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緒論本部分執筆人:王秉安(1944~),男,福建福州人,陽光學院教授,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團隊負責人;韋信寬(1963~),男,福建屏南人,福建江夏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化等。

本部分主要梳理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社區研究的部分相關的核心概念,進而通過構建描述與這些概念相關的重要系列模型以揭示其內在規律性以作為本書研究思路之依據,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本書的研究框架。

第一節 基本概念

一 地方特色文化的相關概念

1.文化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是文化的一個分支,而文化則是被討論最久、最多、最豐富的一個概念。

“文化”(culture)一詞在拉丁語和古英語中,常常表示“耕耘”或“播種土地”的意思,從現代英語中仍可看到它的痕跡,如農業(agricul-ture)和園藝(horticulture)兩個英文單詞中都包含了“culture”。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img alt="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第1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46870/12197321503577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82558-Dto8FQMxtZsNu57pOxImEnznLT6Dwo0y-0-432d22031c5dbc378a2720368a7bcd71">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特定文化(新教)是培養資本主義精神,促進資本主義產生和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彭強、黃曉京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9頁。美國的克羅伯和克勒克洪將其收集到的161種文化定義,歸納為5類:(1)描述性定義,如泰勒關于文化綜合整體性的定義。(2)歷史性定義,如林頓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遺產。它注重強調文化的歷史傳統。(3)規范性定義,如索金等認為: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意識、價值、規范,以及此三者的互動與關聯。它強調文化作為人類價值規范的作用。(4)心理性定義,如福德認為:文化是一種學習過程,學習對象包括傳統的行為方式和反應方式,以其有效性而為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它注重類文化心理的產生和作用機制。(5)結構性定義,如克羅伯認為:文化是概括各種外顯或內隱行為模式的概念。文化通過符號學習和傳授。文化的基本內核來自傳統,其中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文化既是人類的創作產物,也是制約、限制人類活動的重要因素。它注重文化形態內部的結構關系,尤其強調文化是超越人類個別行為之上并且制約人類行為方式的一種符號結構。何明:《中國文化產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1,第8頁。

在我國,“文化”一詞最早見于《易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謝貴安、華國梁編著《旅游文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53頁。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中指出: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在這里,“文化”指的是“文治和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應。何明:《中國文化產業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01,第8頁。古代的“文化”側重于統治者的立場,目的是為了對民眾進行精神控制和馴化。在引進西方“culture”的概念時把它翻譯成“文化”,于是在“文化”原有含義的基礎上又被賦予新的內涵。我國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學者胡適認為文化就是一種文明的生存方式。胡適:《西洋文明的本質:胡適講西學》,克川選編,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第2頁。劉永佶將“文化”概念進行了匯總,其基本內容為:(1)社會總體矛盾在意識形態方面的集中反映;(2)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3)社會總體對個體的制約;(4)個體對社會總體的意識;(5)社會制度的理論依據與總體發展的導向;(6)個體自由的表現與行為的規范。劉永佶:《中國文化現代化》,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第31頁。這里的“文化”范疇表述較為寬泛,既表現在國家層面上,也涉及個體的行為。

本書對“文化”概念持如下觀點:人群聚集產生文化,文化是一個特定人群共同認同的行為與習慣的總成。它可以這樣理解: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地區,也可以是民族、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以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陳恩維:《試論地方特色文化與文化強省建設——以廣東為例》,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第14~19頁。文化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參與學習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等。于鵬杰:《社會結合與文化傳統——以東莞為例談地方特色文化的發展》, 《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第45~49頁。

2.地方特色文化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可直接簡單說成是:一個特定地方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文化。地方文化是指被一個地緣群體認同的文化,周尚意、沈小平:《北京美術產業對地方文化的嵌入性程度分析》, 《人文地理》2008年第2期,第26~31頁。即一個地方群居社會中絕大部分成員認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應該這樣做的,哪些是不應該這樣做的。地方特色文化強調“特色”二字,突出“不一樣”,特色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特征。因此,本書可給出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定義是:一個區域獨家具有,或者較其他區域更為典型的地方傳統文化,或在地鄉土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的定義中包含了以下幾個概念。

