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系
- 袁家冬 劉紹峰
- 2589字
- 2019-08-06 16:46:40
第二章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系要素及其影響機理
第一節 地緣政治要素
一 中國的地緣存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空前規模的秦王朝,此后,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漢承秦制,建立了前后延續400余年的兩漢王朝。這一時期,漢王朝周邊各鄰國紛紛建立,在消除匈奴南下的威脅之后,漢王朝的勢力逐漸擴張至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古代國家相繼加入日臻穩定的封貢體制中,古代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初步形成。
隋唐時代(581-907年),東亞地區國際秩序的格局逐漸形成。公元660年至668年,唐朝與新羅聯盟,同日本與百濟聯盟展開戰爭。公元668年,唐羅聯盟與高句麗展開戰爭,最終,百濟、高句麗敗亡,新羅統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公元668年至907年,經過短暫的唐羅戰爭后,唐王朝勢力逐步退出半島,和平友好成為唐、新羅、日本大三角格局的基調,三國對等交往。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得到進一步完善,海上通商貿易的發展與繁榮,刺激了許多港口的發展以及此前名不見經傳的邦國的涌現與崛起。淳熙元年(1174年),宋王朝正式冊封安南的李英宗為“安南國王”,并賜“安南國王”之印。從此,越南作為一個國家加入了東亞地區的國際體系
。在明清王朝先后500余年間,封貢體制日趨完善,琉球群島與古代中國的宗藩關系開始建立。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使者楊載出使琉球,傳送即位建元詔書,琉球中山國王察度奉詔,遣使入貢。1404年,明成祖朱棣冊封其為“琉球國中山王”,中山王率先與明朝建立了宗藩關系。1383年,山南王國和山北王國也分別遣使來明朝進貢。從此,琉球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1406年,中山王察度的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國王。此后,巴志于1416年和1429年分別征服了山北王國和山南王國,結束了持續100多年的“三山時代”,最終統一了琉球群島,開創了第一尚氏王朝。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賜巴志姓為尚氏。
清朝時,1653年(清順治十年),琉球王國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順治皇帝冊封了琉球王尚質,并規定兩年朝貢一次。此后的200多年,來自琉球王國的朝貢絡繹不絕。琉球王國與明清王朝之間建立的從屬關系一直持續到近代。
二 日本的實際控制
從15世紀前葉琉球王國建立初期至16世紀末,琉球王國和日本的關系基本上是對等的。日本室町幕府也很尊重琉球王國在明朝封貢體系中的地位。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國力日漸衰落,而日本因豐臣秀吉統一大業的完成而逐漸崛起。當時日本的外交基調就是入侵明朝,公開向明王朝主導的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在其統一日本后,琉球應日本邀請對其送禮以表祝賀,此舉卻被豐臣秀吉理解為是對自己的順從,故對于琉球,雖未將其納入日本國60余州之中,但其意欲“弘政化”于琉球國的野心已初顯端倪。1603年,德川家康取代豐臣秀吉掌握日本政權后,琉球和日本的關系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德川幕府為了謀求恢復與明朝的關系,寄希望于琉球王國,開始極力改善與琉球王國的關系,但琉球王國對日本方面的要求不予理會。1609年3月,薩摩藩主島津家久集3000精兵揮軍直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征服琉球,將國王尚寧以及三司官等官員100余人作為俘虜帶回了薩摩藩。1610年,琉球王尚寧被挾持到江戶(現東京),1611年尚寧被準許返回琉球,條件是琉球王國將奄美諸島割讓給日本,并向日本納貢稱臣。從此,琉球王國進入了既附屬于中國也附屬于日本的“兩屬時代”。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在全國實施行政區改革。1872年,琉球慶賀使一行到日本拜謁明治天皇時,日本單方面宣布將琉球王國設置成琉球藩。1875年,日本大軍入侵琉球,禁止琉球向清王朝進貢、接受清王朝冊封,廢除中國年號,改為明治年號。1876年,日本政府又接管了琉球王國的司法權和治安權。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廢除“琉球藩”,設置“沖繩縣”,強行將琉球群島納入日本版圖。之后,清政府就琉球歸屬問題不斷與日本政府進行交涉,力圖幫助琉球復國,但由于多種原因未能與日本政府達成協議。此后,日本一直非法占據著整個琉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對琉球群島的統治權被剝奪。但是,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加劇,美國出于遏制中蘇的戰略需求,開始扶持日本。1972年5月,美國將琉球群島的管轄權“歸還”給日本,至此,日本恢復了對琉球群島的統治。
三 美國的政治影響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隨著中國與列強之間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近代條約體系取代了傳統封貢體系,一種新型的國際秩序出現在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主導建立在封貢體系下的東亞國際秩序逐漸瓦解。隨著美國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國家利益范圍的擴大,其通過殖民擴張,占領菲律賓、夏威夷等國家,與東亞的距離也逐漸拉近,成為在東亞地區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國務院根據《大西洋憲章》“不追求領土和其他方面的擴張”的原則,考慮戰后對日政策和琉球群島未來地位問題。1943年12月1日發表的《開羅宣言》中規定:“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备鶕诵灾?914年的時間限定,日本對琉球群島的權利并未被剝奪,但是美國軍方則認為琉球群島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堅決反對將琉球群島歸還給中國或日本。1945年3月,美軍開始在琉球群島進行登陸作戰,3月26日,美軍在慶良間諸島登陸,4月1日,在沖繩島登陸,與當時負責防衛的日軍展開了沖繩島戰役。6月,美軍占領了琉球群島全部地區后,立即在占領地設立了美國海軍政府,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C. W. Nimitz)的名義發布了“美國海軍軍政府公告第一號”,成立軍管區,并宣布停止日本政府在琉球群島的一切行政權,將琉球群島的政治管轄權及最高行政權置于尼米茲海軍上將名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美國軍政府設置了由琉球當地居民組成的“沖繩咨詢會”,建立了與當地居民溝通的渠道。美軍在占領沖繩島后,也先后進入宮古列島及八重山列島,恢復原本的宮古支廳及八重山支廳的行政職能,以維持當地社會運作。1946年2月2日,盟軍總司令部宣布對包括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沖繩諸島、慶良間諸島、先島諸島、大東諸島在內的全部島嶼實施軍管。1951年9月8日簽署的《舊金山和約》第3條規定,將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正式置于聯合國的托管之下。在美軍占領琉球期間,禁止使用日本的年號。直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在各種官方文件中都避免使用“沖繩”這一日本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