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 “闖關東”研究百年:學術史綜述
- 闖關東歷史與文化研究
- 范立君
- 11748字
- 2018-12-13 15:35:29
清初以來,關內(主要是華北各省)人口向東北的遷移,俗稱“闖關東”。關內向東北移民,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它對東北地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早在20世紀40年代,吳希庸先生就曾指出:“若不明悉于東北移民之史,必無法了解全部東北史,尤無法了解東北社會經濟史。”[1]因而,“闖關東”問題,歷來是人口史、社會史領域一個很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大問題。關于“闖關東”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即已發端,只是,20世紀前半期的研究由于受到國際形勢、國內(特別是東北)政局變化的影響而時斷時續,因而未獲得持久和深入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史、人口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闖關東”研究得以重新興起。縱觀百年來的“闖關東”研究,已有的成果多夾雜在災荒史、鄉村史、人口史當中,線索極不清晰,深感有必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整理和總結,因此,筆者試圖在歷史回顧與學術研究的總結中,歸納出認為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推進該領域研究的深入發展。
一 20世紀上半期“闖關東”研究的興起
關于“闖關東”的研究,早在20世紀初即已發端。自光緒末年起,清政府對東三省已從移民實邊的消極開放,變為移民開發的積極層次,東北開發一時成為朝野人士議論的話題。報紙期刊、奏議上諭多有討論東北移民開發的諸多意見。例如,《論東三省終宜開放》、《論中國宜移民滿洲主義》、《論東三省宜速移民開墾》、《變通遷民實邊辦法之芻言》、《移民實邊策》和《詳擬東三省移民殖邊遣送辦法稟》等。[2]這一時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時任奉天鹽運使熊希齡擬訂的《移民開墾東三省意見書》。[3]該意見書寫于1911年,對東北移民問題提出了詳細的方案。他首先對東三省以往移民墾殖的情況進行了追溯,總結了十余年來東三省移民沒有成效的原因,是清政府對于移民墾殖所采取的是“籌款政策而非移墾政策”,是“國防政策而非移墾政策”,是“營業政策而非移墾政策”。接著,熊希齡論述了移民開墾東三省的重要性,認為移民開墾東三省可以達到挽救東三省危局、挽救東三省利權、開發東三省利源三大目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東三省移民辦法12條:設立屯墾總局;擇駐沖要地方;參用屯田兵制;興辦官商輪船;建置水陸郵站;預備各種場校;注重開浚水利;組織興業銀行;獎設殖民會社;招集林礦公司;籌劃移民種類;預算屯墾經費等。[4]該意見書的內容全面,但未及實行即爆發了辛亥革命。這一時期,學者們從專業角度對移民開發問題做系統性研究的,則不多見。
中華民國成立后,“闖關東”問題更加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在報紙、期刊上發表研究論著,呼吁移民實邊。他們認為,“移內地人民到邊區去屯墾,既可以免內地人滿之患,又可以使邊地充實發展,實是一件有益而無害的事情”;[5]“直接弭國家之外患,間接消國家之內爭,其起點皆在今日直魯難民出關之成敗。此吾人所愿鄭重喚起當局與國民之注意者也”;[6]“移民實邊,當今之急務也”。[7]“闖關東”作為學術課題逐漸進入學者的視野,《東方雜志》、《大公報》和《中東經濟月刊》等紛紛刊載相關論文。如《漢族開拓滿洲史》;高勞《山東之苦力》;《災鴻赴奉后情形》;徐恒《滿蒙的勞動狀況與移民》;光炯《移民墾荒問題與其切實的解決計劃》;《吉當局安插北來難民辦法》;《1927年之移民與東省鐵路》;朱偰《滿洲移民的歷史和現狀》;《直魯難民源源赴北滿》;《難民出關與東北開發》;《山東災民紛赴關外》;《賑災與移民》;《北滿移墾之調查》;南陽《墾殖東北與民生國計》;惠民《由天災人禍說到移民》;《東北墾荒與移民問題》;吳肖園《移民東北之認識》;安瑞《哈爾濱中外人口之今昔觀》;徐雍舜《東三省之移民與犯罪》;劉谷豪《移民東北之面面觀》;《湘民別求出路將大批移墾東北》;《湘省賑務會開始移民東北》;魏崇陽《清代滿洲之封禁及其開發》;《人禍天災下之山東人民與其東北移民》;何廉《東三省之內地移民研究》;張鎮道《農民離村與移殖東北》;江文漢《滿洲移民》;王藥雨《山東農民離村的一個檢討》;江鐸《我國移民之檢討》;刁泥梅《漢人移居“滿洲國”之各種情形》;龔維航《清代漢人拓殖東北述略》;劉選民《東三省京旗屯墾始末》《清代東三省移民與開墾》;蕭其華《墾務移民之研究》;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蕭一山《清代東北之屯墾與移民》;王成敬《東北移民問題》[8]等。