第一,“空間”概念?!稘h書·王吉傳》中的“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及民間俗語中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都形象地強調了文化與地方的直接關系,不同地方文化不同。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陳恩維:《試論地方特色文化與文化強省建設——以廣東為例》,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第14~19頁。這就是地方特色文化定義中“空間”概念的含義。地方特色文化就是一個地方即一個區域所具有的文化,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空間位置的距離決定了地方特色文化之間的差異。比如惠女文化是福建惠安的地方特色文化,媽祖文化是福建莆田的地方文化,惠女文化就不同于媽祖文化。“空間”概念強調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域性特點。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往往與特定地域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惠女文化只屬于惠安,船政文化無法與馬尾分離開。地域文化是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人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扶小蘭:《論重慶地域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重慶行政》2007年第4期,第91~93頁。地域性造就了地方特色文化不可轉移的優勢。某一地域的文化資源往往具有獨有性和稀缺性的特點,只有充分開掘其特色內涵,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葉立群:《基于地域文化的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 《理論界》2009年第8期,第75~76頁。

第二,“時間”概念。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種傳承、一種積淀。一個地方的特色文化往往是通過民間(如家庭、社區)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的。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從小就耳濡目染,不自覺或自覺地接受這一地方的特色文化?!皶r間”概念強調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傳統性特點。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定地區在一定時間內物質財富或者精神財富的積淀,不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遺存的多元性,而且還有很強的觀賞性。李創新等:《文化創意產業視角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模式設計——對陜北民間文化開發與保護的實證研究》, 《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年第10期,第893~896頁。比如,永安的抗戰文化是中華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個遺留,福州的三坊七巷文化是明清以來閩越街坊文化的一個累積。傳統性造就了地方特色文化豐富的內涵,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巨大的潛在開拓空間。

第三,“特色”概念。從文字本身可以這樣理解:“特”指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與眾不同的;“色”指表征、印象?!疤厣笔侵甘禄蛭锼憩F出來的獨特色彩、風格等。在地方特色文化中,“特色”概念強調其獨具性,即一個地方的特定文化僅且只有這個地方有,別的地方沒有;或者雖然其他地方也有,但是這個地方表現得最突出、最典型。比如惠女文化只有惠安有,而其他地方沒有;媽祖文化雖然遍布沿海各地,但莆田為媽祖祖廟所在地,媽祖文化被公認為是屬于莆田的?!疤厣钡母拍顝娬{:雖然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但不應該是一般意義上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而應該是獨具的或最具代表性的。獨特性是地方特色文化開發成為具有差異化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潛力,有可能培育成為該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確保其獨特性的特征,必須在一個區域中的多樣化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進行有效篩選,選出一個最有潛力的文化,進行深度開發,將其培育成地方特色文化,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并以此特色文化整合其他文化,為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為殷實的文化資源。

3.地方特色文化類型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寬范疇,涵蓋了一個既定的區域,在經過長時間沉淀后所形成的物質形態和精神表征等的總稱。地方特色文化可以分為地方信俗文化、地方習俗文化、地方史跡文化、地方傳統產業文化、地方建筑文化、地方美食文化、地方服飾文化、地方工藝美術(傳統技藝)文化、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及民系文化等類型。

地方信俗文化:以信奉佛教、道教等各種代表人物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往往以當地著名的寺廟為文化符號。如福建東山的關帝文化、福建南平的樟湖坂崇蛇文化等。

地方習俗文化:以民間傳統習俗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發育良好的地方習俗文化也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符號。如福建惠安的惠女文化。

地方史跡文化:以歷史遺跡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這些地方往往是歷史中某個有影響力的事件的發生地。如福建永安的抗戰文化。

地方傳統產業文化:以當地傳統產業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當地往往以生產某種傳統產品而著稱。如福建德化的陶瓷文化、福建安溪的鐵觀音茶文化。

地方建筑文化:以獨特的建筑造型風格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閩南的紅磚建筑文化、閩西的土樓建筑文化。

