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在美國陰影下獨立建國

菲律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獨立建國,在政治體制上全面繼承了美國殖民統治時期的政治遺產。自1946年到1972年的26年里,菲律賓由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從現象上看形成了兩黨制的政治格局。從建國初期到馬科斯威權體制形成之前的一個很長時期內,美國在菲律賓的政治進程中實際發揮著支配性的作用。

一 照搬美式憲政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菲律賓實際上是在美國“恩準”下實現獨立建國的,菲律賓的國內政治一直處于美國陰影之下,可以說是全盤照搬了美國的憲政體制。

(一)誕生于美國國慶日

菲律賓獨立建國并非是由菲律賓人自己宣布的,而是在1946年7月4日,即美國國慶日這一天,由美國宣布菲律賓獨立,成立共和國,在歷史上稱為菲律賓第三共和國。直到1964年,菲律賓才正式改6月12日為“菲律賓獨立日”, 7月4日則改為“菲美友誼日”。

菲律賓第三共和國憲法基本沿襲美國殖民統治時期的1935年自治憲法。該憲法歷經1939年、1940年和1946年三度修正,其憲法原則為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分權制衡,是一部充分效仿美國憲法原則的“海外版”美國憲法。

根據第三共和國憲法,菲律賓仿效美國的三權分立的政體形式,建立了美式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體制以及政黨體制和選舉制度。其立法體制仿照美國實行兩院制,立法權屬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會。國會有權制定和通過法律,對總統提出的法案具有否決權。國會有宣戰權,遇到國家發生緊急事變或戰爭,國會可授權總統發布行政命令。菲律賓的行政體制效仿美國實行總統制和內閣制。憲法規定行政權屬于總統,總統、副總統和內閣組成菲律賓共和國中央政府。總統為國家最高行政首長和三軍總司令。總統由菲律賓公民大選直接產生,任期4年,可連任一屆。總統提名委任各部部長組成內閣。菲律賓司法體制效法美國,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和依據法律組成的下級法院。最高法院,又稱大理院,由1名首席法官和14名陪審法官組成。菲律賓最高法院和中級法院的法官不經選舉產生,由司法與律師理事會按三比一的比例向總統推薦,總統從中挑選一人予以任命。

(二)效仿美國的兩黨制

菲律賓的政治體制一切效仿美國。菲律賓本是千島之國,地理分散、隔絕,民族多元、宗教多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政黨統合難度很大。但是,菲律賓自獨立的1946年到1972年的26年間,居然在美國的影響和介入下形成了自由黨和國民黨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菲律賓的兩黨制不是菲律賓政治發展的內生結果,從兩黨交替執政的實際過程看,兩黨制是美國用于控制菲律賓的政治工具。

其一,菲律賓各政黨的意識形態比較淡化,沒有各自明確的政治綱領。成立于1907的國民黨,政治目標是國家擺脫殖民主義統治,爭取民族獨立。但菲律賓獨立后,國民黨就失去了政治方向。而另一大黨自由黨更是純粹的競選工具。當年為了獲得總統競選資格,國民黨成員羅哈斯脫黨,成立了自由黨,根本目的在于與國民黨領袖奧斯敏納爭奪總統職位,后來他如愿當上了菲律賓的首任總統。

其二,政黨派系林立但缺乏精神價值。由于菲律賓兩大政黨國民黨和自由黨都屬于選舉性政黨,政黨內部為了權力分配,形成林立的派系。各個派系領導人做政治交換,頻繁跳槽到對方的政黨,并不背負任何政治和道德包袱。政黨內部只存在對派系領導人的效忠,并不存在對整個政黨的效忠。

其三,在選舉過程中,政黨在競選政策上沒有任何新意,各個政黨總統候選人常打的就是一張“反腐牌”。早期菲律賓的政黨輪替是美國人導演的政治游戲,候選人獲勝的關鍵在于得到美國人的支持,并不在于提出好的選舉主張,因此菲律賓的競選活動主要不是政策辯論,而是相互攻擊、收買媒體和基層造勢、買票等。

(三)“東方的民主櫥窗”

