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盤雙合的日子:西雙版納僾尼人的社會性別研究
- 顏寧
- 7658字
- 2019-08-06 16:31:59
研究對象與田野點
本書的研究對象為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境內的哈尼族僾尼人,田野點為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南糯山村委會。下面從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田野經歷等方面對研究對象和田野點進行概述。
1.哈尼族概況
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哈尼族人口總數為143萬余人,在全國少數民族人口中位居第15位,在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中位居第3位。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元江—紅河、瀾滄江之間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的半山地帶,約北緯21°~26°、東經99°~104°。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米到2500米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山區半山區地帶。就行政區域而言,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等地。哈尼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國外的哈尼族統稱“阿卡”,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的北部山區。據1996年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三屆世界哈尼族/阿卡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統計,國外哈尼族/阿卡人數約為50萬人。
哈尼族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之一,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據《尚書·禹貢》記載,大渡河名為“和水”,沿岸有“和夷”居住。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語支先民共稱為“烏蠻”。唐初,滇東南六詔山區的“和蠻”部落,曾多次向唐朝貢方物,與中原有著經濟和政治聯系。南詔國時期,和蠻直屬南詔,與滇東北和滇南的彝族一起,被稱為“三十七蠻部”。其中,因遠部最大,包括今元江、墨江、普洱、鎮沅、景谷東部及新平西部;思陀、落恐二部在紅河縣;溪處部在元陽北部;維摩部在瀘西南部和丘北縣;強現部包括文山、硯山、馬關、西疇四縣。前四部在哀牢山,后三部在六詔山。哀牢山與蒙樂山一帶,自隋、唐至今,就是哈尼族的聚居區。哈尼、糯比、路弼、卡惰、羅緬五個名稱,首見于清代文獻;畢約、惰塔二名,晚近才載于民國方志。“和尼”則為哈尼族自唐代至清代1300多年來的歷史名稱。“和蠻”一名,出現于《新唐書·南蠻傳》、《同鑒·唐紀》和《張曲江文集》中。現在通用的“哈尼”是一個使用人口最多的自稱,首載于清初康熙《蒙自縣志》,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哈尼族民間傳說也表述了與古籍文獻記載中十分相近的遷徙歷史:哈尼族的先民,曾游牧于遙遠的北方一條江邊上的“努美阿瑪”平原,后逐漸南遷,經“谷哈”散布各地。“谷哈”原意為湖濱平原。紅河、元陽一帶的哈尼族認為“谷哈”指今昆明滇池,相傳其祖先是經今昆明南下而來;而新平哀牢山的哈尼族則說“谷哈”指大理洱海,相傳其祖先是經大理南下而來。
根據語言工作者的劃分,哈尼族有11個支系,即哈尼支系,自稱哈尼,他稱糯美、糯比、各和等;豪尼支系,自稱豪尼、白宏、和尼,他稱多塔、阿棱等;多尼支系自稱多尼,他稱多尼;海泥支系自稱海尼,他稱也是海尼;和尼支系自稱和尼,他稱羅緬;雅尼支系自稱雅尼,他稱糾為、糾交、僾尼;卡別支系自稱卡別,他稱卡別;卡多支系自稱卡多,他稱阿里卡多、阿古卡多;碧約支系自稱碧約,他稱碧約;哦怒支系自稱哦怒,他稱阿西魯馬、西摩洛;阿木支系自稱阿木,他稱阿木。