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系
- 袁家冬 劉紹峰
- 5823字
- 2019-08-06 16:46:40
第二節 地緣經濟要素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
(一)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擴大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隨著西方殖民和現代國際體系的東進,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體系——朝貢體系在巨大的挑戰與沖擊中逐漸走向衰落。1895年,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其中正式承認朝鮮獨立,這意味著清朝喪失了朝貢體系中的最后一個國家——朝鮮,標志著古代東亞國際體系徹底瓦解,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逐漸下降。
以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和90年代的蘇聯解體為背景,國際政治格局與時代特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格局從兩極走向了單極、多極體系。中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開始崛起,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逐漸擴大,中國對世界各國的經濟,尤其是東亞地區國家的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1980年,中國GDP為3034.45億美元,僅占世界GDP總量的1.8%;到2000年,中國GDP為11983.89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量的3.7%;之后更是迅速發展,到2012年,中國GDP增長至8227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GDP總量的比例也增至11.5%。
在貿易方面,從2000年到201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除了在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有小幅下降以外,總體上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2000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為4742.9億美元,居世界第7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9%,到2012年進出口總額增長至38667.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1.4%。
在投資方面,201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量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87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
此外,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對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及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東亞各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2000年,東亞向中國出口占東亞總出口(不包括中國)的8.02%,東亞(不包括中國)向美國出口占東亞總出口的25.32%。2010年,東亞向中國出口占東亞總出口(不包括中國)的比重增長至20.52%,而東亞(不包括中國)向美國出口占東亞總出口的比重降低至11.54%,下降了13.78個百分點。目前,中國已成為日本、韓國和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與出口市場。其次,隨著東亞對中國出口額的不斷增加,日本、韓國和東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2010年,中國對日本、韓國的貿易逆差分別為696億美元和557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對東盟的貿易逆差也達到了164億美元的高位。最后,中國對于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和歐洲單一市場的擴大和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兩大主要經濟發展趨勢,因此,要想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東亞各國必須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2001年,中國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并于次年11月與東盟啟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這一舉措加快了日本、韓國分別與東盟的自貿區談判和建設進程。此后,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了“10+1”“10+3”和東亞峰會、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等多元合作框架并存的局面,中國成為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之一。
(二)日本經濟蕭條與振興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泡沫經濟”的突然崩潰,日本經濟開始衰退,陷入了長達十余年的經濟停滯。據世界銀行統計,日本在1993-2002年的GDP增長率僅為0.89%,1998年和2001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不僅落后于美國,也落后于韓國和中國。
日本經濟長期蕭條不僅使本國經濟不斷衰退,而且對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隨著日元匯率的不斷上升,過剩的日本資金不斷流向海外,以尋求新的獲利機會,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流向東亞地區的國家,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泡沫化加劇。此外,由于日本國內經濟蕭條,其對東亞地區的進口量不斷減少,使得東亞對日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埋下了東亞金融危機的隱患。1997年,東亞地區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造成此次金融危機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總的來說與日本經濟蕭條有著很大的關系。
不過,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十余年中,日本政府為了擺脫經濟蕭條,出臺了很多政策,終于自2002年后經濟開始走向復蘇及上升軌道。2003年,日本出口和生產開始逐漸增加,企業收益也開始改善,設備投資業開始增加,經濟出現了緩慢增長的趨勢,全年經濟增長率為3.2%,超過了同期美國和歐盟的經濟增長率。其中,由于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中日貿易關系穩步發展,日本對華貿易依存度也逐漸增加。2003年,日本出口貿易比上年增長了540億美元,其中32%是由中國所提供的,由此可見,中日貿易對于日本經濟復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5年、2006年、2007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9%、2.4%、2.1%,雖然增幅不是很大,但隨著日本經濟的復蘇,其和東亞地區的經濟關系日益密切,日本進一步擴大對東亞地區的經貿合作和直接投資,從而加速了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推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三)美國經濟衰退與復興