獨立之后的菲律賓本來可以有機會開始翻開新的一頁,美國的繼續干涉阻礙了菲律賓獨立政治發展的進程。從菲律賓獨立的1946年一直到60年代中期,美國一直在控制著菲律賓的總統選舉,通過控制菲律賓的總統,間接地控制整個國家。2013年1月14日上午,課題組在馬卡迪市同菲律賓《商業世界》出版人桑托斯座談,桑托斯發表對戰后菲律賓的看法。任何一個菲律賓總統候選人,如果沒有美國的大力支持,要想順利執政幾乎是不可能的。用前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的話說,就是“菲律賓是美國的小兒子”2013年1月16日上午,課題組成員與前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人伊梅爾達座談。。而在此期間,美國人卻把菲律賓稱為“東方的民主櫥窗”。

美國歷屆政府通過干預菲律賓的總統選舉,操縱政黨政治的運行,來維護美國在菲律賓的特殊利益。在幾十年的殖民統治中,美國在菲律賓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冷戰的背景下,美國把菲律賓當成遠東地區遏制共產主義的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美國在菲律賓的海、空軍基地是圍堵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第一島鏈”的重要一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環境下,美國不得不允許菲律賓獨立,但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在菲律賓的利益,只是變換手段方式,以新殖民主義繼續控制菲律賓的經濟政治。

二 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控制

美國對菲律賓的政治控制,首先表現為對菲律賓這個仿照美國實行總統制的國家的總統以及大選的控制。美國對菲律賓總統以及大選干預和控制的主要方式和途徑有:“一是給予親美人選以巨大的財政支持;二是操縱菲美兩國的大眾媒體不遺余力地吹捧其認定的‘中意人選’和貶低其他候選人;三是利用在軍隊的控制力來促使軍隊參與干預;四是動用外交途徑施加影響。”崔運武、胡恒福:《論菲律賓政黨政治的特點及其與政治文化的關系》,《南洋研究》1998年第2期,第54頁。

(一)羅哈斯、季里諾、麥克賽賽:前三位親美總統

菲律賓第三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羅哈斯,在日本占領菲律賓時期曾充當日本殖民政府與美軍聯絡的中間人。后來,羅哈斯脫離日本殖民時期執政的國民黨,單獨成立自由黨參加首屆總統競選。在美國強大的財政和宣傳支持下,羅哈斯競選首任總統成功,拉開兩黨輪流執政的序幕。

羅哈斯在任期間,通過了幾部重要的保護美國人利益的法律。例如《菲美總關系條約》,該條約認可在國際場合,沒有菲律賓代表出席的情況下,美國有權代表菲律賓;《貝爾法案》規定,在貿易方面,美國產品享有免稅等優厚條件,美國人在菲律賓享有與菲律賓居民一樣的開發自然資源的“同等權利”。后來,羅哈斯政府又與美國簽訂了美國軍事基地和軍事援助的協定。

羅哈斯政府為了配合美國進行冷戰的需要,將消除共產黨的威脅作為主要政治目標。在議會中,羅哈斯不顧憲法的規定,使用各種手段,取消6名民主同盟議員的資格和其他幾名反對派議員的資格,其中包括菲律賓共產黨領袖塔魯克;他聯合美軍鎮壓了菲共領導的胡克游擊隊。羅哈斯的反共政策激發了胡克老兵們的斗志,他們重新集結,1946年8月,菲共重建人民武裝力量總司令部。1948年4月15日,羅哈斯總統因心臟病突發,在美軍基地猝死,副總統季里諾繼任總統。季里諾上任后,對共產黨采取誘降的政策。但菲律賓共產黨沒有響應,其游擊隊伍不斷壯大,1948年底改為人民解放軍。

1949年,菲律賓舉行第二屆總統大選。親美的自由黨人季里諾謀求連任,日本占領時期的傀儡總統勞雷爾要挑戰季里諾。美軍遠東司令麥克阿瑟以威脅的口吻表示,如果勞雷爾當選總統,美國將取消所有對菲的援助和貸款;他還通過身在臺灣的蔣介石,勸說菲律賓華人對季里諾競選總統給予大量的物質支持。在競選中,季里諾通過媒體大亨所控制的傳媒機器,大肆渲染勞雷爾與日本人勾結的惡行。季里諾還挪用行政經費400萬比索收買選票。此外,他通過軍隊和警察以暴力威脅選民,偽造選民冊,進行各種舞弊活動。這種種行動使得1949年的大選成為菲律賓獨立后26年里投票率最低、最骯臟、最血腥的一次選舉。在一片譴責聲中,季里諾當選總統,開始屬于自己的總統任期。