地方美食文化:以當地獨具的著名美食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福建沙縣的沙縣小吃文化、福建閩西和閩西南的八大干文化。

地方服飾文化:以當地著名的個性化服飾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惠安的“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的女裝文化。

地方工藝美術文化:以當地獨特的工藝美術技藝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福建漳浦的剪紙文化、廈門的金線雕文化。

地方少數民族文化及民系文化:當地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文化,如福建寧德的畬族文化。閩西南的客家文化是民系文化的典型。

4.地方特色文化的特點

地方特色文化的固有本性使它具有以下特點。

(1)獨具性:地方特色文化的最大特質就是獨具性。正是因為獨具性,才使得文化多彩多樣。即使是同一種文化,但在傳承過程中也會因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而發展成為不同的分支。不同地域、不同社區的地方特色文化差異明顯。

(2)公眾性:地方特色文化常以各種無形的形式記錄著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確定的所屬,不屬于某一特定的個人。地方特色文化被在地社區的民眾共同擁有,成為該社區民眾的特定資源。

(3)傳承性:地方特色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時間的產物。任何一種地方特色文化大都會經歷萌芽、發展、穩定、創新等階段,經過時間的積累,最終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態。地方特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常常以家庭、村落為單位而代代相傳。

(4)草根性:地方特色文化是真正屬于平民百姓的文化。無論是創造者,還是使用者、傳承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因此,地方特色文化是來源于普通生活,并根植于老百姓心中的,被廣大的平民老百姓接受和熱愛的。

(5)資源性:這里指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性的含義。地方特色文化是與資本、土地、人力一樣重要的促進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對它的科學開發能很好地支持一個地方的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會隨著對它的開發使用而增長。伴隨著對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使用,其形式與內容也會得到充實、豐富與發展,甚至會裂變出新的文化形式與內容,從而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傳承與延續。資源性特征讓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具有了特殊意義與價值,這正是本書研究主題的原點。

二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1.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

文化是創意產業的精髓,也是創意產業發展的靈魂,張京成主編《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7)》,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第3頁。浩瀚無邊的文化海洋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就是一類源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創意產業,或稱以地方特色文化為核心資源的文化創意產業。

2.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對區域發展的特殊價值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地方所獨具的,因此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經濟發展的價值: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是這個區域的戰略性產業,它是地方經濟的新增長極;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資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所依托的資源從原來的硬資源擴大到軟資源,在各個區域之間資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對具有不可轉移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就顯得更有意義了;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它的“加盟”將加速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地方特色文化對傳統產業的導入為這些傳統產業的升級開辟了一個新途徑。

(2)社會發展的價值: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大大提升文化在推動區域發展中的作用,使文化與經濟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兩翼;地方特色文化的民俗性,決定了民眾在推動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主力軍角色,換言之,它將為區域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地方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帶動創意區域的發展,將極大地豐富區域文化內涵,提升區域品牌形象,推進區域精神文明建設。

(3)文化發展的價值:在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將有效地推進區域文化事業的發展。地方特色文化從被動保護轉變為主動開發,從資源投入轉變成資源產出,從簡單挖掘轉變成深度開發、提煉升華。這將徹底改變文化事業的發展模式,使文化事業在新的層面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的概念

圖1-1 文化創意社區概念模型

人群集聚的地方會形成社區(community)。文化創意社區就是指以特定文化為核心要素而發展起來的社區。文化創意社區是以某一特定的文化(特色文化)為核心元素,覆蓋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創意社會和文化創意環境的新型社區(見圖1-1),它是文化主導型社區。特色文化融入社區的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區處處都能感受到這一文化熏陶的氛圍,都能觀察到這一文化染印的痕跡;特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被生活在社區中絕大多數民眾所認同,成為民眾衡量真善美的基本準則,被自覺地遵循和傳遞。從某種意義上理解,文化是一個特定群體的習慣總成。在文化創意社區中,民眾都認同同一個體現特定文化核心價值的是非標準,來決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且這一切都成為社區民眾的自覺行動,成為他們的一種潛意識行為。