哈尼族有多種自稱,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和尼)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外還有鍋銼、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尼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等,雅尼互稱覺圍(也作糾為)、覺交(也作糾交)。見于漢文史籍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尼、禾泥、窩尼、倭泥、俄泥、哈尼、斡泥、阿木、糯比、路弼、卡惰、畢約、惰塔等,其中的大部分,均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同或相近。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族識別,統一稱為哈尼族。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內部又分哈雅(僾)、碧卡、豪白三種方言和若干土語。哈尼語的地方變體與哈尼支系的分布有密切的關系,方言、土語的名稱大多可從哈尼族的不同自稱中尋找淵源。自稱哈尼和雅尼的哈尼人操哈雅方言,哈雅方言內又分哈尼次方言與雅尼次方言,其中,雅尼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內。哈尼族過去沒有文字,靠刻木、結繩記事。民間文學主要散見于豐富的口頭文學,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諺語等。1957年,黨和人民政府幫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拼音文字。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的幫助下,以西雙版納勐海縣格朗和鄉蘇湖寨的語音為標準音,對試行的哈尼文進行了補充和修改,制定了正式的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的文字方案。
2.西雙版納的僾尼人
據2004年統計,西雙版納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縣61232人,勐臘縣53343人。這些僾尼人主要分布在山區半山區,比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縣的格朗和鄉和西定鄉、景洪市的景哈鄉和勐龍鎮以及勐臘縣的勐潤鄉和關累鎮。其中,勐海縣的格朗和鄉是西雙版納哈尼族僾尼人最集中居住的區域之一,僾尼人口占該鄉人口總數的87.49%。
相傳公元7~8世紀時,西雙版納哈尼族僾尼人的祖先主要居住在紅河中游兩岸地區。公元9世紀中葉,因戰爭被迫陸續外遷,在南遷的過程中,經元江、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至瀾滄江東岸,而后渡過瀾滄江,被“召片領”接納為臣屬,逐漸分布于西雙版納全州的山區半山區。新中國成立前,西雙版納傣族稱之為卡戈或卡培,漢族稱阿卡,僾尼人內部稱阿卡或阿卡雅(也作阿卡然)。“雅”,在哈尼語哈雅方言雅尼次方言中意為“人”。1953年召開的格朗和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把“雅”譯為“僾”,從此便有了“僾尼”一稱,整個西雙版納的“雅尼”隨之稱為“僾尼”。在民族地方文獻史籍和哈尼族文化論叢中,多以“僾尼”的字樣出現;而在哈尼族學者的相關民族研究和地方內部史志資料中
,則多以“愛尼”的字樣出現。這種對“僾尼”或“愛尼”名稱的不同選用,是出于歷史、地域或民族認同的原因,還是僅為漢字化繁為簡的結果,已經無從考證。但就“阿卡”這一他稱,學術界普遍認為泛指分布于東南亞各國的哈尼族。
本書力圖保持與《哈尼族簡史》、《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資料瑣編》、《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等權威文獻的一致性,經過反復斟酌,決定選用“僾尼”而非“愛尼”。因此,后文中的“僾尼人”通“愛尼人”,同指西雙版納哈尼族的雅尼支系。就本書的田野點——勐海縣格朗和鄉南糯山村民委會——而言,“僾尼人”指僾尼人的糾為支系,俗稱平頭僾尼。
僾尼人最初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勐海、小勐宋、勐遮山頭,后來才慢慢分布在全州除勐養、勐旺、攸樂山、瑤區外的各個地方。哈尼族僾尼人在西雙版納有三個支系,有大小支系之分。糾為(也作鳩為、吉為等,當地人稱平頭僾尼),是大支。服飾是婦女穿裙,團頭,主要聚居于格朗和、西定、景洪龍山等地。吉坐(當地人稱尖頭僾尼),是小支。服飾是婦女穿褲,尖頭,聚居在景洪吉坐山和大勐龍。木達,當地自稱南林,服飾是婦女穿褲,圓頭,聚居于景洪南林山。僾尼人村寨內部有自己的社會組織,每寨有嘴瑪(寨主),負責主持和管理宗教祭祀活動;貝摩(祭師),負責念經驅鬼、開路送魂;尼帕(巫師),負責占卦,用草藥和巫術給人治病等。
