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與發展:亞洲工業化時代的民主政治研究
- 房寧等
- 1038字
- 2019-07-17 11:54:31
印度:復雜社會結構下的政治發展
談到印度,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印象或想象。首先人們想到的是印度古老而神秘,是佛教的起源地,有印度教、伊斯蘭教,還有風靡全球的瑜伽;有的人會說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的近鄰,是金磚五國之一,經歷了經濟改革,是正在崛起的巨人;還有人會強調印度是個民主國家,存在激烈的政黨競爭,有國大黨、印度人民黨(以下簡稱印人黨),有尼赫魯家族,有高喊“印度大放光芒”的瓦杰帕伊,還有耀眼的政治明星納倫德拉·莫迪;當然大家也想到印度的貧窮落后,城市里的貧民窟,農民的自殺現象,還有印度社會的各種沖突與暴力,等等。的確,印度是一個萬花筒式的國家,上述的印象或者想象在印度都能得到印證,看似不可思議卻確確實實地存在,看似混亂無序實際上又是有跡可循。當然,印度遠非這些特征的簡單組合,印度的存在有其獨特的邏輯,只有把握其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基本脈絡與邏輯,才可能開啟了解印度之門。
印度從獨立時即確立了議會民主的憲政體制,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印度在獨立后的頭30年,國大黨一黨獨大,尼赫魯家族執掌政權,從1977年開始,印度的政治經歷著顯著的變化,政黨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權力更為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沒有一個政黨有能力單獨執政的局面,聯合執政逐漸成為印度政壇的常態。印度的政治與民主獨具特色,需要在深刻了解其社會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夠得以理解。
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印度的社會結構更為復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印度,種姓和宗教形成了一種深刻而穩固的社會結構,而且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但沒有逐漸消失或削弱,反而隨著種姓政治化和宗教政治化而得以加強。第二,亞洲國家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大工業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村經濟并存,這種現象在印度更為突出和根深蒂固。在印度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形成了城市現代結構和鄉土傳統結構并存的局面,且兩種結構之間缺乏融合與轉換機制,甚至形成一種發展方向截然相反的反向運動,進一步增加了現代印度社會結構的復雜性。
縱觀印度獨立后近70年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印度沒有發生劇烈的社會變革,沒有徹底的土地改革,沒有激烈的國有化改革,沒有威權與民主政權的頻繁更替。但是,印度也發生了緩慢的社會變遷,其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低種姓和達利特政治覺醒為特征的新民主化運動。這一變化是否會給印度政治發展帶來新的未來,是否能給印度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活力?這些都是關系著印度未來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