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乾坤父母說

這是許多易學家關于八卦、六十四卦起源的一種重要學說。

《說卦》云: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索,就是求,指揲蓍求爻而言,有爻方有卦。男女,指卦中之陰陽爻。

一 升降說

乾坤父母說至少可追溯到西漢的京房,京房曾說:“乾坤者陰陽之根本,坎離者陰陽之性命。”郭彧著《京氏易傳導讀·附錄》,齊魯書社,2002,第133頁。荀爽繼承京房以乾坤為陰陽運行根本的思想,創見性地提出了乾升坤降說。荀爽指出,乾坤兩卦乃基本卦,此兩卦的爻位互易,即乾卦九二居于坤卦六五爻位,坤卦六五居于乾卦九二爻位,此即乾升坤降。其結果形成坎離兩卦,為上經之終;坎離兩卦又相配合,則形成既濟和未濟,為下經之終。所以乾坤兩卦爻位的升降乃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礎。荀爽以陰陽爻位升降說解釋乾坤、坎離、既濟、未濟外的其他卦。

荀爽指出,一卦之爻位升降,即可變成另一卦。“就占筮的體例說,荀爽從其乾升坤降說發展為卦變說,即某一卦通過其爻位的變化,可以成為另一卦。此說是《彖》《象》二傳的爻位說,特別是剛柔往來說的新發展,也是本于《系辭》所說:‘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從上面所引的材料看,荀爽不僅以此解釋卦爻辭和《彖》《象》二傳文,還用來解釋《周易》的基本原理。在荀爽看來,乾坤兩卦和二五兩爻乃六十四卦的基本要素。乾坤乃眾卦的父母,有乾坤方有其他卦,有乾坤方有陰陽之變易。”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1卷,昆侖出版社,2005,第229~330頁。荀爽對《說卦》的乾坤父母說做了解釋,認為乾坤兩卦之爻位互易,則形成六子卦。虞翻推崇荀爽的乾坤升降說,使卦氣說向卦變說演化。

由于荀爽在《周易注》中,并未明確定義什么叫“乾坤升降”說,因此,后人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解。清代易學家惠棟在其所著之《易漢學》中指出,“《易》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為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蓋乾升坤為坎,坤降乾為離,成既濟定,則六爻得位”。(清)惠棟撰《周易述·易漢學》上冊,鄭萬耕點校,中華書局,2007。按照惠棟之意,乾坤升降僅發生于六畫卦的二、五爻之間。其升降規則是,當二爻是陽爻而卦之上體為坤體之時,此第二爻當升至五爻之位;相應地,若第五爻為陰爻且下體卦為乾時,此陰爻當下降到二的位置。惠氏此論之根據有這樣幾點:一是認為乾坤是兩個基本卦;二是認為一卦之剛柔爻有上下運動的特性,“而流動的趨向是達到離下坎上既濟定即陰陽各正其位的狀態。所以居六畫卦上體的坤為了變為坎,下體陽爻二要升至五;居六畫卦下體的乾為了變為離,上體陰爻五要降至二。”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第433頁。此外,易學家普遍賦六爻變化予人格性,即認為五爻應是君位,應為陽爻處之;二爻所在位置為臣位,應為陰爻居之。清代易學家張惠言在《周易荀氏九家》中,對乾坤升降說有不同的看法。張氏超越荀爽等人,他認為所謂乾坤升降,不只發生在二、五爻間,一卦六爻都可升降。“乾六爻皆君,即卦中陽爻皆可視作乾;坤六爻皆臣,即卦中六爻皆可視作臣。乾升坤降的理論依據是陽性欲升,陰性欲承。”中國孔子基金會編《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第433頁。很明顯,張惠言的觀點更有說服力,更能關注陰陽變化和聯系的普遍性。由荀爽首創的乾坤升降說,對漢以后歷代易學的影響巨大。虞翻的卦變說,正是在荀爽乾坤升降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二 本體說