僾尼人善于種茶,他們居住的南糯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產地之一。另外,他們普遍種植玉米、豆類、蕎麥、小麥、小米等糧食,并種植經濟作物如花生、甘蔗、棉花、藍靛和紫梗等。新中國成立前,西雙版納僾尼人的社會生產以刀耕火種式的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旱谷、玉米、瓜豆等作物,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僾尼人的信仰主要為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每個僾尼族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門,稱作龍巴門。龍巴門既是村社神的象征,也是村寨與山野的分界,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離開了龍巴門就意味著離開了神和集體。僾尼人把“松米窩”作為元祖,一直沿用父子連名制,父連子,子連孫,即父親名字的末一字,作為兒子名字的頭一個字。父子連名制譜系,僾尼人稱之為“子”,是僾尼人宗族和身份的認知系統。僾尼人的“子”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僾尼人認為是“女人當家”、“人鬼共居”,沒有形成真正獨立的人的時候所傳的“神譜”,只有危難或祭祀時方能提及和背誦。“神譜”記述的是開天辟地及世間萬物誕生的順序,反映了僾尼先民先有天地,后有萬物,最后產生人的認知觀念。第二部分是始祖譜系,指僾尼人祖先“人鬼分居”后的男性始祖排列下來的“子”,記錄了始祖及其后所有世系代數和人名的譜系表。
僾尼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父權制的個體家庭,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男女社交自由,結婚自主,離婚自由。僾尼人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裝飾大銀片、銀幣等。僾尼人能歌善舞,音樂或激昂高亢,或舒展明朗,舞蹈或粗獷奔放,或沉穩秀氣,普遍流行的舞蹈有“咚巴查”、“竹筒舞”等。
3.田野點概況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地處北緯21°28′~22°28′、東經99°56′~100°41′,東接景洪市,東北接普洱市,西北與瀾滄縣毗鄰,西和南與緬甸毗鄰。全縣國境線長146.6公里,東西最長橫距77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15公里,總面積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3.45%,壩區面積占6.55%。勐海縣不僅享有“滇南糧倉”的美譽,還是云南大葉茶原產地之一。
漢代前,勐海縣隸屬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漢,隸屬益州郡。東漢光和年間,劃歸永昌郡。唐南詔時,隸屬銀生節度。宋淳熙七年(1180),境內設九勐土司地。元朝,屬車里路軍民總管府。明朝,隸屬車里軍民宣慰使司。明隆慶四年(1570),宣慰使召應勐將轄區劃為十二版納,本縣內設四個版納。清朝,沿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域內重置九勐土司地。1912年,改設勐海、勐遮、勐混3個區。1913年,域內設勐遮、勐混(實駐勐海)兩個區。1927年,改區設佛海縣、南嶠縣、寧江設治局。1950年2月,域內解放。1951~1958年,建制幾經變動。1958年11月,勐遮、勐海兩縣合并為勐海縣。至今,隸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004年,勐海縣轄6個鎮5個鄉,即打洛鎮、勐海鎮、勐混鎮、勐遮鎮、勐阿鎮、勐滿鎮、勐往鄉、勐宋鄉、格朗和哈尼族鄉、布朗山布朗族鄉、西定哈尼族鄉。全縣11個鄉鎮下設85個村民委員會、946個村民小組。(見圖0-1、圖0-2)
格朗和(哈尼語,意為幸福、吉祥的地方)哈尼族鄉位于勐海縣境東部山區,距縣府28公里,是西雙版納僾尼人最集中居住的地區之一,面積312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鄉政府駐地黑龍潭,轄蘇湖、帕宮、南糯山、帕真、帕沙5個村民委員會。1953成立“格朗和僾尼族自治區”; 1957年12月12日,十二版納合并為五個縣級版納時,改稱為格朗和區,隸屬版納勐海;1987年10月23日區改鄉,正式成立格朗和哈尼族鄉。