文化創意社區的創建與建設要解決一系列議題:本社區民眾共享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什么;其核心價值是什么;如何將此特色文化符號化;如何讓社區內外的民眾對此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擁有廣泛認同;如何依托此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業鏈、產業集群乃至特色經濟體系;如何依托此文化資源開發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依托此文化資源培育和建設社區的區域文化、社區形象體系;如何將此文化資源的精神與符號元素再現在社區的環境建設中;如何培育本社區內的民眾對此特色文化的文化認同,烙上他們舉止行為的印記,發展出社區民眾對此文化的文化自覺。

第二節 基本模型

一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是對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描述,以期能揭示出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某種規律性,并加深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理解。

學者們根據各自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模型進行了探討。芬蘭學者芮佳莉娜·羅馬強調文化產業的支撐因素結構,提出了文化產業的“金字塔模型”,在此“金字塔模型”中,文化產業處于金字塔的頂端,處于塔底的是由經濟、技術和藝術組成的三角,這個三角共同支撐了文化產業。林拓、張修桂:《文化產業與城市競爭力的雙向推動及其戰略選擇》,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第71~81頁。厲無畏提出了由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四個同心圓構成的創意產業價值體系模型,強調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輻射結構。厲無畏:《創意改變中國》,新華出版社,2009,第50頁。胡曉鵬提出,知識產權的保護、技術創新的激勵、文化理念的推廣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構造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模型等。胡曉鵬:《文化創意產業的地區發展模式研究》,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25~30頁。

肩負著揭示內在規律性責任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型應該更注重表達文化創意產業的內部結構,即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學者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一些探討對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的構造帶來有益的啟示。

第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概念。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創意、產業”三個關鍵詞,構成了一條“文化-創意-產業”產業鏈。祝帥在研究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系時認為,“文化”保證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與人文關懷,“創意”使得消費者可以在核心形象創作之上繼續進行“創作”, “產業”表明產品必須能夠投入市場并批量生產,其中“創意”是傳統工藝現代轉換的一個核心產品。祝帥:《傳統工藝:從“申遺”走向“文化創意產業”》, 《美術觀察》2010年第4期,第11頁。陳桂玲在討論文化創意產業鏈時強調:第一,必須要有很深的文化基底做基礎;第二,必須要有創意,就是說必須有很好的主意,然后有好的創新思維,不能再用一個傳統的思考邏輯去運作;第三,就是產業,也就是基礎理念跟各行各業的產業鏈是可以鏈接在一起的。陳桂玲:《服裝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現代商業》2010年第5期,第136~137頁。

就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此創意產業鏈的上端環節為地方特色文化,下端環節為地方傳統產品或新開發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與服務,中端環節為創意技藝與過程,而地方傳承的工藝美術技藝是最重要的創意技藝之一。

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化”概念。在中國知網中分別用“篇名”對關鍵詞“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進行檢索,與前者有關的有131篇,最早的是孫福民對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化的探討。孫福民:《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化進程與文化產業擴張》,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5期,第74~78頁。與后者有關的僅有4篇,最早的是厲無畏等的《論產業文化化》,它將產業概念擴大到經濟概念。最早論述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是吳承旺吳承旺:《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 〈文化經濟論稿〉簡介》, 《理論與當代》1996年第3期,第45頁。。朱紅纓在討論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時認為,經濟的文化化是指企業中的文化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構成因素,文化的經濟化是指文化不再是附屬于經濟的一種構成要素,其價值也不在于僅僅是提升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而是將文化本身進行再創造使之進入市場進行交換,使之成為商品或資本來產生效益。朱紅纓:《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條件與路徑探討》,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41~45頁。在探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時,文化的產業化和產業的文化化是兩個必然的主題,它們分別以文化創意產業產業鏈的上端環節與下端環節為基點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同樣,產業鏈的中端環節即創意技藝,也有可能成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點。這樣就構成了地方特色文化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和創意技藝的文化產業化。

