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地緣文化要素

一 古代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尤其對東亞地區的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包括中國、琉球、日本、越南、朝鮮等國家在內的“東亞文化圈”。

(一)漢字的傳播

中國的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使用了近4000年。漢字不僅在中文中存在,也被日本、朝鮮和琉球等國家使用。日本在將近1000年的歷史中一直借用漢字來記錄本國語言、進行書面交流。在公元2世紀,移居百濟的漢人王仁作為文化使者來到日本,正式將漢字引入日本,并在日本留下了《論語》《千字文》等書籍。公元5-6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漢字在日本日漸重要,在公元7-8世紀,唐朝的漢字傳播到日本,從此漢字在日本成為公用文字。日本現存最早的兩部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都是用漢字寫成的李華:《漢字在韓日兩國的傳播與使用》,《現代語文》2012年第12期,第77-81頁。。后來,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發展了平假名及片假名,在語匯方面,除了自古傳下來的和語外,還有中國傳入的漢字詞。漢字在箕子朝鮮時期就已經傳播到朝鮮半島北部,從衛滿王朝到漢四郡時期,朝鮮半島開始使用漢字,這一傳統逐漸被高句麗、新羅和百濟等繼承,新羅統一時期,許多人到唐朝留學,熟練掌握了漢字和漢語王元周:《東風與西化——東北亞文明之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43-44頁。。明朝時期,琉球王國前來朝貢,其表文已經開始使用漢字,琉球的許多重要文獻如《球陽》《中山世譜》《歷代寶案》等都是用漢字撰寫的。

(二)農業文化的傳播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并塑造著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身。在公元前210年,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和中國的工具、種子等出海東渡,將中國的農業文化帶到日本,使得當時的日本社會從以采集為主的“繩文時代”進化到了以農耕為主的“彌生時代”王曉秋:《中華文化是怎樣影響日本、韓國的》,《科學大觀園》2011年第3期,第72-73頁。。琉球作為古代中國封貢體制中的一員,其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也受到中國的影響,其糧食、蔬菜等的栽培技術主要就是從中國引進的,琉球國早在1605年就遣人前往福建學習番薯栽培技術。

(三)宗教思想的傳播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佛教自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后,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學說是由中國春秋時期的孔子所創立,并在戰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等人發揚光大。儒學是一種理性主義學說,雖然它的入世精神與倡導出世的宗教不同,但它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宗教功能,儒教、道教和佛教一起被稱為“三教”。它們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而且后來也逐漸發展成為大和、朝鮮等民族的一種宗教信仰。

公元372年,中國前秦王苻堅遣使送名僧順道、佛像和經書到高句麗。這是佛教從中國傳入朝鮮的開始。公元384年,胡僧摩羅難陀從東晉到百濟宣揚佛法。公元385年,百濟在南漢山修建佛寺,佛教開始在百濟流傳發展。公元5世紀初,高句麗僧墨胡子和阿導先后到新羅宣揚佛法,佛教開始在新羅得以傳播李梅花:《東亞文化圈形成淺析》,《延邊大學學報》2000年第33卷第3期,第89-92頁。。公元1世紀前后,儒家思想就已傳入朝鮮,而且朝鮮對于儒學東傳日本也起到了一定的橋梁作用。公元446年,百濟派往倭國的第一個文化使者阿直歧,給日本傳來了中國的儒家典籍《易經》《孝經》和《論語》等汪高鑫:《古代東亞文化圈的基本特征》,《巢湖學院學報》2008年第10卷第4期,第1-5頁。。在中琉的頻繁交往中,佛教也逐漸傳入琉球,而佛教在琉球的興盛主要得益于移居琉球的閩人三十六姓,在尚真王時代琉球建造的圓覺寺就與閩人三十六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他們的推廣與傳播下,琉球舉國佛寺林立,佛教出現一派繁榮局面。

(四)四大發明的影響

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不僅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古代科技對開啟西方近代文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427頁。

二 近代日本文化

19世紀中葉,在一些主張改革的進步思想家的啟蒙下,在西方資本主義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反封建、反幕府的民眾運動以排山倒海之勢在日本展開。1868年,倒幕勢力將天皇捧上政權寶座,建立了明治政府,而日本近代文化就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后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大變革過程中逐步萌生,并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確立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明治維新后形成的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9世級中期以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

(一)教育的普及

明治政府一成立,就把教育納入三大政策之一的“文明開化”之中,并且認為引進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是富國強兵的前提。1871年,巖倉使節團赴歐美考察,認識到培養人才的重要性。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教育改革法令《學制》,日本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育得到迅速發展,1873年兒童入學率就達到了46%。但這種新學制的推行卻逐漸與日本本國國情嚴重脫離,1879年,文部省頒布“教育令”,伊藤博文等政府首腦開始向德國學習,建立適應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教育體系,推行“國體教育主義”。到1939年,日本全國受教育人數僅次于美國,名列第二。日本近代教育的發展培養出了眾多人才,其中影響較大的福澤諭吉曾在明治維新之后把自由、平等、人權等西方先進思想傳入日本,同時提出了“脫亞論”,福澤的觀點為其后日本多次發動侵略戰爭提供了理論依據王保田:《日本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45-147頁。。而隨著琉球被設置為“沖繩縣”,日本也開始在琉球群島上實施學校教育制度,并且對其進行皇民化教育。