本書的田野調查及材料收集主要集中在格朗和鄉南糯山村委會。1953年前,南糯山屬車里縣。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時,南糯山劃入該區。南糯山村委會(轄31個村民小組,935戶4207人,僾尼人口占95%)位于景洪市西面,距離景洪市23公里,緊鄰214省道,是著名的普洱茶原產地之一。生長在南糯山半坡寨的一株大茶樹據傳說是在57代(一代以25年記)以前由一個名叫沙威的“阿波”(僾尼語:爺爺,這里是敬稱)栽種的,故名“沙威撥瑪”(僾尼語:沙威大茶樹)。經專家考證,這棵茶樹系人工栽培,樹齡約800年。
2005年8月,筆者參與了尹紹亭教授主持的聯合國環境署“東南亞山區的土地可持續利用”項目。在同年9月的項目點挑選過程中,項目組通過項目點評估、實地考察并參考外籍專家的意見,選定了南糯山的僾尼寨子——“大巴拉寨”作為一個項目點。大巴拉寨是一個美麗的僾尼寨子,醇厚的民風,熱情的村民、開明外向的村組長、能說會道的僾尼婦女、大片的森林、滿眼的茶園、傳統的手繡、偷跑運輸的小面包車、嘰嘰喳喳圍攏來的小孩子、慈祥的老人的臉……記得第一次走進大巴拉寨時,我們身邊圍滿了身體壯碩、面色紅潤、伶牙俐齒的僾尼婦女。她們在和項目組專家的對話中,沒有顯露出丁點兒的羞澀,而是落落大方,回答得頭頭是道,偶遇她們認為不便回答的問題時,幾個婦女會暗中交換一下狡黠的眼神,哼哼哈哈地搪塞過去。第一次的接觸,大巴拉寨的僾尼婦女便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和筆者以往閱讀的關于哈尼族社會組織、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文獻中描述的婦女形象大相徑庭。在后來的實地調查中,僾尼婦女的形象越來越具體和鮮活,特別是在2006年的一次葬禮中,僾尼人儀式活動中強烈的女性意識渲染和對兩性和諧觀念的張揚深深震撼了筆者。后來,隨著研究工作的日趨深入和思路的日漸明晰,筆者最終選定格朗和鄉的南糯山村委會作為田野工作點。在后來的多次田野調查工作中,筆者的走訪對象遍及南糯山村委會的十余個僾尼寨子。
在多次田野調查工作期間,筆者的吃、住大多在南糯山的大巴拉寨。大巴拉寨是一個有著13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寨,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僾尼人的文化傳統。“巴拉”是僾尼語“波光”意思,寨邊一道波光閃閃的菁溝和美麗的寨子相映成趣,所以大巴拉寨也就是波光大寨。大巴拉寨的寨址是按照哈尼古規選定的——寨子坐落在一個山凹中,暖和而又水源豐富,四周綠樹環合,寨子頭有茂密的神林(見圖0-3)。大巴拉寨的最低點海拔1120米,最高點海拔1780米,海拔垂直落差660米,占地6.04平方公里,81戶,407人。據寨子的老人說,寨子約130年前由勐碗遷至小巴拉寨(老寨),后遷至現址(1980年改稱大巴拉寨)。1958年,大巴拉寨劃歸南糯大隊;1966年,由于糧食缺乏及惡劣的交通條件,在縣政府的動員和鼓勵下,大巴拉寨從老寨(現址東南3公里處,海拔1600米)搬遷至現址并由政府劃定寨子村界;1968年,搬遷完畢,共33戶人;1984年,水田包產到戶;1989年,推廣雜交水稻;2004年,緊鄰大巴拉寨北面的214省道通車。

圖0-3 青山綠樹環繞的僾尼寨子
資料來源:筆者于田野點拍攝。后文圖片均來自筆者田野點拍攝,不再贅述。
4.田野經歷
2005年8月,筆者參加了“山區可持續性土地管理:泰國、老撾、中國云南”(日本聯合大學、泰國、老撾、中國的跨區域研究項目),接受土地管理與資源利用的相關培訓。2005年9月,筆者跟隨泰國清邁大學卡洛克教授赴西雙版納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的大巴拉寨(項目候選點)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項目田野調查。初次踏進大巴拉寨,全然沒有陌生和惶恐的感覺,這個美麗的寨子霎時抓住了筆者的心,這就是筆者和大巴拉寨緣分的開始。
2006年2~4月,筆者再次來到大巴拉寨,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田野調查。前村小組長學爬是一位德高望重,心地善良的老人,得知筆者來大巴拉寨的目的,便安排筆者在他的女兒女婿家住下。前村小組長的女兒叫爬娥,是一個體格健壯、皮膚黝黑、牙齒潔白的中年婦女;女婿叫克索,個頭不高,熱情好客,是個閑不住的人,家里家外、大事小情都由他親自張羅。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大的19歲,叫二優(梭江),小的17歲,叫二弟(梭明)。克索是家里的幼子,大哥、大姐和小妹都已結婚分家,克索繼承了父母的房產,也承擔了贍養老人的義務。克索的父親秋克和母親飄咪已70出頭,但身體都很健康。從第一天走進克索家,筆者就和他們一家人有了割不斷的緣分,后來,它變得像親情一般親切和緊密。克索和爬娥年長筆者幾歲,筆者稱他們大哥大姐,他們稱筆者“小顏”。由于居住條件十分簡陋,夫妻倆臨時為筆者在他們“臥室”與“客廳”之間支起了一張木床,掛了一席布簾,地方小得剛好容身。在大巴拉寨逗留期間,筆者在縣民委的幫助下到勐海縣檔案局、農業局和國土資源局查閱了相關文獻,又到鄉政府和退休的、在任的兩位副鄉長(均為僾尼人)進行了交談。此外,筆者還參與觀察了一次葬禮(死者為男性)。僾尼人葬禮中父系宗族集團、血親意識的強化和舅舅權力、兩性和諧意識的極力張揚等等使筆者感觸頗深。筆者對這次葬禮進行了完整詳細地記錄,拍攝了上百張照片,研究的思路逐漸清晰。