美國經濟自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一直保持著穩定增長。但是,從2001年3月開始,美國經濟開始衰退,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僅為1.3%,其中,第一季度為1.3%,第二季度僅為0.3%,第三季度則下降至-1.3%,第四季度為1.7%。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美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具有較大影響,這次經濟衰退也引起了全球經濟的同步衰退,2001年上半年,美國的進出口分別減少了13%與10%。而同期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降幅則大大超過美國。
進入200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但是到2007年下半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由于其不斷升級,在2008年9月演變成為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嚴重衰退,2008年全年平均增長率為0,而2009年更是全年負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2.6%。近年來,隨著中國和印度經濟的崛起,歐盟經濟的復蘇,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優勢有所削弱,但此次的金融危機還是影響到了全球經濟運行,對東亞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金融危機使得美國進口減少,導致中國企業對美國的訂單大量減少,被美國企業拖欠的出口貨款不斷增加,從而使得中國沿海地區許多中小出口企業大量倒閉。
2010年,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增長跡象,到2012年一直保持溫和復蘇態勢,第一季度經濟延續2011年第四季度復蘇態勢,增幅為2%。但隨后受商業投資乏力、企業高庫存、春季裁員等因素影響,增速放緩至1.3%,8月失業率創下8.3%的全年最高值。第三季度美國經濟雖遭遇56年來最嚴重旱災,但在美聯儲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制造業回暖等因素拉動下,仍實現強勁反彈,增長率達到2.7%,為金融危機以來最好表現。第四季度由于受財政懸崖、颶風“桑迪”、歐債危機反復和新興市場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復蘇勢頭回落,但未發生逆轉,復蘇態勢基本確立。
二 資源與市場的爭奪
(一)戰略資源的爭奪
今天,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全球能源消費的主體,全球能源消費的中心正在向亞洲轉移。隨著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的崛起,全球能源消費和貿易格局逐步轉變,一場21世紀的能源爭奪戰正在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幾個大國間上演。誰能在這場能源博弈中搶得先機,誰就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
1.石油爭奪
石油作為重要能源把握著各國工業經濟的命脈。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近百年來,石油促進了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特別是自20世紀50年代進入“石油時代”以后,國家間為爭奪石油資源而發生的戰爭和沖突舉不勝舉。1956年爆發的蘇伊士運河戰爭,其根源就在于石油。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此外,美國在中東及中東周邊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無一不帶有濃厚的石油戰爭色彩。美國前總統尼克松(R. M. Nixon)對美國發動海灣戰爭的戰略企圖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這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此外,中日兩國也發生過石油爭奪的多次交鋒,在中東地區,中國和日本對伊朗阿扎德甘油田的開發權就曾展開過較量。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1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賴度已突破55%,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75%,因此,在世界石油爭奪戰中,中國更不能落后。
2.新能源爭奪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能源形勢越來越嚴峻,各國在能源的爭奪上更是日趨激烈,而新能源具有可再生的特性,被視為未來經濟領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金礦”,各國在爭搶全球新能源戰略制高點上更是不遺余力。
近年來,中國在核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產業上均實現了高速增長,在“十二五”期間,中國把新能源產業列入國家重點支持的七大領域之一,不但國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截至2012年,中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增加到63吉瓦,同比增長39.8%,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中國光伏新增裝機4.8吉瓦,同比增長220.0%,總裝機容量達7吉瓦;核電在建機組30臺,容量32.73吉瓦,同比增長175.3%,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近年來,美國也在加緊制定新能源政策,美國政府計劃在未來10年,通過投入1500億美元進行新能源開發,創造5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投入110億美元對國內電網進行改造,投入20億美元開發先進的電池技術,投入50億美元對住房進行季節適應性改造。到2015年新增100萬輛混合動力汽車,并用3億美元支持各地方政府采購混合動力汽車,保證美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到2025年占發電總量的25%。
(二)人力資源的爭奪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處于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新時期,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新一輪高科技人才爭奪戰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而且愈演愈烈。