這一時期的相關著作主要有:鐘悌之《東北移民問題》(該書涉及東北移民的重大意義、東北移民的歷史考察以及東北移民的實際問題等)、朱家驊《浙江移民問題》(內分“東北的現狀與危機”、“浙江人口問題及其出路”、“本省辦理移民東北的經過”和“對于移民東北的認識”等,詳細闡述了浙江移民東北的有關問題);王海波《東北移民問題》(論及東北邊患與移民實邊問題,對東北移民實邊的方法及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朱惠方、董一忱《東北墾殖史》(該書分為上下兩卷,敘述了自明代至偽滿時期東北墾殖的歷史,涉及面廣,但限于資料,分析論述尚不深入);謝國楨《清初流人開發東北史》(以清初東北流人的典型個案為對象,對流人開發東北的貢獻等進行了詳細闡述)[9]等。
上述論著對清朝、民國時期漢人向東北移植的意義、政府的移民(墾殖)政策、移居的過程、移民的實際問題、移民對東北的開發等做了一定的考察,有的開始從學理層面探討如何研究東北移民問題。例如,王恒智《東北移民問題之研究方法》[10]等。這些成果對東北移民史研究具有開創之功,為后人研究此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線索。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蕭一山《清代東北之屯墾與移民》、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何廉《東三省之內地移民研究》、劉選民《清代東三省移民與開墾》等。
蕭一山《清代東北之屯墾與移民》,分為“滿洲封禁之意義”、“官莊與旗地”、“京旗之移屯東北”、“奉天之墾務與移民”和“吉林之墾務與移民”、“黑龍江之墾務與移民”、“原屬東內蒙古之墾務與移民”和“東北移民與直魯人”等八個部分。該文以大量數據資料為基礎,分析了清代東北移民對東北開發的貢獻,并對清代的封禁政策做了若干辨正,認為“封禁的范圍,并非包括東三省全部。而封禁的意義,也不在限制民人之墾殖”。該文稱得上是清朝滅亡后研究東北移民問題的第一部力作。吳希庸《近代東北移民史略》,包括“清初之招墾”、“乾嘉間之封禁”、“咸同間之弛禁”和“清末之墾務”等幾部分,對近代東北移民的過程、移民的動因、移民開發東北等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吳文更側重理論上的分析和論述,開始采用西方經濟學和人口學的理論對東北移民進行研究,如對移民動因的分析即令人耳目一新。他將移民之原因,分為經濟、政治、社會、宗教四種。認為經濟的原因為首要,其他居次要地位,而社會與宗教的原因則甚不顯著。[11]以上兩文堪稱民國時期關于東北移民研究的最高成就。何廉《東三省之內地移民研究》首次使用了滿鐵調查資料,對20世紀20年代內地移民東北的概況、移赴原因、地域分布、墾殖情況等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劉選民《清代東三省移民與開墾》對移民拓殖東北有較深入的分析,是東北早期移殖史最好的研究論文之一。
此外,東北歷史、地理著作中涉及“闖關東”問題的亦不少,如繆學賢《黑龍江》、王慕寧《東三省之實況》、連浚《東三省經濟實況概要》、周志驊《東三省概論》、許逸超《東北地理》、東北物資調節委員會研究組《東北經濟小叢書·人文地理》[12]等,對日俄的侵略行徑進行了揭露,同時呼吁移民實邊、保衛東北邊疆。
總的來看,上述研究對“闖關東”歷史、現狀及重大意義等做了一些考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1949年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這些成果主要是從解決難民生計、維護國防、開發東北的角度出發,不可能對整個移民過程做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且,這一階段的研究,不全是純粹的學術研究,其中也包含一些政論性的文章。從調查資料來看,除20世紀20年代中期南開大學經濟研究院曾對華北各省,特別是山東省的人口遷移做過抽樣調查,以及“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在陳翰笙主持下做過難民流亡東北的調查外,[13]幾乎沒有對“闖關東”問題的系統調查。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外學者對“闖關東”問題曾出現過一股探討的熱潮。有關東北地區地理、歷史、經濟、社會以及國際關系等方面的專論、專著、新聞報道、統計、調查報告等大量出版。國外學者中,最關心東北問題的,當屬日本學者。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起,陸續出版了一批研究論著和調查資料。在這些著述中,以專書形式探討漢族移民開發東北的力作,當首推日本清史專家——稻葉巖吉的《滿洲發達史》。[14]全書共分為12章,主要論述了先秦至清代兩千多年漢族經營東北的史實,重點考察了明代經營東北及其以后的東北開發,尤其對清朝封禁政策的演變、近代漢族移墾東北做了深入的研究,為此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線索。