(二)宗教思想的變化

明治維新后,出于政治需要,日本再一次掀起了崇拜天皇、神化天皇的高潮,當時,連許多開明的知識分子也極力贊美天皇,肯定天皇的神威。受日本文化的影響,琉球人也尊崇一些日本神道教的神,琉球神道中的阿摩彌姑女神降臨人間并統治世界的神話與日本天照大神后代統治日本的神話十分相似。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頒布法令,將神道教和佛教截然分開,把神道教升為國教,并將神道與天皇結合在一起,樹立了天皇至高無上的宗教權威,使得近代天皇制最終演化成了天皇法西斯專制,其神道思想成為發動侵略戰爭的精神力量。19世紀中后期,同歐美列強的殖民侵略思想相互勾結,日本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

(三)日語的同化

隨著近代日本對華侵略擴張,日本從多角度對殖民地推行同化政策,其中,語言同化政策就是一方面。1879年,日本在琉球實行“廢藩置縣”后,開始在琉球推行日語同化政策,不僅設立了“會話傳習所”,而且還編寫了“沖繩對話”等會話形式的教材,旨在向當地人傳授日語,并使之掌握何俊山:《論日本沖繩方言的衰退》,《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年第3期,第57-62頁。。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失敗告終,最終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此后,日本就對臺灣強制推行日語教育,伊澤修二在1895-1897年擔任臺灣總督府學務長期間,積極在臺灣推行普及日語教育。芳賀矢一在1931年到臺灣給臺灣公學校的日語教師作報告時公然表示,要通過“日語的國語教育”來培養臺灣人的日本國民性格。在日本政府刻意營造的日語語言文化環境中,許多人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日語,當然也有許多人是被迫接受顧碧:《日本侵華過程中推行的語言同化政策概述》,《黑河學刊》2012年第1期,第60-61頁。。在臺灣被日本統治長達50年的歷程中,日語已慢慢滲透在當地的語言環境中,在日本殖民統治期成長起來的臺灣人大多會說一口流利的日語,甚至至今仍有許多日語詞匯扎根于當地的語言中。

三 現代西方文化

現代西方文化是指以西歐、北美為中心的西方地域文化。現代西方文化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基礎,以非理性主義思潮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從20世紀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科學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現代科學技術為現代西方文化的確立提供了科學理論上的依據,許多思想家、文學家在思考科學技術對社會、對人產生的影響過程中,非理性主義思想逐漸產生和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文化進入了多元化發展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發展,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

(一)科技發展

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把科學和技術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首先,隨著生物技術、遺傳工程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人們可以按照需求創造新的物種,使得西方的一些倫理道德觀逐漸發生變化。其次,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自動化程度提高,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使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得以增加。最后,信息的使用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沈之興:《西方文化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第264-266頁。。據統計,2009年全球網民總量達16.7億,全球互聯網滲透率為24.7%,北美地區高達73.9%,計算機網絡已成為西方乃至全世界網民工作、學習、生活和娛樂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生活方式的西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美國對琉球群島的軍事占領和美國文化的滲透,現代西方文明的一些生活方式對琉球群島的影響逐漸擴大。就飲食文化來說,各色的美國連鎖餐飲店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琉球人的飲食生活。其中,西餐和快餐已成為一種流行的飲食方式。在節假日方面,現代年輕人對西方一些節日的興趣要超過傳統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逐漸在琉球群島普及。在服飾方面,受古代中國服飾習俗影響的傳統琉球服飾在琉球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消失,而西裝、裙裝等西式服飾逐漸被人們接受。除了衣食住行中的西方因素仍在不斷增加外,今天琉球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科學、哲學、建筑、文學、藝術等也都在西方文明的影響下或多或少地發生著改變。

(三)英語的影響

英國在全球曾經擁有的霸權地位對英語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國的強盛與美國英語的傳播對英語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與普及更是推波助瀾,并使英語的地位空前提高;加拿大、澳大利亞的繁榮使英語的語言地位更趨穩定朱風云:《英語的霸權地位與語言生態》,《外語研究》2003年第6期,第23-28頁。。目前,很多國家已經使用它作為第一語言,同樣英語在很多國家的官方事務、教育、信息和其他活動中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見,英語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并逐漸演變成一種國際語言。琉球群島目前主要以發展旅游業為主,旅游者包含了世界各地的人,而英語作為一種全球化語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世界各地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相互交流的障礙,對旅游業發展帶來一定方便。總之,在全球化背景中,對于琉球群島社會經濟的發展來說,英語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泉市| 南华县| 昌邑市| 沐川县| 鹤山市| 闸北区| 长兴县| 察雅县| 梅河口市| 大田县| 平罗县| 广水市| 察雅县| 新巴尔虎左旗| 谢通门县| 河北区| 宝兴县| 云安县| 梅州市| 河东区| 班戈县| 运城市| 青州市| 连城县| 西和县| 南和县| 宁都县| 祁门县| 久治县| 灵山县| 普兰县| 武胜县| 玉山县| 惠东县| 罗江县| 澄迈县| 宝应县| 新乐市| 乐业县| 安康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