基于以上的討論,可以得出由文化要素、創意要素和產業要素構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如圖1-2所示。特色文化要素體系可以通過挖掘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精華,或者培育新的特色文化進行開發;創意技藝體系可以通過傳承當地傳統技藝,如工藝美術技藝,或者導入其他現代創意技藝(如動漫設計技藝)進行開發;文化產業可以以有形產品為主,也可以以無形服務為主,或者兩者并重,以一般意義的產品為主,或者還包括公共產品、整個區域(如創意城市),可以是一個大產品的概念。

圖1-2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模型

基于上述模型,有三種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型可供選擇:地方特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地方傳統創意技藝的文化產業化發展模式和地方傳統產業的文化化發展模式。它們相應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戰略、地方創意技藝文化產業化戰略和地方特色產業文化化戰略。

2.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

(1)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的模型

文化產業化即文化的產業化,是文化創意產業誕生與發展的最原始的途徑與模式。文化產業化可以理解為:將文化本身作為信息,嵌入到生產經營過程的設計和操作的文本之中,朱紅纓:《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條件與路徑探討》,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第41~45頁。將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為不同層次人群所需的各種商品,尚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 大力開發文化創意產業——關于天津市老城博物館拓展“記憶老城”文化創意產業規劃的幾點思考》, 《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15頁。發展出以文化要素為基點的文化創意產業。經由這種模式發展出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具有以特色文化為區域品牌的基本特征,比如永安抗戰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其獨特的抗戰文化而凸顯的。

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就是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符號化”,以符號化了的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作為產品開發和服務開發的出發點,形成文化符號體系的統一,形成產品與服務多樣化的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見圖1-3)。從現代人的審美視角對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并賦予其新時代的新內涵,使之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文化審美需求,從而達到以文化聯結情感,以文化促進發展的目的。尚潔:《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資源 大力開發文化創意產業——關于天津市老城博物館拓展“記憶老城”文化創意產業規劃的幾點思考》, 《中國博物館》2007年第3期,第15頁。

圖1-3 地方特色文化的產業化模型

該模式可表達為: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體系的提煉→應用現代創意技藝開發包含地方特色文化要素的產品與服務→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提供。

地方特色文化往往滲透到民眾的生活之中,是靠非書面記載的形式傳承的。另外,即使是得到很好挖掘和記載的地方特色文化,也多數是以有利于文化保護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是提煉其基本要素,并使之符號化,形成能供產業化開發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強調以文化符號創作為工作核心,在其影響下,使以知識財產為內容的文化資本轉化為某種被抽離內容的象征符號的形式得以存在和流通。胡惠林、陳昕:《中國文化產業評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68~85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常包括圖騰(地方特色文化的“LOGO”)、形象人物(如“始祖”型人物和“英雄”型人物、形象動物或植物)、代表性色彩等。文化元素構建是個難度性極大的工作,要使這些符號的形象從模糊變成清晰,符號的含義從平淡變成強烈,符號的認同度從局部(本地民眾或少數感興趣人員)擴大到全局(整個社會),就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2)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的實證:福安畬族文化創意產業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福安畬族的人口近7萬,比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縣畬族人口多出兩倍多。福安畬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信仰傳說、圖騰(暫無,畬族為崇鳳民族,可以鳳凰為藍本進行設計開發)、信息符號(畬族織錦帶的幾十種花紋代表不同的含義:標準色(大紅、墨黑)、形象植物(杜鵑花)、形象動物(鳳凰)等)。福安畬族文化長期與福安當地的民俗文化相互影響,畬族文化基本要素體系中應吸納福安民俗文化的相關成分,以這些基本要素為特色文化符號,來開發出多樣化的畬族文化系列產品和服務,形成文化創意產業(見圖1-4)。