此外,滿鐵對移民及有關方面的調查統計和論著也頗具價值。例如,滿鐵調查課在民國初年印行的《滿洲舊慣調查報告書》,[15]該書分為前后兩篇,前篇是有關“內務府官莊”、“皇產”、“蒙地”和“一般民地”等土地的調查;后篇包括“押”、“典”和“租權”三部分習慣的調查。因此,它既是研究東北近代社會經濟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研究“闖關東”問題的基本資料。20世紀20年代以后,關內人民出關謀生者日眾,滿鐵各類調查資料也相繼出版。例如,在栗本豐主持下對20世紀20年代末期東北移民的統計,即以《滿洲出稼移住漢民の數的考察》、[16]《民國十七年の滿洲出稼者》[17]和《民國十八年滿洲出稼移民移動狀況》[18]等為代表。此外,由巖淵駿一主持的《滿洲支那移民統計》,[19]中島宗一的《民國十六年の滿洲出稼者》,[20]滿鐵太平洋問題調查準備委員會編輯的《滿洲に於ける支那移住民に關する數的研究》和《滿洲ニ於ケル華工(支那勞動者)狀態諸統計》[21]等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以上這些資料,對20世紀20~40年代華北農民離村的原因及若干年份離開東北的人數、路徑、男女比率、定居率、生活狀況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統計,是研究“闖關東”問題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 20世紀80年代以來“闖關東”研究的恢復和拓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關于“闖關東”問題,學界幾乎無人問津,僅見到寥寥無幾的零星研究成果,如李普國《清代東北的封禁與開發》[22]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史研究的興起,學界對移民史的研究重新加以關注,而1986年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復興則為移民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闖關東”研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恢復和發展起來的。
這一階段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兩部分。
一是專門性研究。路遇《清代和民國山東移民東北史略》[23]運用第一手資料,對清代、民國時期山東移民東北的社會背景、人數、路線、移民的貢獻等進行了研究,可以說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闖關東”研究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多為后來研究者所引用。該書最具價值的是“回返移民訪問手記”,占了相當大的篇幅,其他內容則比較簡略、籠統。李德濱、石方《黑龍江移民概要》[24]屬于東北移民史中的區域性研究,該著不僅對1949年之前黑龍江地區的國內移民進行了研究,而且對這一時期的日、韓、俄等國際移民也做了簡要分析,這是目前僅見的區域移民研究著作,遼寧、吉林省移民史,尚無專著問世。李興盛《東北流人史》,[25]對歷代東北流人特別是對清代東北流人的概況、特點,流人對東北開發的貢獻與歷史作用等做了研究,堪稱東北流人史研究的拓荒之作。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644~1911》,[26]書分為“清代東北移民政策及政策實施過程研究”、“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結構變遷研究”和“清代東北移民與區域功能變化研究”三部分,主要探討了清代關內移民東北的過程及其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劉德增《闖關東——2500萬山東移民的歷史與傳說》,[27]從史學、民俗學等角度,對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背景、規模及風俗等進行了描述,揭示了東北人和山東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文化情結。高強《清末東北邊患與移民實邊問題研究》[28]以清末東北邊疆危機及大片國土的喪失為研究背景,以清政府的應對措施——移民實邊作為研究對象,對移民實邊政策出臺的背景、內容、歷史意義及不足之處做了探討。
除了相關著作外,這一時期,學界也發表了大量的研究論文。據筆者初步統計,大約有140篇。這其中又分為移民問題和流民問題研究兩個部分。關于進入東北地區的關內人口究竟是“流民”還是“移民”,學者們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出發,根據研究的需要,有的稱之為“流民”,有的則稱之為“移民”。本書認為,流民屬于“移民”的范疇,人口學中所謂“自發移民”,就是指流民。但“自發移民”絕不是“移民”的本質,“移民”的本質是政府行為,是有計劃、有組織的人口遷移活動。[29]“移民”側重遷徙的組織性、有序性和批量性,而“流民”則更強調遷徙的分散性、無序性和盲目性。