元代的蕭漢中從體用關系論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以乾坤及六子卦為體,其他卦為用,六子卦又以乾坤為體。故其關于六十卦起源的觀點,可歸結為“乾坤父母說”。蕭氏說:


且圣人若何而分之?蓋先分八卦,次分余卦附也。八卦之分若何?乾坤坎離四正卦也,當居上經;震巽艮兌四偏卦也,當居下經。八卦既分,余卦以次附焉,此兩經所以分之綱領也。(元)蕭漢中撰《讀易考原》,載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組編著《豫章叢書 經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乾坤坎離居上經,震巽艮兌統下經。以乾坤坎離為正,震巽艮兌為偏,亦可見蕭氏是贊成先天易學的。蕭氏說:


六十四卦之體,八卦之體為之也。每卦各具上下二體,則六十四卦,凡其一百二十八體。乾之體,十有六;坤之體,十有六;六子之體,合十有六;總為一百二十八體而成六十四卦,皆自八卦本體中分出而生者也。上經乾坤坎離之卦,下經震巽艮兌之卦,所謂八卦之本體也。其體分出互合而生五十六卦者,八卦本體之用也。或分出而生上經之卦,或分出而生下經之卦。(元)蕭漢中撰《讀易考原》,載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組編著《豫章叢書 經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意思是,上經之三十卦,下經之三十四卦,皆由八卦之體用關系及分配所定。因此,上經之卦就可能移到下經,反之亦然。八卦體用關系即卦序之所由。

總之,蕭氏認為,由八卦之體分出六十四卦之體,乾坤之體又分出八卦之體,六十四卦無非乾坤之體而已。“上經取陽升而上之義,下經取陰降而下之義。上經所以明易之陽體即乾之陽體也。下經所以明易之陰體即坤之陰體也。”(元)蕭漢中撰《讀易考原》,載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組編著《豫章叢書 經部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這是對《程氏易傳》附錄“易上下篇義”的闡發。程頤云:


乾、坤,天地之道,陰陽之本,故為上篇之首;坎、離,陰陽之成質,故為上篇之終。咸、恒,夫婦之道,生育之本,故為下篇之首;未濟,坎、離之合,既濟,坎、離之交,合而交則生物,陰陽之成功也,故為下篇之終。二篇之卦既分,而后推其義以為之次,序卦是也。

……

卦之分則以陰陽。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所謂盛者,或以卦,或以爻。(宋)程頤撰《程氏易傳·附錄·上下篇義》,載梁韋弦著《程氏易傳導讀》,齊魯書社,2003。


可見,蕭漢中和程頤均以乾坤為本體,為陰陽之根本,為六十二卦之父母。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繼承了蕭漢中的觀點,其關于六十四卦的起源,也主乾坤父母說。明代的蔡清也以乾坤為體,坎離為用,論述六十卦的構成和順序,實際上也主乾坤父母說。

關于六十四卦的形成,王夫之主乾坤并建說。


伏羲以八卦生六十四卦,而文王統之于乾坤之并建,則尤以發先圣之藏。(清)王夫之撰《周易內傳卷六下·說卦傳》,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4。

……

伏羲平列八卦而乾君坤藏之象已著。文王并建乾坤以統易,亦善承伏羲之意而著明之耳。(清)王夫之撰《周易內傳卷四下·既濟》,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4。


“乾君坤藏”,指《說卦》所謂“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王氏認為,“乾君坤藏”表示乾坤兩卦乃六子卦之本源,而乾坤并建乃文王對伏羲畫卦之理的闡發。王氏認為乾坤并建說由文王所創,因為他視《卦序》為文王所作。

具體言之,關于六十四卦的形成及卦序,王夫之有三種說法:其一是乾坤兩卦變為六子卦,六子卦進而演變為五十六卦。其二是乾坤變為十辟卦,十二辟卦依據陽變陰合的原則演化為五十二卦,有異于漢易卦氣說依據陰陽爻象從多到少或從少到多所做的組合。其三是乾坤并建,展開為八錯卦,二十八綜卦,共三十六象,六十四卦。以錯綜說解釋六十四卦的結構,來源于來知德。王氏這幾種說法皆是乾坤為體,以其余六十二卦為用。