圖1-4 福安畬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模式

3.地方傳統產業:茶葉的文化化

(1)地方傳統產業文化化模型

產業文化化即地方傳統產業的文化化。地方傳統產業的文化化越來越被認為是與科技創新一樣重要的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手段與途徑。胡玲等認為,陶瓷產業的科技創新主要是提供新的更高的使用價值,而文化創意則是提高陶瓷產品與服務的觀念價值。胡玲、熊偉、朱云莉:《論景德鎮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體系的構建》, 《中國陶瓷工業》2010年第3期,第43~45頁。文化創意是一種差異化的增值設計,為傳統產業的產品屬性體系增加了文化屬性,不同的文化屬性創造出產品之間的差異性,滿足了不同目標市場的“精神層次和物質層次的雙重需求”陳桂玲:《服裝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 《現代商業》2010年第15期,第25頁。,從而創造出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見圖1-5)。

圖1-5 基于產業文化化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基本思路

該模式可表達為:運用文化變量進行市場細分+確定有開發價值的目標市場→目標市場共享文化識別+相應的文化基本要素的導入→地方傳統產品的文化增值開發→立足于傳統產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提供。

傳統產業文化化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在于對導入的文化類型的成功選擇,取決于地方傳統產業的市場定位,即要賦予產品什么樣的文化概念,突出哪一種文化特色,服務于哪些目標市場。文化差異性創造出產品的差異性,進而形成地方傳統產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只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對消費的變動趨勢做出清晰判斷,才能準確地選擇導入的文化元素體系。

(2)產業文化化的實證:德化陶瓷文化創意產業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的傳統陶瓷產業正沿著工藝陶瓷實用化和日用陶瓷工藝化的途徑,探索陶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見圖1-6),以承載國際文化要素的西洋工藝陶瓷成為德化陶瓷產業的優勢產品,有效地滿足了北美、西歐這些特定目標市場的需求,極大地增強了德化陶瓷的產業競爭力。

圖1-6 產業文化化發展模式的實證:德化陶瓷文化創意產業

4.創意文化產業化

(1)創意文化產業化模式

創意文化產業化即創意技藝的文化產業化,是創意技藝與文化結合后進行的產業化開發。地方傳統技藝本身就是創意技能。傳統技藝通過師承或家傳代代相傳,成為一個地方具有的獨門技能,其中工藝美術技藝是最為典型的,并且極其豐富多彩。以福建為例,有脫胎漆器、木偶頭雕刻、泥面譜、彩扎、彩塑、面塑、漆線雕、花燈、角梳、剪紙、木版年畫、劇裝、民間刺繡、漁船繪飾、紙傘、絹扇、編織等技藝毛文正:《論閩臺高校文化創意產業平臺的構建——福建傳統民間工藝在閩臺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運用與實踐》,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51~55頁。,工藝美術技藝對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的貢獻居十大行業之首。工藝美術技藝更加具備“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源和條件。祝帥:《傳統工藝:從“申遺”走向“文化創意產業”》, 《美術觀察》2010年第4期,第11頁。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傳統手工技藝通過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來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要向產業兩端延伸:一方面要與傳統文化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文化相對接,注入新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讓“工藝品”產品范疇進入實用品生產領域(在前述的德化實證案例中,陶瓷工藝品實用化,就是將德化的以瓷雕技藝為代表的傳統陶瓷制造技藝應用到實用型陶瓷產品的開發中去)。同時,傳統技藝本身要與現代創意思想相結合,與現代工業設計方法相結合,提升其創意技巧與能力(見圖1-7)。

圖1-7 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的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該模式可表達為:地方傳統技藝產品的試驗性開發和產品的市場潛力分析→擬開發的產品品種、品類的確定→目標市場選擇→產品的文化增值開發→立足于傳統技藝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提供。

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關鍵是突破傳統技藝所依附的傳統文化的束縛,進行文化創意新產品的開發。這就要求要從其他類型的文化中去捕捉傳統技藝創作的靈感,將新的文化元素導入傳統技藝的產品開發之中。換言之,要徹底改變傳統技藝產品長年不變的老面孔,開辟新產品,創出新天地。同時,讓產品域從少數人收藏的工藝品拓展到千家萬戶喜好的工藝實用品或實用型工藝品,這也是基于傳統技藝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2)創意文化產業化的實證:北京百工坊