回昆明不到一個月,筆者又一次來到西雙版納,參加德國一個NGO組織在西雙版納舉辦的“傳統農耕系統——東南亞山區的刀耕火種區域性國際研討會”。經筆者推薦,主辦方邀請克索夫婦和寨子的歌手確美(女)到勐臘植物園參加會議。同時,大巴拉寨成為田野參訪(Field Visit)的一個點。這是克索夫婦有生以來第一次作為民族代表參加高級別的會議,夫妻倆一時間成為寨里的名人,兩人興奮得不得了,寨里人也十分羨慕。短短一周的時間,筆者和克索一家的感情又拉近了一大截。
2006年7~10月,筆者赴大巴拉寨進行第二次田野調查。這次調查區域擴展到了大巴拉寨所屬的南糯山村委會的十余個寨子,旨在對上期工作查缺補漏、核對材料并補充完善,以開展深度訪談為主。就筆者參加過的幾個項目而言,內容多涉及人類、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主題,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話題。如果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前期的積累相對多一些。但幾個月的田野調查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影響的,還是僾尼人的社會性別關系,婦女的形象是那樣的鮮活,夫妻間的關系是如此親密,兩性間的分工合作是如此和諧……經過反復思量,筆者把“哈尼族(僾尼人)的社會性別關系研究”定為本書的主題。
2007年7~10月,筆者第三次來到大巴拉寨,當地普洱茶的生產和銷售進入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鼎盛時期。家家戶戶都賺了不少錢,好幾家人蓋起了新房,克索家的老屋也進行了部分翻新,筆者終于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小木屋。屋子很小,是從老屋的一角延伸出來用簡易木板搭成的,屋頂是厚實的塑料布,光線不好,通風也不好,但它卻是一片獨立的天地,筆者從心底里感謝筆者的“大哥大姐”。茶葉的銷路很好,管家的女人們的形象也變了,她們戴上了金項鏈,用起了防曬霜,但爬娥告訴筆者,她大哥黑大離婚了,因為大哥有錢了,買了車,在城里“串”了一個年輕姑娘。克索家的茶葉生意做得相當好,大部分水田租給別人耕種,爬娥不再釀酒和養豬了。通過朋友的幫忙和介紹,筆者聯系到了當地有名的僾尼作家、民族歷史學家朗確、門圖和楊忠明等人,爬娥自告奮勇陪筆者去采訪他們。在這次田野調查中,筆者參與觀察了一次婚禮和一次葬禮(死者為女性)。寨里的老人都說筆者有福氣,因為近7~8年來,寨子里只有兩位老人過世,而筆者兩次都在場!
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筆者開始著手收集和研讀有關“社會性別”的文獻資料,讀了幾十本書,上百篇期刊文章,做了十幾萬字的讀書筆記,為下一次的田野調查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009年的7~10月,筆者進行了最后一次田野調查。兩年前紅紅火火的茶葉生意已銷聲匿跡,農戶們受到了很大打擊,但傳統文化的調適能力發揮出巨大作用。在新的情況下,僾尼人的社會性別關系又呈現出新的面貌。
回顧幾年來的田野調查經歷,田野給了筆者很多靈感,當地的民族文化為筆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善良純樸的村民給予了筆者莫大的幫助。筆者和村民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寨子里的老人都親切地叫筆者“阿布”(小姑娘、女兒),克索大哥和爬娥大姐把筆者看作“城里來的妹子”,我們已經成為一家人。
正是這樣的親身參與,與當地人共同生活、共同體驗生活中的驚喜、遺憾、平淡等種種細節,以他們的觀點來看待世界,以他們的情感來感知自然與文化,從他們的角度來闡釋生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筆者的研究思路逐漸清晰,田野工作方法逐漸老練。加之前期文獻資料的積累和后期反復修正、完善與潤色,本書才以今天的樣子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