習的時代”
在當前這場系統性危機之前,有的西方學者曾經預測:馬克思理論與當前時代的相關性將被重新發現。這一預測已被當今的現實所證實。
西方一些學者在危機中“重新發現”馬克思,認為現在應當學習馬克思。他們充分強調馬克思理論在現今的時代性、現實性和實踐性,并用相近的話語驚人地宣告:“馬克思還活著”,“馬克思是我們當中的一員”,“馬克思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在本次危機之前,在西方,這類文章少見。現在,在一些西方國家報刊上類似的文章明顯增多。
(二)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仍然有生命力”,“依然是當今世界的真理”
前面說過,西方政界和宗教界人士有極少數在當前危機中對馬克思部分思想和觀點給予肯定。與此不同,西方學界中對馬克思部分思想和觀點給予肯定評價的則為數不少。而且有的西方學者在當前危機中對馬克思的全部學說都給予積極評價。這些學者有力地摒棄了形形色色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生命力。
應當提到的是,英國學者納森·沃爾夫和法國學者雅克·德里達等人在這場危機之前就發現馬克思全部思想和理論遺產都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
還值得留意的是,當西方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處于低潮時,美國主流經濟學家中竟然有人看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念仍然充滿活力。這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例如,斯蒂格利茨1994年在美國出版的《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說:“即使在今天,……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理念不僅在第三世界,在其他地區仍然充滿活力。”(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吉林出版社,1998,第2頁)
(三)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哲學、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體系”是現在和未來的“精神支架”,馬克思的方法“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方法”
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馬克思留給后人的不是一種遺產,而是多種遺產。馬克思的巨大貢獻是在19世紀完成了哲學、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強力綜合。馬克思的這一綜合的理論體系,不僅在當時,而且在現在和未來,都構成時代“精神框架”的一部分。
(四)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重新得到確認,剝削概念成為當代關于分配公平辯論中的用語
西方主流經濟學界曾經長期流行“資本主義無剝削論”,一些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甚至公開攻擊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
在當前危機中,西方一些學者重新肯定和確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
德國學者埃爾瑪·阿爾特法特對馬克思經濟學方法論中的二重性分析,包括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生產過程二重性的分析作了肯定的評價,這實際上就肯定了馬克思分析和論證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的科學方法。
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亞歷山大·韋貝爾高度評價馬克思的剝削理論,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解釋應該受到極大的尊敬。
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用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來解釋階級斗爭,提出了一個頗有特色的論斷:“階級斗爭從本質上來說將是爭奪剩余價值的斗爭”。(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第48頁)
(五)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的壟斷和競爭理論是解釋當今“壟斷金融資本體系——新帝國主義的基礎”的依據
英國學者理查德·斯凱思的《階級》一書用當今西方的社會現實狀況證明馬克思的壟斷和競爭理論的正確性。他說:“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中固有的競爭過程引起了高度的壟斷,公眾熟知的極少數公司在總產出和總就業量中占據很高的比率。”在西方國家,壟斷加強的過程受到政府的極大支持。(理查德·斯凱思:《階級》,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85頁)
美國學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羅伯特·麥克切斯尼、賈米爾·約恩納聯名發表《21世紀資本主義的壟斷和競爭》一文,闡述了馬克思的競爭和壟斷理論,并根據馬克思的這一理論,研究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競爭和壟斷的實際狀況。
(六)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理論“有助于抓住危機的根源”
在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被危機嚴重困擾的西方學界以至各界人士對過去和現在流行于西方的主流經濟學極度失望,因為這些經濟學沒有提供任何可以解釋當前危機的理論。西方學者以及西方多界別人士在當前危機中“重新發現”馬克思,首先是發現了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
英國《獨立報》2009年5月發表文章,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危機有預見性。文章說:“馬克思150年前就預言到了這輪危機,馬克思成了人們重新熱議的人物。”(經濟觀察網,2009年5月7日)
法國學者丹尼爾·本薩義德認為馬克思的理論有助于抓住危機的根源。他說:“馬克思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資本論》及其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的批判有助于理解其背后的邏輯,即世界范圍的生產和資本的加速積累。它有助于我們抓住危機的根源。”(《國外理論動態》2011年第6期)
(七)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仍處于“絕對核心地位”
西方國家曾經流行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無階級論”和“無階級斗爭論”。現在,這種理論連美國主流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表示不能同意。他說:“美國社會不平等,既表現為財富分配不平等,又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平等。財富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收入也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特權階層手中。社會底層占有的財富和收入在下降。”