被命名為“中國工藝美術生產、研發、傳承、創新的基地”的北京百工坊,集聚了以牙雕、玉雕、景泰藍、金絲鑲嵌、宮毯、京繡、花絲鑲嵌、雕漆等為代表的京城30多個門類的傳統手工技藝,包括了商品、禮品銷售,出口貿易和大師現場制作工作室等項目,產品品種涉及傳統工藝和民間工藝兩大類,參觀者在這里既可以觀賞和購買現成的商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或參與商品的制作,成為一個以傳統技藝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園。

二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的相關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演化周期模型

文化創意社區的培育有一個發展過程,圖1-8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演化的一般周期。

圖1-8 文化創意社區演化周期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培育的首項工作是對本土長期積淀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有的本土特色文化比較模糊;有的雖然可識別,但個性不顯著,與其他區域雷同;還有的本土特色文化鮮明,與其他區域文化相比,也能呈現出差異性來,但是其自身混混沌沌,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與理順。馬尾船政文化就是屬于這種類型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

地方特色文化要成為推動社區發展的一種資源,就要對其進行提煉。一方面要提煉出其核心價值,另一方面要提煉出其文化基本要素的體系,然后通過符號化處理使之可“視”化。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文化核心價值、體現核心價值的主題詞(相當于企業CIS中的主口號)、LO-GO(或圖騰)、形象物(人、植物、動物、物體、建筑體等)、代表圖案、代表曲調……這些要素共同的特點是被廣泛認同,是這一特定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并且能被“嵌入”到其他載體中,使載體烙上這一特定文化的印跡。

一般情況下,文化創意社區的發展脈絡是沿著文化創意經濟的走向,運用區域特色文化基本要素開發文化創意產品與創意服務,形成基于特色文化的文化創意產業,沿著特色文化產業化的戰略途徑發展;或者將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融入本土的傳統產品,推進傳統產業的文化轉型升級,形成基于傳統產品的文化創意產業,沿著傳統產業文化化的戰略途徑發展;或者將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與本土的傳統技藝(如工藝美術技藝、手工生產技藝等)相結合,形成基于傳統技藝的文化創意產業,沿著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的戰略途徑發展。

從區域發展而言,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更高價值在于它對整個區域發展的貢獻,而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中所起的作用。當地方特色文化從融合于社區文化創意經濟,延伸到社區文化創意社會和文化創意環境中去的時候,一個文化創意區域就形成了。綜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經過符號化、創意化、產業化和社區化的遞進演化,成為整個社區的文化靈魂,成為文化創意社區發展的原動力。

2.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模型

一般來說,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應該包括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會、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環境和地方特色文化區域文化等幾個方面,其核心板塊是地方特色文化核心要素體系(見圖1-9)。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模型是在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概念模型(見圖1-1)的基礎上構建出來的,進一步揭示了地方特色文化與社區之間的關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與社區的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圖1-9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核心要素體系應該包括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基本要素和主要名片。核心價值是一個地方特色文化的DNA。地方特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大文化中的文化,它們的核心價值之間有很多的相似性,但又具有其各自的獨特性。提煉其獨特性是培育和建設個性化、富有活力的地方文化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社區的一個關鍵因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個地方特色文化中最被公眾認同、最易被識別的文化符號,如圖騰或LOGO等。主要名片是指一個地方特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和物,如船政文化的人物名片是左宗棠。核心價值應歸納提煉成一個,基本元素少數幾個,主要名片可稍多些?;疽嘏c主要名片所承載的概念應與核心價值做好兼容。有些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要素體系發育較好,有些發育不夠好。無論如何,對它的梳理一定是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社區培育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的任務。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已經有所討論,這里不再贅述。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會,是指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價值和基本要素很好地滲透到社區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去,融入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區學習、社區活動、社區交流、社區管理、社區發展等,涵蓋了社區內不同人群,豐富了他們的生活。比如,臺灣的桃米里社區以青蛙符號為基本要素之一的生態文化,融入社區的老人活動——老人畫班,參加老人畫班活動的老太太中年齡最大的已超過90歲;桃米里社區擁有自己的、由志工組成的交響樂團——Butterfly交響樂團,它讓高雅音樂隨生態文化進入了民眾生活。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環境,是指人們一進入社區,就可以看到、接觸到、感受到濃厚的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圍,社區的城市雕塑、標志性建筑物、房屋裝飾、街道景色、街心公園、街頭宣傳標語和宣傳畫等無不體現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形與神。比如臺灣嘉義板頭的陶瓷文化村(交趾剪黏藝術村),每戶居民都用本村的傳統技藝——交趾剪黏技藝把自己心中想說的故事做成墻頭路旁的雕塑,整個村子成了被在地獨特的交趾剪黏技藝文化符號裝扮起來的社區,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