移民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張璇如《清初封禁與招民開墾》,[30]對清初封禁政策、遼東招民開墾例的頒布與停止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做了辨證。認為:順治康熙兩朝鼓勵民人、旗人出關開墾遼東,有利于社會安定和東北農業發展,對醫治明清戰爭創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遼東招民開墾例》與清初封禁政策并不矛盾,都起著“充實根本”、鞏固“根本”的作用。遼東招民開墾令的停止,也不意味著康熙對鼓勵民人出關墾荒政策的改變。而曲淑珉《清代東北封禁政策述評》[31]對清前中期封禁東北政策的內容、原因及嚴重后果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王景澤《對清代封禁東北政策的再認識》[32]指出,清代封禁東北政策,是清王朝對全國實施有效統治的總體戰略的組成部分,與閉關政策共同構成其“控馭中外”的嚴密網絡。清朝封禁東北的目的,還包括防止漢人將反抗的火種帶進東北;將東北建成八旗兵源基地;實現對中原軍事威懾與對蒙古軍事鉗制戰略。封禁政策的實施,造成嚴重的政治、軍事戰略失誤,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張杰《柳條邊、印票與清朝東北封禁新論》[33]對清朝封禁政策提出新的看法,認為順治朝并沒有封禁東北,順治朝修筑的“柳條邊”及頒行的“印票”更與封禁東北無關,清政府封禁東北是從乾隆五年開始的。
石方《清朝中期的“京旗移墾”、漢族移民東北及其社會意義》[34]對清朝中期“京旗移墾”做了述評。指出,自雍正朝起,為了解決八旗人口日益拮據的生計問題,曾采取“京旗移墾”政策。把居住在京畿一帶的閑散旗人,移往東北從事農業墾殖,自食其力,以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總的看來,“京旗移墾”的實施,并沒能把京旗閑散人口從困境中解脫出來,卻使封禁多年的東北地區得到了開發。趙鳳彩《二十世紀初葉東北移民淺析》,[35]探討了20世紀初葉東北移民的原因及歷史貢獻。張利民《“闖關東”移民潮簡析》,[36]對“闖關東”的由來、規模,闖關東的原因及正負效應等做了分析。
譚玉秀《清末東北移民政策轉變動因探源》,[37]認為清末東北移民政策轉變原因有三:大量漢族移民出關的既成事實,是迫使統治者改變封禁政策的主要原因;財政的困窘促使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慮對東北移民的政策;東北邊疆的危機加速了清末移民實邊政策的出臺。楊俊海《清末民初東北移民政策與移民安置》,[38]以清末民初一系列招墾章程和安置辦法為基礎,分析了移民政策法制化的進程和這一時期的移民安置辦法及移民成效。
范立君《清末民初東三省移民與近代城鎮的興起》,[39]吳曉松《東北移民墾殖與近代城市發展》,[40]從移民墾殖的角度,探討清代移民對東北城市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陳忠《東北文化的移民文化形態及其異化初探》,[41]從“移民性格特性的異化”、“移民道德觀念的異化”、“移民宗教觀念的異化”、“移民價值觀念的異化”和“移民藝術審美觀念的異化”等五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漢族傳統文化在成為移民文化的同時所發生的變異。馬平安、楚雙志《移民與新型關東文化——關于近代東北移民社會的一點看法》[42]對移民與區域文化變遷的關系做了考察。認為:移民社會有其特定的心態和性格,這些心態和性格與中原文化密不可分,對新型關東文化影響很大。白宏鐘《移民與東北近代社會文明的建構(1860~1911)》[43]指出,在1860~1911年東北近代社會文明的建構中,移民增加了東北的人口,推動了東北農業的進步,在近代工業、城市的發展等其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東北近代社會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基礎。但是,由于建設近代社會文明的特殊要求和移民自身特點的限制,移民在東北近代社會文明建構的過程中始終不是主導力量,也不是主要動力。不過,移民使得這一時期的東北近代社會文明的建構具有可塑性強的特點。范立君《“闖關東”與東北區域語言文字的變遷》,[44]認為大量漢族移民的進入,最終造成了東北地區語言由以滿語為主向以漢語為主轉變。在滿族逐步放棄自己的語言而改說漢語的同時,滿語文化并沒有消失,滿語對漢語的影響也是十分深刻和廣泛的,這使得滿語原來以民族為主的文化特征轉化成以地域為主的文化特征。范立君《“闖關東”與民間社會風俗的嬗變》[45]則主要探討了清代移民與東北民間社會風俗的變遷。指出,清代至民國,“闖關東”移民大批進入東北,致使東北地區的社會風俗(人生習俗、生活習俗、歲時民俗、信仰習俗)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東北地區對移民風俗不是全盤接受,而是進行了優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關東,又與中原地區不一致的東北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使得東北地區的文化習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轉化十分明顯。