在這次危機中,不少西方學者都證明西方社會客觀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馬克思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理論仍處于“絕對核心地位”。
英國學者特里·伊格爾頓的《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一書指出:“階級斗爭的觀點仍處于馬克思主義的絕對核心地位。”(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第37頁)伊格爾頓提出了自己研究馬克思的重要心得:“馬克思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將階級斗爭和生產方式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從而創造了全新的歷史觀。”(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新星出版社,2011,第41頁)
(八)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關于生態和環境觀“讓當代年輕人感到耳目一新”
生態和環境危機是資本主義危機的一個組成部分。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西方學者在生態和環境危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這些成果中獨樹一幟。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和環境思想的核心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研究了以無限追逐利潤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對自然和環境所產生的破壞性影響,指出人類在用理想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后可以通過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合理地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當前這場危機中,西方一些學者在研究生態和環境時“重新發現”馬克思,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學說的認識在深化。
(九)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是對的”,“以剝削為本的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摧毀”
英國學者艾瑞克·霍布斯鮑姆指出,馬克思早就曾警告過,以剝削為本的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摧毀。(《東方早報》2008年10月31日)
美國經濟學家魯比尼因預言了當前這場危機而聞名。他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現實出發,承認馬克思是對的。據《香港明報》報道:魯比尼指現時全球金融危機,證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正確的。他說:“馬克思是對的,資本主義到了某些時候會自我摧毀。”(聯合早報網訊,香港,2011年8月15日)
“以剝削為本的資本主義終將自我摧毀”,意味著資本主義為自己培養了掘墓人,而不是說資本主義會自行滅亡,會自行退出歷史舞臺。
(十)西方學者“重新發現”馬克思: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制度必將為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的理論是正確的
柏林墻倒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在西方國家曾被歡呼為“歷史的終結”。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在美國期刊《國家利益》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1992年又將《歷史的終結》擴展為《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一書,系統宣傳“歷史終結論”。他的基本觀點是,柏林墻倒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人類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道路,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道路。也就是說,他斷言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民主政治是人類社會的最終形式,是人類歷史的終結。在當前這場危機爆發之前,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在西方國家曾經廣為流傳。
但是,21世紀第一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性危機宣判了福山“歷史終結論”的終結。不少西方學者以事實為根據嚴肅批判“歷史終結論”。后來就連福山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歷史終結論”的錯誤。
原本宣揚“歷史終結論”的福山,在這場危機中竟然也在“等待一位現代馬克思”。
在這場危機中,西方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都在尋求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出路。
在危機中,有的西方學者試圖依據馬克思理論來理解危機并設計社會新模式。
英國學者戴維·麥克萊倫試圖從馬克思觀點區分當前目標和最終目標,他在《馬克思的遺產》一書中認為,從馬克思的觀點看,市場社會主義可能是目前能達到的最好狀態,但作為最終目標卻是不成熟的。
西方學者科琳娜·蒙塞爾2010年9月發表于法國《非洲亞洲》月刊的《馬克思在進攻》一文說:“所有證據顯示,人們需要馬克思來理解當前的危機,并設計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最終如一些人所愿實現烏托邦,或如另一些人所認為的,必須終結剝削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西方左翼學者有人明確提出要“奪取政權”,“要用社會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
二 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的啟示
深入研究和認真思考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會給人們很多重要啟示。
