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傳導與金融效率研究:以東中部地區為例
- 戴志敏
- 2589字
- 2019-07-17 11:45:30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內容安排
一 研究思路
本書首先對產業傳導機理內涵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做深入分析,遵循“現實問題→理論解釋(理論研究)→產業轉型和升級下的金融活動效率模型→協調發展”的思路,從過程和現象的角度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從產業提升經濟發展效率角度分析金融發展支持產業傳導的適配度、產業傳導與金融發展的相互關系并對集聚程度做較詳盡分析,對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基于產業傳導異速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產業內不同行業促進經濟發展的速率大不相同的結論。
其次,從結構方程理論與空間經濟學的視角探討金融集聚對本區域及鄰近區域經濟增長的輻射效應并加以實證分析。金融資源集聚對本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更由于金融資源自身的“天然逐利性”,它還有空間擴散的可能性,會對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做出貢獻。
再次,通過應用特征價格理論結合潛變量的結構模型,嘗試構建產業關聯理論下的金融活動效率評價模型,并選擇中部地區典型省份經濟金融中心(中部欠發達省份的省會城市)進行分析,認為以金融行業人均獲利能力作為特征價格因變量的改進型結構方程模型相對傳統的特征價格模型,其應用結果具有優化能力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不同區域金融集聚模式是金融活動效率在區域(城市)的綜合展示,在社會網絡分析法中加入金融發展相關指標實現金融社會網絡結構的圖景展示。對現有金融集聚的主要區域即東部和中部部分區域的金融中心所具有的輻射力和金融活動波及范圍及方式進行技術解讀。
最后,結合上述兩大塊實證內容,即金融活動效率模型和區域金融社會網絡結構圖景對現有不同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政策合理性、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等做出相應解釋和分析。
二 內容安排
本書在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和產業傳導關聯視角的金融效率理論框架下分析金融活動效率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擬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從產業傳導角度看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如何?金融通過何種功能或機制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傳導能力提升?結合結構方程理論和社會網絡分析技術,能得出怎樣穩定的金融集聚類型和金融發展方式作用于產業發展和提升的具體路徑?為了提高金融效率、促進區域經濟增長,該如何對中、東部現有金融資源體系及發展現狀進行評價?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資源以進行前瞻性思考?基于本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得到的政策結論是什么?圍繞上述問題,全書共分為五部分予以回答。
第一部分,總結前人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銀行業與經濟增長以及資本市場與經濟增長方面的相關理論。應該說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相關成果甚多,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結構分析;格利和肖側重于部門分析,構建了各部門(包括消費者、企業和政府)之間貨幣、債務與經濟增長理論模型;Tobin依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的理論傳統構建了貨幣增長模型;麥金農和肖針對特型國家的分析提出了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還有利用信息經濟學和交易費用理論相關成果將金融與經濟關系引入微觀基礎的研究;等等。從這些不同視角對金融經濟關系進行理論研究有利于深化本書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提煉產業創新系統邏輯結構等創新觀念的辯證分析,提煉產業創新的內涵及形成機理,進行區域產業關聯份額的量化,得出產業傳導系統效應的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并對傳統產業系統進行關聯分析。
第二部分,空間經濟和產業集群相關理論鋪墊,產融結合的概念界定。這一部分是本書研究的理論基礎,著重回答金融與產業選擇及產業經濟的關系如何,金融通過什么渠道和機制影響產業經濟等問題。借用金融功能概念,從對產業轉型和升級影響的結果來看,存在兩種金融功能效應,水平效應(Level Effect)和增長效應(Growth Effect)。前者表現為金融活動對產業轉型水平的影響能力,后者則表現為金融活動對產業升級水平的作用能力。
金融要實現其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必須借助相應的手段或媒介。這些手段或媒介組成了金融功能的實現形態即金融形態。因此,從理論上研究金融活動效率,就是研究金融形態與產業集聚、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系。本部分通過研究區域整體金融形態和經濟發展互動作用的異同,引入相關主流計量經濟學模型進一步得出金融效率影響經濟發展的產業傳導機理。為下一部分三大產業、金融產業各部門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產業變遷下金融效率與產業傳導和產業關聯的實證研究。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在第二部分對金融業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基礎上建立適當的模型對區域金融活動效率與產業轉型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分析,通過實證檢驗區域銀行是否存在這兩種金融功能效應,進而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為實現這一研究目的,本書對區域金融活動效率進行相應的計量。
因此,本書首先界定了研究涉及的金融效率的概念。其次運用較先進的產業傳導異速理論測度方法嘗試測度1980年以來江西省金融業三部門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數量關系。在效率測度基礎上,考慮采用協整多元VAR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區域金融效率與產業轉型之間是否存在長期顯著的關系,若存在長期顯著的關系,又是否為因果關系,橫向剖析金融配置體系的合理性,明確金融集聚的產業傳導機理。
第四部分,金融活動效率模型開發及實證研究。在前述理論分析基礎上應用結構方程模型,通過特征價格變量的引入建立適當的區域金融活動效率與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關系并進行實證分析,實證檢驗中部區域某省會城市金融業是否充分實現產業傳導效應及其特有優勢,進而推動了所在區域經濟增長并具有輻射功能。同時辨別現有金融資源配置對所在區域主要起扶持作用還是導向作用。在金融活動效率提升到一定層次時,一些地區有可能形成穩定的金融集聚狀態,即金融中心(Mega City)。
第五部分,金融的“虛擬性”使得一國產業經濟安全風險會被放大,產業金融化和金融產業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否帶來不同類型的城市群和城市圈構建?這一部分致力于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比較時間序列背景下的區域產業梯度轉移過程中不同區域城市群(城市圈)的金融社會網絡空間結構演進狀況。具體來說,如何在這樣的金融社會網絡結構圖下分析政府制度設計、政策指導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如何打造合理的金融經濟政策及方向選擇?在不同的金融集聚程度下,區域內不同城市在金融社會網絡結構中的網絡結構角色和網絡通道類型如何?其在時間的推移過程中,角色演化又有何必然和偶然變化?如何更好、更科學地實現網絡節點城市更好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