季里諾在總統任期里,繼續配合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戰略,鎮壓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美國一方面加大了對菲軍事援助的力度;另一方面強化對菲律賓軍隊人員的訓練。

在對菲共的一系列鎮壓活動中,年輕議員麥克賽賽表現活躍,后來,他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持下,當上了國防部部長,并成為下一屆總統選舉中的熱門人選。麥克賽賽原為自由黨人,為了確保他在總統大選中取勝,美國中央情報局進行了周密策劃。首先,勸說國民黨的元老接受麥克賽賽代表國民黨競選總統;然后,宣布麥克賽賽辭去國防部部長的職位,退出自由黨,加入國民黨;美方甚至直接投入幾百萬美元為麥克賽賽競選造勢。1953年,在美國的大力支持下,麥克賽賽如愿以償,當選菲律賓第三任總統。

麥克賽賽當選總統后,仍然延續反共政策。對待共產黨及其武裝,他采取軟硬兩手,一方面武力鎮壓;另一方面勸降與勸和。在國際上,積極參加為美國戰略服務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在越南戰爭中,完全支持美國的立場。在臺灣問題上,全力支持美國協防臺灣。

1957年的總統大選前夕,麥克賽賽因飛機失事死亡。美國方面對這一突發變故完全沒有準備,只好采取下下策,將主要目標確定為防止反美的民族主義領袖雷克托當選。最終,國民黨人副總統加西亞,以極其微弱的優勢,當選菲律賓第四任總統。美國人盡管不喜歡加西亞總統,但是只得接受這個結果。

(二)排斥民族主義總統加西亞和馬卡帕加爾

加西亞總統是一位傳統的民族主義者。他在擔任副總統兼外長時,就曾提出“亞洲人的亞洲”的口號。在其總統任期中,他提出并推行“菲律賓第一”的施政綱領,在外貿方面,加西亞政府施行外匯管制和進口管制,目的是限制美國商品的進口;在工商領域,加西亞政府也采取一些菲律賓人優先的政策。

加西亞總統的政策激怒了美國人。美國中央情報局試圖發動政變推翻加西亞政府,但由于陰謀暴露,參與政變的國防部部長辭職。此后,美國成立了一個反加西亞聯盟,即自由黨和一個親美政黨“進步黨”聯合組成的“崇高聯盟”。聯盟的核心是以副總統馬卡帕加爾為首的自由黨親美勢力,其中也包括政治明星菲迪南德·馬科斯。

在美國顧問團和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持下,1961年,馬卡帕加爾順利當選菲律賓第五任總統。馬卡帕加爾執政時期,修改上任加西亞政府的經濟緊縮政策,取消外匯管制,停止進口配額制,對外資全面開放,在某些方面保護了美國的經濟利益。但在政治上,馬卡帕加爾當上總統后便開始疏遠美國,單方面廢除了《菲美總關系條約》,提出“回到亞洲”的口號,開始與周邊國家發展合作關系。看到馬卡帕加爾總統在政治上的疏遠和“異心”,美國便拋棄了他,在1965年大選中,轉而支持有“新的麥克賽賽”之稱的馬科斯。

馬科斯當時和馬卡帕加爾同為自由黨人,其競選總統的愿望與馬卡帕加爾連任的計劃相沖突,馬科斯便退出自由黨,加入國民黨,并獲得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在金錢、美女和強大傳播機器的支持和美國白宮的大力吹捧下,1965年11月,馬科斯以壓倒性多數擊敗對手萊遜,順利當選菲律賓第六任總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西宁市| 建湖县| 平和县| 博客| 张家港市| 蓬溪县| 皮山县| 务川| 泊头市| 甘泉县| 剑阁县| 海宁市| 东乌| 西安市| 五指山市| 广水市| 北安市| 浪卡子县| 青阳县| 宁远县| 长海县| 台中县| 乐业县| 白城市| 安多县| 息烽县| 孟津县| 海林市| 黄梅县| 青龙| 军事| 舞钢市| 新平| 萍乡市| 兴安县| 环江| 南京市| 永福县| 石屏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