(一)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不是偶然的,而是認知過程中的規律性現象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西方主流學派經濟自由主義深陷危機,失去信眾。凱恩斯在嚴厲批評當時的主流經濟學和主流派經濟學家時承認:“(西方)經濟學家今天是世界上一群最無能的科學工作者。”(瓊·羅賓遜:《凱恩斯以后》,商務印書館,1985,第16頁)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背景下,西方“發現”馬克思。美國經濟史學家H. U.福克納說:“人們又恢復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興趣。……許多事業受到蕭條障礙的人,都轉向‘科學社會主義’之父去獲得鼓舞。”(H. U.福克納:《美國經濟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89,第373~374頁)西方主流經濟學無法解釋30年代大蕭條,試圖找到正確答案的一些西方學者尤其是大學生,很自然地去閱讀馬克思。美國經濟學家瑪喬里·謝潑德·特納回憶說:“馬克思主義在30年代劍橋大學的學生中是盡人皆知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可供選擇的經濟學之一……有人開始思考馬克思主義者考慮到的問題。”(瑪喬里·謝潑德·特納:《瓊·羅賓遜與兩個劍橋之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85頁)正是在那次大蕭條期間,一些西方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認真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其他經典著作。在大蕭條結束后,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成為西方新的主流經濟學。在大蕭條中對馬克思有所了解的一些西方學者盡管也有人給凱恩斯某種積極評價,但從不像一些反馬克思主義的凱恩斯門徒那樣攻擊馬克思,而是繼續對馬克思作出比較客觀的評價,并以自己對馬克思的態度去影響青年學子。
“二戰”后的一個時期,西方曾經出現“馬克思復興”。但是,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西方雖然仍有人在繼續研究馬克思,可是從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甚囂塵上,西方對馬克思的研究轉入低潮時期,馬克思著作被束之高閣。
當前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是西方歷史上認知馬克思的規律性現象在21世紀第一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系統性危機背景下的再現。危機深重的現實,宣告西方主流經濟學新自由主義的破產。西方政府在危機中采取的系列救助政策效果不佳的現實,表明西方國家干預主義也不靈。這時,西方有識之士自然轉向馬克思,他們發現了馬克思的理論的科學性和在當代的適用性。
(二)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再次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正確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如前所說,在西方國家,不少人現在面對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通過學習馬克思著作和獨立思考,不同程度地認識到“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仍然有生命力”,“依然是當今世界的真理”,馬克思的方法“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方法”。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居統治地位的西方國家,這些探索者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現在達到這樣的高度,難能可貴。
西方社會出現的這種思想進步,發人深省。可以促使我們國內某些受“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影響的人端正認識,重新思考問題。至于極少數“不信馬列信風水”、“不信馬列信鬼神”的人,已經完全失去科學信仰和政治信仰,則另當別論。
在我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居于指導地位,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也再次證明,馬克思揭示的是客觀真理,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正確的,因而始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當前的重大任務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有力推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在“重新發現”馬克思的活動中,有的西方學者明確提出現時代是一個向馬克思學習的時代,提倡學習馬克思。這一倡議將會有力推動西方有志者學習馬克思的著作。
在我國,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仰,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必然要求學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必然要求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說明和回答國內和國際各種重大問題。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廣泛開展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活動。個人和集體可以自覺地、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全黨和全國可以自覺地、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在社會主義社會,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完全可以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做到經常化和制度化。
(四)西方大學生自覺閱讀《資本論》,我國有關專業青年學子更應學好《資本論》
在這場資本主義系統性危機中,西方國家追求真理的大學生在自覺學習和研討馬克思《資本論》方面表現積極。如前所說,在英語國家,關于馬克思思想的研討會和大學課程重新流行起來;在德國,至少有31所大學以學習小組、討論會等形式組織學習馬克思《資本論》;在日本,號召青年讀馬克思著作的讀物深受日本青年讀者歡迎,銷售量很大;在韓國,《資本論》特別講座很吸引青年聽眾,150個座位的大教室座無虛席。
西方大學生自覺閱讀《資本論》,我國有關專業青年學子更應學好《資本論》。但是,前一段時間的情況并不盡如人意。一些高校按照社會科學教學“國際化”的要求,一味地膨脹西方經濟學各相關學科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強調純英語教學并相應地用英語原版教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西方經濟學教材被棄而不用,致使一些青年學子食洋不化。原本開設《資本論》的院校,在社會科學教學改革刮“國際化”風時,《資本論》課程被撤銷,《資本論》教研組或研究中心被解散,授課老師被改行去教西方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國際化”顯然偏離了正確方向,應迅速加以糾正。青年是社會的未來,青年學子是未來的社會棟梁,必須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高度重視對相關專業學生的《資本論》學習,提高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受過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讀《資本論》,青年學子就無法識別西方經濟學的階級性、意識形態和價值判斷,就無法對西方經濟學作出符合實際的評析,就無法正確借鑒西方經濟學。如此培養人才,后果堪憂。