地方特色文化創意區域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已經很好地融入社區的區域文化,社區的區域文化已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色彩,或者說區域文化已被烙上深深的地方特色的印記。這一點是特別有價值的,它是突破區域文化建設中“千篇一律”困局的最有效的思路與方法。社區的區域文化包括核心文化層、物質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和社區CIS體系(社區形象識別體系,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System)。地方特色文化與區域文化有極大的交集,對它們關系的認知要從自發上升到自覺。

第三節 研究框架

本書由5篇14章構成,全書的章節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見圖1-10。

圖1-10 全書研究框架圖

本書第一篇為總論篇,包括兩章內容。其中,第一章圖1-10中的(X)表明該框內容為本書中第X章。為緒論,首先在對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做了梳理后,提出了由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地方傳統產業文化化、地方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社區化組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和社區模型。作為全書研究的核心,最后介紹本書的內容框架,并討論本書的特點與目的;第二章是相關研究文獻的綜述,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一個學術動態背景。

本書第二篇為理論工具篇,包括四章內容。其中,第三章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學分析,討論地方特色文化的資源特性、價值評估和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配置原理與方法,為研究提供文化經濟學理論工具;第四章為地方特色文化地理學分析,為研究提供文化地理學理論工具;第五章為地方特色文化創意學分析,討論創意原理與方法在地方特色文化產業與社區的培育和發展中的應用,為研究提供文化創意學理論工具;第六章為地方特色文化符號學分析,通過構建文化符號的五元模型和地方特色文化符號的體系框架,為研究提供文化符號學理論工具。

本書第三篇為研究方法篇,包括兩章內容。其中,第七章討論扎根理論方法,它是一種比較適合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基于田野調查的質性研究方法;第八章討論案例研究方法,本書是在大量案例調研基礎上進行的研究,所以著重討論案例研究方法順理成章。

第四篇為產業戰略篇,包括三章內容。其中,第九章為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化戰略,探討如何將地方特色文化經過創意開發培育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第十章為地方傳統產業文化化戰略,探討如何將文化資源融入地方傳統產業,推進傳統產業文化增值的轉型升級,培育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第十一章為地方傳統技藝文化產業化戰略,探討如何將傳統技藝與文化結合后經過產業化,培育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

第五篇為社區戰略篇,包括三章內容。其中,第十二章為地方特色文化社區發展戰略,探討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進在地社區發展;第十三章為地方特色文化古鎮戰略,討論地方特色文化古鎮開發專題,探討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推進在地文化社區的古鎮發展;第十四章為臺灣地方特色文創社區發展戰略,討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社區發展的現狀、做法、經驗與教訓。

最后一部分是后記,對全書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并深入討論進一步研究的設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达尔| 永善县| 镇赉县| 平阴县| 商南县| 石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田县| 五大连池市| 九台市| 格尔木市| 纳雍县| 穆棱市| 贵阳市| 固原市| 重庆市| 通江县| 天峻县| 翼城县| 广南县| 本溪| 鄂托克前旗| 曲松县| 英山县| 尤溪县| 甘肃省| 巫溪县| 巴东县| 且末县| 宣恩县| 广平县| 中宁县| 珠海市| 临夏县| 五河县| 扶绥县| 仙桃市| 六安市| 龙岩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