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資料與思路

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基礎。胡適有一句名言:“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然后可說三分話。治史者可以作大膽的假設,然而決不可作無證據的概論也。”羅爾剛:《師門五年記·胡適瑣記》(增補本),三聯書店,2006,第43頁。傅斯年也說過:“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42頁。這些都是說歷史研究應盡可能多地占有各種史料,以求最大限度地“復原”歷史,而且要持嚴謹的態度,以期立論有據。

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書的史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機關刊物《新教育》以及后期的《新教育評論》刊載的有關內容,輔之以同時代的其他重要教育刊物,如《教育雜志》《中華教育界》等;二是中華教育改進社歷史教學委員會的主要成員,如梁啟超、徐則陵、陳衡哲、何炳松、柳詒徵、朱經農、朱希祖、吳研因等人的文集、回憶錄、年譜、傳記等資料;三是當時國內著名實驗學校的實驗報告、校刊,時人的有關研究著作等;四是后人編輯的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對于中華教育改進社和新教育思潮的研究,以及“中國名校”校史研究成果等。

當然,廣集材料、證據的確很重要,然而研究方法也不能忽視。正如胡適所言,“同樣的材料,無方法便沒有成績,好方法便有好成績。”因此,本書遵循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方面廣泛地搜集史料證據,另一方面則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努力探尋史料所揭示的各種聯系及其本質,運用科學的理論對之進行分析,將觀點與材料融為一體,并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

最后,對本書各部分的研究內容做一簡要說明。

引言部分說明本選題的研究緣由以及研究范圍,梳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現狀,并介紹本書的基本資料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從五四前后新教育思潮和新史學運動入手,闡述中華教育改進社開展新學制歷史教育改革活動的緣起,并分析當時歷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章論述中華教育改進社歷史教學委員會的成立、屬性、成員特征和四屆年會歷史教學組的會務以及有關中小學歷史教育改革議決案等。

第三章論述中華教育改進社與新學制歷史課程編制之間的關系。本章在敘述新學制歷史課程設置概況的基礎上,對新學制歷史課程的旨趣轉換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與分析。

第四章論述中華教育改進社參與起草新學制歷史課程綱要的活動。本章對新學制小學、初中、高中三份歷史課程綱要,分別從設計教學法理念的滲透、中外史混編的課程基調、文化史取向等三個視角對這三份課程綱要進行了剖析。

第五章闡述中華教育改進社學人編纂新學制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情形,并以顧頡剛和陳衡哲分別編纂的初中和高中歷史教科書為個案,分析新學制歷史教科書中所蘊含的新歷史觀和價值取向。

第六章論述中華教育改進社歷史教育改革活動的成效與影響。本章主要從年會有關歷史教育改革案的實施情況、實驗學校施行新學制歷史課程的情形以及新學制歷史課程綱要和教科書的采用與社會影響等方面做了闡述。

結語部分從總體上分析中華教育改進社的歷史教育改革活動的成就,闡述該社在20世紀20年代新學制歷史課程設計、新學制歷史課程綱要的研制、新學制歷史教科書的編纂以及年會的歷史教育改革案等方面所發揮的許多開拓性貢獻,同時也客觀指出某些改革的主觀愿望與實際效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出入,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期待能夠給當今的歷史教育改革以某種歷史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定远县| 阳原县| 林芝县| 乌拉特后旗| 深圳市| 资溪县| 隆子县| 军事| 巴彦淖尔市| 章丘市| 紫金县| 靖州| 霞浦县| 沅江市| 雅江县| 凯里市| 腾冲县| 布拖县| 巴楚县| 翁牛特旗| 浑源县| 巴楚县| 田东县| 牡丹江市| 梅河口市| 巴林右旗| 治多县| 遵义市| 京山县| 曲沃县| 和静县| 中牟县| 焉耆| 外汇| 都匀市| 巨野县| 马公市| 沅江市| 岢岚县|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