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

一 CEPA的由來與背景

CEPA的英文全文是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中文直譯是“更緊密經濟伙伴關系安排”。雖然,“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英文全文是: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完整簡稱是“M-HK CEPA”),“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的英文全文是:Mainland and Macao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完整簡稱是“M-M CEPA”),然而,英文的簡稱統統用“CEPA”以概之。顯然CEPA這種沒有預先限定哪一方與哪一方簽約的無主體表述,中文文本與英文文本以及英文的簡稱之間留有一定回旋空間的做法,有著長遠的戰略用意。也就是說,將來有一天,CEPA也可用來框定大陸與臺灣的經貿關系。

中國推行CEPA,內地與香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始建議,是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最早向中央政府提出來的。[25]而眾所公認的是,CEPA萌動于2001年11月,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赴京述職期間,正式向中央領導人提出兩地建立“類自由貿易區”的構想。CEPA提出不到一個月,2001年12月19日,中央政府就原則接納特區政府提出的內地與香港建立類似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并指示外經貿部成立專責小組研究。[26]磋商自2002年1月展開。在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間,雙方舉行了一連串的高層及高官磋商會議。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CEPA提前一日(原定于30日)在香港禮賓府正式簽署。作為推動者之一,上任甫百日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27]自從香港開始與內地磋商CEPA后,澳門特區政府也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加入。2003年6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內地與澳門特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首次工作會議和高層會議在北京召開,雙方就CEPA的原則、內容和未來進度等達成共識。隨后,兩地經貿官員又緊鑼密鼓地在近4個月內先后舉行了4次工作會議,具體討論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貿易投資便利化三大領域的內容,形成了最后文本。2003年10月17日,內地與澳門CEPA在澳門特區政府總部正式簽署。自從2004年1月1日內地與香港、澳門CEPA正式實施開始,到2015年11月底,內地與港澳又分別簽署了10個補充協議、《廣東協議》[28]以及《服務貿易協議》(見表1-1)。

表1-1 內地與香港、澳門分別簽署CEPA主體文件及系列補充協議時間表[29]

續表

CEPA及其隨后的系列補充協議的簽署以及10多年以來的順利實施說明了CEPA有其產生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素存在。

首先是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一是亞洲金融危機(或稱為東南亞金融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前,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其轉折點是香港回歸后的第二天,即1997年7月2日源自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使香港經濟受到極大沖擊。作為東亞地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首當其沖,遭遇重大沖擊,匯市、股市全線吃緊,市民財富急劇縮水。到了1998年,金融危機愈演愈烈。這一年8月,國際資本大鱷大規模炒賣港元,造成港元急跌,利率大升,香港股市在8月3日這一天跌破7500點關口。經濟增長幅度急速下降,甚至出現了負增長,1998年和2000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3%、-0.3%,進而導致嚴重財政赤字,2001年為646億元,2002年達700億元。1997年節余的近4000億元儲備到2003年還剩2000多億元,如果繼續持續下去,很快就會靠借債度日。

二是“9·11”事件。香港的外向型經濟決定了其經濟的增長要依賴于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近年來全球經濟整體蕭條,“9·11”事件又使疲弱不堪的國際市場遭受打擊,更使香港經濟雪上加霜。被經濟泡沫蒙蔽了的香港突然在美夢中醒來,從此進入了艱難調整時期。[30]

三是SARS疫情。2003年春天,非典型肺炎(SARS,現稱“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在香港爆發。這一年3月31日,有大量人員感染的牛頭角淘大花園E座被暫時封閉。4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對香港發出旅游警告,全世界旅游業者談港色變,香港旅游、餐飲及其他服務業遭受重創。截至當年5月28日,SARS共在香港造成1750人感染,其中299人死亡。經過各方共同努力,疫情得到遏制。但尚未從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又遭遇了導致重大傷亡的SARS疫情,香港的經濟、社會、居民生活陷入了低谷。然而CEPA的簽訂,使得香港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了基礎性保障。2003年7月28日啟動的內地城市居民赴港“個人游”,加上2004年1月1日CEPA正式實施香港輸往內地的數百種產品便獲得零關稅優惠,18種服務行業可優先進入內地市場等一系列的振興經濟措施,在2004年大見成效。統計顯示,2004年香港經濟大幅增長8.6%,失業率也回落,股票市場更打破1997年的紀錄,全年成交額達3.93萬億港元,新股集資額躍居世界第三。[31]

四是國際金融危機。始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最終在2008年發展為國際性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貿易的影響力度明顯比東南亞金融危機強,但后者影響持續的時間更長。國際金融危機中,香港進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74%,港產品出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50.64%,轉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44%。而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香港進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2.38%,港產品出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21.96%,轉口貿易增長率最大降幅為16.73%。國際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2個月,港產品出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22個月,轉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2月。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進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6個月,港產品出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26個月,轉口貿易負增長持續了15個月。此外,兩次金融危機周期中,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貿易影響波動明顯大于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且,對港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先于進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可見,國際金融危機對香港對外貿易的影響屬于暫時性的沖擊,而東南亞金融危機則屬于長久的影響。[32]這也得益于中央政府能夠第一時間,在金融合作、基礎建設、地區經濟合作、緩解港資企業困難、服務業對港開放等方面全力幫助香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彰顯了中央政府對香港始終如一的關懷和牽掛。[33]