劉克祥《清末和北洋政府時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開墾和農業發展》,[46]對清初到甲午戰爭前的東北土地開墾、甲午戰爭后的全面放墾和土地開發做了翔實的研究。認為:東北的土地墾辟和農業發展,不僅分流和吸收了關內一部分過剩人口,部分減輕了關內地區的人口壓力,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華北地區的糧食緊張狀況,部分滿足了華東地區對豆類和肥料的需求,有利于這一地區農業的維持和發展。許淑明《清末黑龍江移民與農業開發》[47]和《清末吉林省的移民和農業的開發》,[48]主要闡述了清末黑龍江、吉林兩省的移民浪潮及其對農業開發的貢獻。
流民問題研究,田志和《關于清代東北流民》,[49]從東北土地開發和農業經濟發展的范疇,對北方省區流民產生的社會根源、東北吸引流民的社會條件,以及流民在東北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做了分析。路遇《清代山東闖關流民問題研究》,[50]是一篇專門研究山東闖關流民問題的文章,對清代闖關流民的數量及特點、影響流民闖關的因素、清政府對流民闖關的封禁政策、流民闖關的歷史意義等做了論述。鞠殿義《清代流民在反封禁斗爭中對吉林烏拉伯都訥和長春等地的農業開發》[51]認為:康雍乾三朝進入吉林省的流民,不僅在農業開發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事業中,也有顯著功績。朱誠如《清代中葉以前關內流民遷遼述論》,[52]對清中葉以前(1644~1840年)關內流民遷居遼寧地區的情況做了考察。指出清朝中葉以前,清廷對關內流民進入遼東的政策屢有變化。大抵從順治初年至康熙七年主要采取招民墾辟的政策;自康熙七年以后,基本上采取封禁政策,特別是乾隆時期厲行嚴禁,嘉慶時期曾有短期弛禁,但不管哪個時期,流民數量始終在大幅度地增長。正是關內廣大流民來到遼東,才使得遼寧地區的荒山僻野日漸得到開發,促進了遼寧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孫鴻波《清中葉前流民開發遼東述論》[53],分析了康雍乾三代,流民開發遼東的貢獻:到乾隆末年,遼東已從“沃野千里,人多地少”的落后之疆,變成了經濟、文化、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推動了遼東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刁書仁《論清代東北流民的流向及對東北的開發》,[54]對清代東北流民的流向及其規律做了探討。認為清代關內漢族民人流入東北呈現由南向北,即由奉省到吉省至黑省的趨勢。順康雍時期流民主要集聚在奉省即以奉天府為中心,乾隆以后流民流向有所變化,柳條邊外的吉林地區流民迅速增多,一躍成為關外各處之冠,咸同以后流民開始大量流入黑龍江地區。范立君《近代東北流民與社會結構變遷》[55]指出,近代流民大規模地向東北遷移,促使東北地區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政治上,清朝初年所形成的旗民雙重管理體制逐漸被行省的單一管理體制所取代,東北在行政體制上完成了與內地的一體化;經濟上,加速了東北土地開發,促進了東北農業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文化上,“新型關東文化”隨之形成。
定宜莊、劉小萌《試述清朝乾隆年間的東北流民及其對旗人生計的影響》,[56]分析了清朝乾隆年間東北流民情況及其對旗人生計的影響。認為東北旗人的生活狀況非但沒有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相應地獲得改善,反而隨著民人的到來和增多而普遍下降,甚至呈現惡化的趨勢。刁書仁《試論康乾時期流民出關移墾與東北旗地的變化》,[57]探討了康乾時期流民出關移墾與東北旗地變化的關系。指出:康熙中葉以后,流民紛紛出關,帶來內地高度發展的漢族封建經濟。在滿漢經濟交鋒中,旗人土地迅速向民人手中轉移。這種歷史的后果對滿族的進步和中華民族的發展,無疑是進步的。梁志忠《清代東北的“參禁”與流民》,[58]詳細論述了清初至清末長達200多年的“參禁”政策,認為“參禁”是清代東北封禁的重要內容之一,參禁的對象主要是流民,但流民最后沖破封禁,導致東北全面開放。
范立君《清代流民與東北雙重行政管理體制的形成》、[59]《清代流民與東北雙重行政管理體制的終結》[60]分析了清代流民與東北行政管理體制變遷的關系。認為清初東北州縣的設置與漢族流民息息相關。在流民進入之前,東北地區實行單一的旗人管理體制。隨著流民的增多,東北始設州縣,遂形成旗民并治的雙重管理體制。清末以來,流民大量涌入東北地區,東北的土地關系、旗民人口比例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旗民雙重管理體制自身的弊端越來越明顯。1907年,東北裁將軍設行省,清朝初年所形成的旗民雙重管理體制逐漸被行省的單一管理體制所取代。