以全易言之,乾坤并建以為體,六十二卦皆其用。……舍乾坤無易,舍象無爻,六爻相通共成一體,始終一貫,義不得異。(清)王夫之撰《周易內傳卷六上·系辭下傳》,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4。


在王氏看來,乾坤與六十二卦相互蘊含。乾坤可以展開為六十二卦,六十二卦又各含乾坤。王夫之在《周易稗疏》中提出“卦各有六陰六陽”(明)王夫之撰,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周易稗疏》,《船山全書》第1冊,岳麓書社,1988。說,意思是,乾坤兩卦外的其余六十二卦,都蘊含了乾卦和坤卦。這是其乾坤并建說的本意。

王夫之不贊成邵雍所謂文王卦位圖,即不贊成《說卦》“帝出乎震”之說。他否認坎離震兌為四正卦,乾坤巽艮為四隅卦。他說:“乾坤非隅也,行乎四維而各適有正也。震兌坎離非正也,受乾坤之化而各司一偏也。謂之正,謂之隅者,人之辭也。”(清)王夫之撰《周易內傳卷六下·說卦傳》,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4。王夫之認為乾坤運行于四維之中,無往而不居正位。震兌坎離受乾坤之化而發揮其功用。所謂正、隅者,不過是人為的稱謂。

黃宗炎斷言邵雍的先天圖式出于陳摶的道教煉丹術。他認為邵氏先天卦序橫圖,以加一倍法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并非《周易》經傳之原意。黃宗炎依《系辭》和《說卦》文,以重卦說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實主乾坤父母說。他說:“自有乾坤六子,以一卦為主,各以八卦加之,得三畫,即成六畫,得八卦即有六十四卦,何曾有所謂四畫、五畫之象,十六、三十二之次第也”,“四畫、五畫,成何法象?”(清)黃宗炎撰《圖學辨惑·先天六十四卦橫圖》,載施維主編《周易八卦圖解》,巴蜀書社,2010。意思是,《系辭》謂“兼三才而兩之,故六”,《說卦》云“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都沒有講四畫、五畫。因此,邵氏所言純為虛構,有悖于《周易》法則。

清初的毛奇齡提出“五易”說,以解釋八卦、六十四卦的起源及上下經的構成,其論點可歸結為“參天兩地說”和“乾坤父母說”。“變易”,如乾變為坤,坤變為乾類。“交易”,如乾坤交為泰否,坎離交為既濟、未濟類。他認為此兩易為伏羲之易,內容是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來源。“反易”,如屯卦倒轉為蒙卦,咸卦轉為恒卦類,又稱為“轉易”。“對易”,如上經需訟與下經晉明夷相對,上經同人大有與下經夬姤相對。此種相對,取上下體之卦象。“移易”,如泰卦三上爻象互易,陽爻往上,陰爻來下,則為損卦。否卦初四爻互易則為益卦類。“反易”用以解釋卦序;“對易”用以解釋六十四卦分上下經;“移易”用以解釋卦爻辭。此三易為文王之易,即今傳《周易》。毛氏的“五易”說,旨在反對邵雍提出的伏羲先天之易和文王后天之易的說法。

毛氏用“變易”和“交易”說,解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來源。他說:


夫伏羲但畫八卦耳,何曾畫六十四卦乎?系辭曰乾坤成列,易在其中,則先畫乾坤。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則次畫八卦。又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則于是不在畫也。第其所畫而復配之為六十四卦而易象終焉。(清)毛奇齡撰《仲氏易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就畫卦的程序說,毛奇齡采“參天兩地說”,即伏羲先畫三陽爻為乾,又畫兩地陰爻,效法乾三畫為坤,三陰變一陽為震等。毛氏又以乾坤父母卦,解釋六子卦來源。乾坤兩卦交于六子卦,六子卦反交于乾坤,即得六十四卦。

