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本書觀點和內容

筆者綜合以上國內外學界的觀點,同時充分利用外國專著和各種原始資料進行詳細研究論證,得出結論認為:20世紀20年代英國對法國采取了合作和抑制政策,其間也包含了對法協(xié)調政策。僅從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看,英國對法政策是成功的,不僅達到了維護歐洲和平的目的,也達到自己扶德抑法的目的。但從長期看,這種對法政策隱藏著巨大的危險,含有更多的理想主義色彩。英國與法國摩擦不斷,對德國的不同政策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從本質上講它們對安全理解不同,或者說兩國對歐洲大戰(zhàn)略的不同造成了矛盾。英國從幾個世紀形成的經驗出發(fā),認為歐洲大陸的均勢是其最大安全利益,而法國認為德國是歐洲安全的最大隱患,只有想方設法壓制住德國,法國在歐洲的安全才有保證。所以說兩國之間手段的沖突即是戰(zhàn)略的沖突:扶德抑法和壓制德國。在這種沖突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英國不想讓法國在歐洲形成一國獨大的局面,對英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造成挑戰(zhàn)。英國的經濟要滲透到歐洲大陸,擠占歐洲大陸市場,開放和穩(wěn)定的市場是必要的。法德之間構成均勢競爭狀態(tài)更有利于出售英國的產品,法德經濟聯(lián)合將會對英國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本書將英國對法政策分為以下幾個重要階段分別加以論述。

第一階段,1914~1918年。本部分作為20世紀20年代英國對法政策的重要背景予以介紹。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英國從“歐洲均勢”考慮出發(fā),擔心德國戰(zhàn)敗后法國會成為另一個霸權國家,所以對法國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戰(zhàn)爭中兩敗俱傷。這種戰(zhàn)略構想直接造成了戰(zhàn)爭初期英法聯(lián)軍由于協(xié)調不力而節(jié)節(jié)敗退。隨著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zhàn)運動高漲,前線士兵出現(xiàn)嚴重厭戰(zhàn)情緒,國內政局不穩(wěn),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這極大違背英國的“歐洲均勢”原則,故一戰(zhàn)后期英國不得不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戰(zhàn)爭。

第二階段,1919~1920年。英法合作贏得戰(zhàn)爭后,在解決戰(zhàn)后問題的和平會議上展開了新一輪的斗爭與合作。英國在戰(zhàn)后安排上不想讓法國過分壓制德國,力圖讓德國經濟得到一定的復興。其目的一是從中獲取賠償,二是遏制法國的霸權欲望,從而維護歐洲均勢。英國這種戰(zhàn)略構想在1919年3月25日的《楓丹白露備忘錄》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但英法在戰(zhàn)后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合作處理,而且英國經濟在全球的利益使它騰不出手來集中處理歐洲事務,所以這一時期英國力求維護與法國的合作關系,積極協(xié)調法德之間的矛盾,促使歐洲處于一種暫時的和平穩(wěn)定狀態(tài)。

第三階段,1920~1923年。這一階段是英國在巴黎和會上所確立的暫時穩(wěn)定政策逐漸被打破的時期,也是英國對法政策由協(xié)調到抑制的轉變時期。這一時期,法德矛盾不斷激化,法國為獲取經濟利益、壓制德國,三次入侵魯爾,試圖運用武力政策達到政治和經濟目的。歐洲均勢面臨巨大威脅,英國不得不阻止法國的做法。英國從魯爾危機中得出的經驗教訓是凡爾賽安排所確立的歐洲均勢只是權宜之計,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法、德兩國可能再次出現(xiàn)的沖突。因此,英國借法國在魯爾危機中陷入困境之時,對法國采取強硬政策,迫使法國在德國問題上做出妥協(xié),把法國納入英國所規(guī)劃的戰(zhàn)后和平安排體系當中。

第四階段,1924年。這一階段是英國努力恢復經濟和促進歐洲穩(wěn)定時期。英國開始修訂凡爾賽安排,從經濟上復興德國,維護歐洲穩(wěn)定,壓制法國并使法國走上法德協(xié)調的軌道。《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是經濟上復興德國、壓制法國的開始。英國利用自己“歐洲仲裁者”和“誠實的掮客”的地位,一步步實現(xiàn)自己規(guī)劃的戰(zhàn)后和平安排。

第五階段,1925年。《道威斯計劃》的簽訂解決了戰(zhàn)后困擾法德的經濟問題。由于德國逐漸恢復和強大,法國的安全問題又提上了日程,歐洲均勢有可能因為德國的異軍突起而有被打破的危險,所以英國又不得不出面解決歐洲安全問題,與法國進行了多次談判。1925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使法德之間的安全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歐洲和平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1928年《非戰(zhàn)公約》的簽訂進一步緩解了法國在安全問題上的擔憂,20年代的歐洲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第六階段,1926~1929年。《道威斯計劃》和《洛迦諾公約》簽署之后,歐洲經歷了難得的和平與發(fā)展時期。但是就在歐洲國家達到全面恢復的時候,1929年,賠償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這是因為,《道威斯計劃》作為一個臨時性計劃,只規(guī)定了1924~1929年德國的年支付額,對以后年份的支付額沒有明確規(guī)定。此外,法國把從萊茵蘭撤軍與德國賠償問題掛鉤。最后,在英美的協(xié)調下,相關各方簽署了《楊格計劃》,德國成為該計劃的最大受益者。法國則因德國的經濟恢復又面臨著安全困境。

英國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解決了自一戰(zhàn)結束以來法德之間的賠償和安全問題,歐洲最終進入“和平與穩(wěn)定”時期。縱觀這一歷史時期英國對法政策,可以看出其政策走向是呈波浪曲線變化的(見圖1-1)。

圖1-1 1914~1929年英國對法國外交政策走勢英國對法政策以德國為主要坐標,合作是指與法國合作壓制德國,協(xié)調是指妥善處理法德矛盾,而抑制是指抑法扶德。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1914~1929年英國對法政策的走向呈波浪曲線變化。從最初與法國全面合作共同贏得戰(zhàn)爭,到1929年英法合作處理解決安全和賠償問題,其間英國政策經歷了與法國的合作、協(xié)調和抑制的過程。

英國以德國問題為坐標和杠桿,以歐洲均勢為目標,以大英帝國經濟利益為最終目的,采取與法國合作、協(xié)調法德矛盾、抑制法國的政策,最終又用與法國合作的方法來全面解決了歐洲和平與穩(wěn)定問題。1929年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大危機,德國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說明“英國治下”的歐洲和平有不少的漏洞,存在不少缺陷,但從總體上看,英國的戰(zhàn)后歐洲政策是成功的,它克服了種種困難,成功地扶德抑法,維護了歐洲暫時的穩(wěn)定,使歐洲走上了英國既定的外交政策軌道,歐洲大陸也確實進入了和平穩(wěn)定狀態(tài)。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汝城县| 治县。| 永兴县| 遵义县| 辉南县| 华容县| 长寿区| 关岭| 八宿县| 巨鹿县| 无极县| 上高县| 泗水县| 肇州县| 龙南县| 大埔县| 云梦县| 卢氏县| 五指山市| 西平县| 云安县| 临澧县| 呼玛县| 赫章县| 玉门市| 石城县| 清涧县| 新郑市| 观塘区| 元谋县| 綦江县| 宣武区| 德安县| 化隆| 虞城县| 洪洞县| 法库县| 岳池县| 盘锦市|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