二是夾雜在人口史或移民(流民)史當中。隨著人口問題日益受到社會關注,對歷史時期人口及遷移史的研究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課題,其中涉及“闖關東”問題的,如葛劍雄主編的6卷本《中國移民史》,[61]田方、陳一筠《中國移民史略》,[62]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63]石方《中國人口遷移史稿》,[64]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65]姜濤《中國近代人口史》,[66]行龍《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67]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中國流民史·近代卷》,[68]宋則行《中國人口》(遼寧分冊)、曹明國《中國人口》(吉林分冊)、熊映梧《中國人口》(黑龍江分冊),[69]葛劍雄、侯楊方、張根福《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70]等。上述著作,均有專章介紹東北人口和移民問題,提供了各種人口統計數據,較為詳細地勾勒出清朝東北移民政策的演變、移民的重大意義、移民的數量、移民與農業的開發,等等。此外,在災荒史著作中,也有論及東北移民問題的。例如,蘇新留《民國時期河南水旱災害與鄉村社會》、王林《山東近代災荒史》[71]等。上述著作均把向東北移民作為災害的影響或后果來論述。
國外方面,與日本學者相比,西方學界對“闖關東”問題的關注有限,僅有少數學者(主要是美國)論及。例如,羅納德·蘇勒斯基(Ronald Suleski)的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Manchuria:Immigrant Laborers and Provin-cial officials in the 1920s。[72]羅納德·蘇勒斯基畢業于美國密執安大學,獲博士學位。該文是他1971~1974年在東京的研究成果。自1975年以來,他一直在阿林頓德克薩斯大學教授中國史,并任該校亞洲研究會主席。該文以1923年的《移民與開發計劃》為中心,從兩個方面考察了20世紀20年代的東北漢族移民。第一,評論移民的性質,并指出他們對該地區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第二,討論東北各省官員對移民流入具體經濟部門的反應,說明清末開始的東北經濟變化在軍閥時期繼續迅速發展,論證各省官員與移入該地區的漢族移民都對東北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作者最后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省官員和漢族移民勞動者的貢獻,在軍閥混戰時期之末,滿洲就已踏上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工業區之一的道路。”[73]托馬斯·理查德(Thomas R.Gottschang)的 Migration from North China to Manchuria: An Economic History, 1891~1942。[74]此文寫于1982年,是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總共8章,從經濟史的角度對1891~1942年的東北移民進行了探討。作者以專章討論上述時期移民的數量、移出地區以及經濟變遷、天災人禍對移民的影響等,該文稱得上是西方學界系統研究“闖關東”問題的重要著述。羅伯特·李(Robert H.G.Lee)的 The Manchurian Frontier in Ching History[75]除了探討清代東北邊疆部族與清政府的關系外,對清代東北的拓殖過程亦有深入的討論。
綜上所述,一個多世紀以來,關于“闖關東”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某些論著中的有關部分,零碎、散亂,許多相關的重要資料特別是滿鐵調查資料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尚無一本全面、系統的東北移民史專著問世。因而,此問題尚有較大的研究拓展空間。
三“闖關東”研究的展望
關于“闖關東”的研究,一個多世紀以來,學者們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關于如何繼續推進相關研究,筆者提出以下三點意見。
(一)研究領域有待拓展
如前所述,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積累,“闖關東”研究成果豐富,研究領域不斷拓寬,但仍有進一步開拓的余地。例如,多數論著仍處在淺層次的研究中,大多從史學角度論及東北移民史,缺少從人口學、社會學、文化學角度的研究和必要的內容;宏觀或整體研究較為深入,而分省研究則不夠,遼寧、吉林省移民史,尚無專著問世;移民本身研究較多,移民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亟待拓展。如移民社會與文化的構建,即移民在居住地如何融入并建立新的社會組織和文化認同以及在不同的時段,移民及其后代如何建構和想象故鄉;移民與環境的變遷及應對、移民與城鄉關系,等等;缺乏縱向的或橫向的比較研究;視野狹窄,沒有把東北移民史放在世界史的視角下去研究;其他如移民及其后代的教育狀況、移民組織、移民的宗教信仰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去開拓,唯有此,才能推進“闖關東”研究向縱深發展。