毛奇齡和他的弟子李塨堅持認為“易有太極”章和“大衍之數”章都是講揲蓍的程序,不是講天地萬物的形成。李塨指出,如果兩儀是指天地,那么,由兩儀所生的八卦又有乾坤,這就等于天地生天地了,自相矛盾。

李塨對邵雍和朱熹的畫卦說提出了批評,關于八卦、六十四卦的起源,其主乾坤父母說和重卦原則。他對邵雍、朱熹畫卦說的批評包含以下要點:依《說卦》乾坤父母卦說,圣人作卦之序,乾父坤母合生六子,未聞有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等之序;“依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圣人畫八卦后,因一卦而重以八卦,即為六十四卦,未聞再作六十四卦;依“兼三才而兩之”,《周易》只有三畫或六畫卦,未曾有四畫、五畫之名;爻辭稱一畫為初,六畫為上而不稱六,表明卦畫止于六,未曾有七畫、八畫以至無窮畫之說;依《說卦》“帝出乎震”章,八卦方位為離南坎北,震東兌西,未聞有乾南坤北之說。“天地定位”章乃論八卦相錯之象,非言方位。以離南坎北說為文王后天八卦,乾南坤北說為伏羲先天八卦,此是依《參同契》義以亂經等。可以說,這是對清初考據學派批評邵雍和朱熹畫卦說論點的總結。其立論原則仍是依經解經,打擊了邵雍和朱熹所謂先天易學。

李塨和黃宗炎一樣,都認為邵雍所謂四畫、五畫說,違背了《系辭》《說卦》的“三才”之道,缺乏依據。一卦六爻所表達者不是別的,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上爻為天,此即“兼三才而兩之”。

陳法的乾坤父母說,具體體現在其關于文王卦位圖形成的論述中。他說:


《羲圖》以坤從乾,故《羲圖》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皆天理之自然,無一毫人為之造作;《文圖》由一索、再索、三索而成,亦無一毫人為之造作。不然,則“乾父坤母”一節為贅文矣。(《易箋·論文王卦位》)


索者,求也,由乾坤而震、巽、艮、兌,也是陰陽相推的結果。這是繼承朱熹的觀點。


乾坤生六子,遂有“男女”“少長”之稱,此皆文王玩《羲圖》而得之者也。(《易箋·卷八·說卦傳》)


意思是說,《文圖》來自《羲圖》,《文圖》為后天之易,《羲圖》為先天之易,《羲圖》為體,《文圖》為用。這是對邵雍在《觀物外篇中》關于伏羲八卦為“易之本”,故為先天之學觀點的發展。王畿也曾依邵雍之學,以先天八卦為體,后天八卦為用,以體用一原說,解釋先天和后天之卦并無時間先后關系。

陳法從體用、陰陽、剛柔幾個方面,明確了乾坤父母卦對于成就萬事萬物之重要性。


坤之于乾,尤所當戒,“以大終也”,明其始終從陽也。陰之盛,則疑陽而戰,其變,則從陽而終,代陽而終其事,則陽之功成而陰亦有終矣。故曰“以大終也”。夫乾坤,其體則天地,其道則陰陽,其用則剛柔,其分則尊卑,而其德則健順,其在圣人至誠無息。(《易箋·卷一·上經上·坤》)


以天地為乾坤之體,以陰陽為乾坤之道,以剛柔為乾坤之用,以健順為乾坤之德。而人得于天地者,則至誠不息之品性。這可以看成陳法關于宇宙本體論的基本觀點。這是對張載取義說的繼承和發揮,張載在解釋乾卦時說:“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言天地則有體,言乾坤則無形,故性也者,雖乾坤亦在其中。”(宋)張載撰《橫渠易說·乾》,《張載集》,章錫琛點校,中華書局,1978。此是以乾為剛健之性,坤為柔順之德,即取其剛健之義。陳法所謂乾坤之道、用、分、德等,均取乾坤之義。王夫之對乾坤兩卦的解釋,即以陰陽二氣為此兩卦之體,認為陽氣主舒暢,陰氣主凝斂。這是乾坤兩卦的德性和功能。王夫之說:


乾者陽氣之舒,天之所以運行;坤者陰氣之凝,地之所以翕受。……惟其健,故渾淪無際,函地于中而統之,雖至清至虛而有形有質者皆其所役使,是以尊而無上,惟其順。故雖堅凝有實體之可憑,而靜聽無形之摶捖,不自擅而惟其所變化,是山卑而不違。則于尊卑之職分,而健順之德著矣。(清)王夫之撰《周易內傳卷五上·系辭上傳》,李一忻點校,九州出版社,2004。


王夫之關于乾坤德性和功用的思想,為陳法所繼承和發揚。

關于易的起源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除上述幾種觀點外,還有所謂“圣人設卦觀象說”。不過,嚴格說來,這一學說主要是講卦爻象和吉兇變化的,并不直接講易的起源。《系辭》云: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例如,關于八單卦的形成,黃宗炎取《系辭》圣人觀象設卦說,其以“文字說”解釋卦象的結構,他說:


伏羲欲以文字教天下傳后世,創為奇偶之畫,使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象之在兩間者,煥然移于方冊之上,正所謂文字也。后圣師其大意,變成斜正縱橫之狀,而文字日增。是卦畫者文字之根源,文字者卦畫之支流也。八卦者,六書之指事象形,六十四卦六書之聲意轉借也。(清)黃宗炎撰《圖學辨惑》,載施維主編《周易八卦圖解》,巴蜀書社,2010。


意思是,伏羲創奇偶畫,組成八卦之象,描寫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因此,八卦之象即八種象形文字,此八種文字后來又演變為各種文字,即其所說“卦畫者文字之根源”。黃宗炎在其《周易尋門余論》中以重卦為原則,根據卦爻的變化,詳細論述了八卦所象征的八種文字。

黃氏以八卦象即古文字說,反對邵雍一分為二的畫卦說,從而否定了邵氏伏羲先天卦序橫圖。其八卦文字說的意義在于探討卦象和卦名的關系,以八種自然現象即以取象說解釋二者的關系,為觀象設卦說提供歷史依據,表現出漢學家以經解經的風格。

關于易的起源,陳法也采圣人觀象設卦說,如其解釋圓圖、橫圖和方圖的形成時說:


天若自行泄露,以啟圣人之聰明,于是圣人仰觀俯察,近取遠取,皆與河圖契合。乃畫而為卦,又因而重之,規而為大圓圖,列而為橫圖,累而為方圖,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畫卦之本原,而《易》之所由作也。(《易箋·圖說》)


此圣人,即伏羲,因而重之而為大圓圖、橫圖和方圖是文王,這是解釋《系辭》“圣人觀象立卦”說。陳法此說,嚴格而言,可歸在“河洛說”中。

清代的焦循提出“旁通說”“相錯說”,以旁通之卦和相錯之卦的剛柔爻象相互交易為基礎,認為八卦起于乾坤二、五爻互易,乃六十四卦的生成之本。正如乾卦《彖》文所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县级市| 益阳市| 阿拉善盟| 汉沽区| 通化县| 抚远县| 修水县| 襄城县| 原阳县| 舞阳县| 莲花县| 华容县| 平邑县| 远安县| 云林县| 延安市| 河源市| 封丘县| 桐梓县| 称多县| 东阿县| 清镇市| 家居| 仪陇县| 灯塔市| 昂仁县| 偏关县| 五莲县| 广宁县| 隆德县| 呼和浩特市| 安乡县| 邵阳县| 喜德县| 安陆市| 赣州市| 永新县| 丹棱县| 富顺县| 三原县| 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