同樣,澳門也曾有過類似遭遇和經歷。

其次是外在競爭因素。一是香港面臨的競爭。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是亞洲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它與香港在金融市場上各自占有優勢,如新加坡在外匯交易方面超過香港,而香港在投資基金的數目方面超過新加坡。為此新加坡正在采取措施進行改革,來增強爭奪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另外在航運方面,亞太地區的各大港口都在逐步實現自己的建設目標,使香港的航運中心地位相對減弱。另外,日益迅速崛起的中國內地城市正日益成為香港潛在的競爭對手。隨著中國內地改革的深化,沿海城市發展迅速,特別是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05~2014年,上海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近兩倍,正在發展成為一個面向世界的經濟中心。而深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第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在21世紀,深圳提出要在2005年左右率先實現現代化,到201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30年左右趕上發達國家水平。香港與深圳在互惠合作的基礎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競爭。

二是澳門面臨的競爭。澳門本地生產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歐盟,這些產品屬于配額及許可證管理的產品,占澳門主要目標市場出口的50%~60%。雖然長期以來,澳門工業品的競爭力比不上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及韓國等地,由于歐美等國家給予澳門特惠制待遇,使得澳門產品可以免稅、減稅進入這些國家市場,仍具備一定的競爭力。隨著關稅、非關稅壁壘的削減,這種優勢將會降低甚至不再存在,澳門就會失去既有的競爭優勢,使澳門的工業陷入危險境地。更何況澳門的工業產品主要是紡織品與服裝,在WTO《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完全實施,所有WTO成員取消紡織品與服裝配額限制后,澳門產品在歐美市場上將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34]

最后是雙贏或多贏的需要。港澳地域狹小,人口密度大,缺乏自然資源,難以發展大型企業,因此它們的企業結構只能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而且很容易造成產業結構的“空洞化”。因此,港澳兩地的經濟極易受外界影響,產生巨大波動。以博彩業為主的澳門經濟結構單一,危機感更甚。當然,內地也有意“借船出海”。內地企業基本上長期奉行的是“引進來”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超過了6000億美元,但其間對外直接投資僅有600億美元。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內地企業也需要積極地“走出去”,以更加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經濟要素。港澳地區市場信息靈敏,國際化人才眾多,熟悉國際規則,很多人能講英語或葡萄牙語,這正是內地企業所需要的。“如果說港澳企業在過去20多年是走到內地去投資,那么今后20年恰可以幫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去創業。”[35]

CEPA的實施為內地與港澳帶來了顯著的成效。CEPA的實施增強了港澳市民投資、消費信心,推動了港澳經濟的增長,帶動了酒店、零售、餐飲、運輸等相關行業的景氣回升,促進了房地產市場回穩和股票市場上揚。2003年至2007年,香港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6%,失業率也由最高時的8.7%下降到目前的3.3%。據香港特區政府預計,CEPA在2004年至2006年為香港創造了3.6萬個新職位和48億港元的額外投資。困擾香港多年的通縮問題也已隨著經濟的強勁復蘇而消失。[36]

CEPA的實施促進了港澳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港澳服務業拓展了發展空間,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推動了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同時,CEPA的實施也使香港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拓展內地與亞洲業務的首選之地,不少內地企業和海外企業相繼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截至2007年底,近3900家內地和海外企業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或辦事處,較10年前大幅增加55%。據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調查,有1/3公司稱選擇到港投資與CEPA有關。

CEPA的實施減少了兩地經貿交流中的體制性障礙,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經濟的互動與融合。在“一國兩制”方針下,CEPA通過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互不采取反傾銷與反補貼措施;放寬服務行業市場準入條件,減少審批環節;提高通關效率,增強內地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等措施,減少和消除了貿易投資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形成制度性的合作,促進了內地與港澳的經貿交流和經濟融合。

時任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說,CEPA的實施促進了港澳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同時對內地經濟,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香港特區政府估算,2004年至2006年,CEPA為內地帶來額外投資達92億港元,為內地居民創造了1.6萬個新職位。

在服務貿易領域,港澳企業和人才以更加優惠的條件進入內地,為內地相關行業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優質的服務方式和廣泛的海外經營網絡,促進了內地相關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結構的升級。目前,香港在內地共設立建筑工程和設計等專業服務機構700多家;香港律師事務所已在內地設立代表處61家,占境外律師事務所在內地設立代表處總數的1/4;香港銀行在內地共設立7家法人銀行和17家分行,分別占外資法人銀行和分行總數的25%和15%,香港證券期貨機構在內地設立了2家合資證券公司、2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和3家合資期貨公司,為內地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活力;香港在內地設立了22家醫療機構,注冊港澳個體工商戶3033戶,從業人員8091人,帶動了當地就業,有助于提高內地專業服務的整體水平。[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满洲里市| 防城港市| 庄浪县| 财经| 增城市| 固镇县| 林西县| 烟台市| 金秀| 沭阳县| 博兴县| 互助| 新民市| 类乌齐县| 定南县| 芷江| 贡嘎县| 德阳市| 武定县| 齐齐哈尔市| 濮阳市| 浮山县| 晋州市| 肇东市| 苍山县| 呼和浩特市| 佛山市| 孟村| 霞浦县| 德州市| 开封县| 广东省| 建宁县| 大悟县| 黄平县| 屏东县| 嫩江县| 黄陵县| 突泉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