(五)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我們應重新思考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的提法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重要不同之處,就在于前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成分。在當前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時,有的西方學者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的“哲學、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體系”根本不同于西方這些學科的體系。
問題是,我們現在有一些人忘記了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特點。他們在要求自然科學研究國際化的同時,也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一些院校在推行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時,要求社會科學論文“國際發表”,要求社會科學國際交流“請進來,走出去”。
在發表社會科學論文方面,一些院校片面強調“國際發表”。現在,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在國際知名刊物上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相當可觀,而社會科學研究方面的論文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的數量極少,原因就在于索羅說的社會科學的“階級利益、意識形態的傾向以及一切種類的價值判斷”。以經濟學論文為例,要想在美英等西方國家主流經濟學期刊發表,論文作者必須根本放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必須全面接受西方經濟學的立場、觀點、方法,還必須對西方經濟學某一理論問題作出重要的“改進”、“推進”、“完善”或“發展”,這才具有“國際發表”的可能性。相反,如果是一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很有創意的經濟學論文,要想在西方主流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可能性微乎其微。
社會科學研究“國際化”的要求已經影響到國內社會科學論文寫作和發表的導向。這里仍以經濟學論文為例。數學方法本是經濟學研究一種有用方法,使用得當,經濟學理論內容和數學形式恰當結合,可以產生更好的效果。但是,西方這些年出現經濟學數學化趨勢,越來越追求經濟學論文的數學形式,而不注意論文的內容是否符合實際。這種傾向也影響到我們國內。一篇經濟學論文沒有數學模型,或者沒有方程式,沒有統計圖表,便被認為沒有“科技含量”,因而就被認為沒有“學術價值”,這就沒有可能為注重“科技含量”的期刊所采用。結果導致一些論文片面追求數學形式,不加分析地搬用西方的“定理”或“模型”,代入本國的數據。現在英國有成千的經濟學數學模型,美國有上萬的經濟學數學模型。照抄照搬者可以由此演繹出成千上萬篇“科技含量”高的論文。但是,應當知道,西方成千上萬的經濟模型沒有一個預測到這場嚴重的危機。相反,倒是美國一位經濟學家沒用數學模型而是采用歷史與現實比較的方法,預測到危機即將發生。
(六)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有助于深化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為代表的英國和美國的新自由主義,以及后來以“華盛頓共識”標榜的、推向世界的新自由主義,取代國家干預主義成為西方國家居主流地位的理論和政策。
現在,西方學者宣告:撒切爾主義時代已經結束,里根經濟學已經失敗,“華盛頓共識”受到了挑戰。
在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的過程中,西方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向縱深發展,提出許多頗有深度的見解和判斷。如前所述,西方學界有人尖銳地指出,以為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新自由主義更像是一種宗教信仰,而缺乏現實性。有人宣告,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將受到審判,美國式資本主義已經跌下神壇。有人預言,美國倡導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勢必會被人們拋棄。有人十分肯定地宣示,在20世紀輝煌一時的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被丟進21世紀的灰燼中。
(七)西方在“重新發現”馬克思活動中探索資本主義的“出路”,更堅定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和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仰
“改革”一詞現在經常出現在西方媒體刊上。在這場嚴重的危機中,西方各階層人士都認為資本主義需要而且必須改革。但是,資本主義改革的目標是什么?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訴求各異,因而對改革目標問題的回答迥然不同。這在西方各國國內如此,在世界論壇上也是如此。
美國學界和政界現在都有人認為“美國模式”逐漸走向衰落,“中國模式”正在興起。美國前副財長羅杰·奧爾特曼說,這場經濟危機使得“美國模式”陷入困境。
西方國家目前的兩種“發展模式”或兩種“共識”之爭,實質是關于現存生產關系適應和不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問題。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適應和不適應的狀況,毛澤東說: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就資本主義社會本身來說,現在還能使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但是,同社會主義制度比較起來,就很不優越,而且日益走向沒落和完結。
在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的人士中,有的認為“市場社會主義”可能是目前能達到的最好狀態,但不是“最終目標”;有的主張“要用社會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有的提出“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
西方國家和國際論壇各界別人士和許多有識之士對資本主義“出路”的探索,從不同方面給我們以啟示,使我們更堅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更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
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如果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經濟危機,直至發生系統性危機。如果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有可能避免經濟危機,避免系統性危機。根本原因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只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就可以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只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可以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的適當結合,避免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性后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當然,對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