(二)研究資料有待挖掘、利用
對于“闖關東”研究而言,檔案、地方志、報紙、期刊、文史資料等都是最重要的資料,但這些資料中關于東北移民的記載分散、零碎,不成系統。對于區域移民史研究,正史資料明顯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去搜集民間收藏的族譜、家譜、口碑傳說、契約文書等資料,特別要注意搶救口碑資料,及時對移民及其后裔展開調查,以補充正史和地方史資料的不足。例如,族譜、家譜中一般都詳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于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成為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76]因此,在正史和其他史料記載缺乏的情況下,家(族)譜成了我們研究“闖關東”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三)研究方法有待整合
“闖關東”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研究,需要使用多種研究方法。
歷史文獻是復原歷史最基本的依據。因而,對文獻資料的搜集與運用就成為研究歷史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就移民史而言,歷史上絕大多數移民活動及其影響等都會在歷史文獻中留下記載,或較為詳盡,或只言片語,對這些史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整理,從中可以厘清移民的原貌。文獻資料雖然非常重要,但其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一些官方史籍,大都纂修于當朝或下一朝,雖屬原始資料,但其所記內容自然以對統治者的重要性及有利無害為取舍的原則,因而所載移民“一般只包括由官方組織實施或強制實行的,至多只記載了那些得到官方認可的自發移民,而不會包括大多數自發移民”。[77]因而,僅靠文獻資料不可能得出真實可靠的研究成果,這就需要使用文獻資料以外的研究方法。就東北移民史的研究而言,筆者以為,可以使用人口學、語言學、歷史地理學等非文獻的研究方法。
移民本身是一種人口現象,屬于人口學研究的范疇,人口學的方法用于移民史研究自不待言。[78]比如,可以根據一個地區人口的實際增長率來判斷該地是否有過移民活動,也可以用于推算移民的數量。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外來人口的話,一個地區在較長時期內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人口的實際增長超過了自然增殖,當然是移民的結果。
一定區域語言的變遷往往與移民活動具有密切的關系。在移民數量巨大、遷移時間集中,而又聚居的情況下,移民方言往往會對原有的語言格局造成影響。因此,“移民史可以用來解釋方言的部分成因,反過來方言現象也可以為移民史提供佐證”。[79]例如,東北地區滿語的消亡,就是漢族移民影響的結果。
移民史的研究離不開具體的疆域、政區、地理環境,因為任何移民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的。而移民既有適應地理環境的一面,也有促使地理環境發生變化的一面。所以,“通過復原歷史地理環境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有可能顯示出移民過程的某些片斷”,[80]以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認為:“一地方至于創建縣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該地開發已臻成熟。”[81]所以,“知道了一個地方是什么時間開始設縣的,就大致可以斷定在那個時候該地區的開發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弄清了一個新縣是從哪一個或哪幾個老縣分出來的,也就大致可以肯定開發該縣的動力,即最早來這里開墾的人民是從哪里來的”。[82]例如,清末民初,東北地區新設了許多州縣,通過對這些新設州縣的考察,可以看出移民的分布及經濟開發的程度。
綜上所述,“闖關東”問題既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通過對該問題的研究,可以認識東北地區人口遷移的規律,為今天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邊疆安全提供啟示和借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內移民勇往直前的“闖關東”精神,對當前東北振興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