19世紀美國便開始通過移民的方式來吸引當時先進國家的技術人才,可以說這些技術人才對于美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年,美國發起新一輪人才攻勢。2011年8月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及美國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吸引能夠在美國高失業率領域進行投資和創業的外國人才。日本社會真正有計劃地開展研究交流的國際化、吸引外國優秀人才的活動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興起的。近年來,日本國內的出生率連年走低,企業技術骨干相繼退休,日本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日本政府為爭奪人力資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基地,完善留學生政策,吸引更多的留學生畢業后在日本就業,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合作,在競爭與合作中開發人才等。
在世界人才大戰中,中國雖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國家,卻是目前世界上流失數量最大、損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國。在人才日益成為國與國競爭的核心要素的當今時代,大規模的人才流失勢必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為避免人才流失以及吸引更多的外國高素質人才,我國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
(三)市場的爭奪
戰后,世界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壟斷進一步加強,使得市場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為了爭奪市場,各國各地區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
1.組織經濟集團控制市場
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區域經濟組織數目增長越來越快,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這三大貿易集團。這些經濟貿易集團的建立使得集團內各成員之間取消了關稅和各種限制,同時各成員在不同領域相互促進技術溝通與交流,形成各國獨特的技術優勢與產業優勢,大大增強了其產品競爭能力。這既有利于本集團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占領世界市場,同時又增加了外來產品占領當地市場的難度。
2.通過跨國公司打進他國市場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建立跨國公司,利用直接投資的方式繞過貿易壁壘,在國外建立生產和銷售網來爭奪世界市場。近年來,隨著我國的和平崛起,經濟高速發展,加上我國加大了改革開放的力度,美國跨國公司爭先恐后在我國市場搶占陣地。1994年到1998年底,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由16257個上升至26657個,增長了近1倍。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對華投資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截至2005年底,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累計已超過48667個。
3.從價格競爭轉向非價格競爭
在市場經濟買方市場的較低級階段,價格競爭比較普遍,即企業僅通過降價讓利的手段來爭奪市場,但是這種低價競爭形式不能擴大整個行業的市場空間。所以,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企業的逐漸理性化,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得到提高,企業開始偏向非價格競爭,通過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等來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非價格競爭作為一種市場競爭方式,在我國企業中受重視程度不夠,運用時間不長,但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體現出它的競爭優勢。
三 科技與信息的競爭
(一)科技競爭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全球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1世紀以來,國際科技競爭愈演愈烈,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世界各國都開始把科技創新與發展作為主要戰略。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國家依靠高科技紛紛崛起,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為了保持美國在全球科技中的領先地位不受威脅,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重要的科技戰略與措施。2007年8月9日,布什總統簽署了《有意義地促進杰出技術、教育與科學創造機會法案》。此法案的出臺就是要力爭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繼續保持美國的優勢,使美國在優秀人才和創造力上繼續引領世界,并使這種具體的行動措施具有法律效力,從而強化措施執行的力度。
隨著日本從泡沫經濟導致的經濟蕭條中逐漸復蘇,日本政府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000年以來,日本相繼出臺了“IT立國戰略”“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和“創新立國戰略”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以科技創新立國的戰略體系。近年來,中國也不斷依靠自主創新,增強了科技競爭力,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面對日益激烈的科技競爭環境,我們還要不斷努力。
(二)信息資源與技術的競爭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席卷全球,作為當今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信息資源與技術,它的發展和應用不僅能夠使企業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運行效率,而且對于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各國為增強本國信息技術優勢,推動國家經濟發展,都在不斷努力。
1994年美國政府提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1996年實施“高性能計算與通信計劃”,1999年發布“21世紀信息技術計劃”, 2010年發布“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發計劃”。這些戰略和規劃的實施對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為美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推動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7年5月,日本總務省召開“ICT國際競爭力會議”,以強化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總體目標,制定了《ICT國際競爭力強化工程ver.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