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出版企業版權戰略管理
- 王志剛
- 6860字
- 2019-07-17 11:55:11
1.1 研究現狀
關于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戰略管理,不僅業界缺乏經驗,理論界的相關研究也顯得極為匱乏。為了比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筆者首先對有關專業網站進行信息調查。選取的網站主要有:中國國家版權局、中國出版網、中國版權信息網、美國版權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版權在線等網站。其次,筆者以“題名”和“主題”的方式對相關學位論文和期刊數據庫進行了檢索,所使用的關鍵詞有“數字版權”(Digital Copyright)、“版權戰略”(Copyright Strategies)、“數字出版&版權”(Digital Publishing & Copyright)、“版權管理”(Copyright Management)、“版權貿易(許可)”(Copyright Trade、Copyright Permission/Licensing)、“版權經營(運營)”(Copyright Operating)、“版權保護”(Copyright Protection)、“版權糾紛(官司、爭議)”(Copyright Dispute)等。所檢索的數據庫有中國知網(包括期刊、學位論文和重要報紙)、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光盤數據庫、Springer LINK Online Journals、Springer LINK eBook、EBSCO、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等。同時筆者對相關印刷性文獻資料和專著進行了收集。
1.1.1 國內研究情況
縱覽目前國內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數字版權問題的宏觀介紹
數字出版產業的迅速發展引發學者對數字版權問題的集中關注,學者從概念、構成、法規體系建設等方面對數字版權問題展開了相關研究。
鑒于數字版權概念繁多復雜的現實情況,有學者在綜合多個論點之后,認為“數字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其文學、藝術、科學作品在數字化復制、傳播方面依法所享有的一系列專有性的精神權利和經濟權利的總稱”。有文章指出一般意義上的“電子版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多媒體權”只構成事實上的“數字版權”的一部分內容,無法涵蓋數字版權的所有對象。
針對我國數字版權當下存在的困境,也有學者借鑒國際版權制度建設經驗,指明我國數字版權制度建設的方向。如學者劉晶指出:“當下我國數字版權制度存在個體權利與公共利益的矛盾、數字版權脫離出版業務的矛盾和版權法規國際適用度低、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差等問題,提出要加強法律文本制定的前瞻性和執行力度,打造非政府組織重點參與的版權支持體系,完善版權貿易產業鏈,重視數字版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數字版權發展路徑?!?img alt="劉晶.困境·經驗·探索:中國數字版權構建之路 [J].國際新聞界,2012(2)."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67BC8/12197318304770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580175-UncrQcdxBA4OvuC3Kf7JIRl9dFPhRQzp-0-f2710a62e75448d2d9b4051f3920c9ed">更有學者從“龍源期刊網”一案的影響出發,提出要站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高度完善數字版權法規。
此外,隨著版權交易在數字出版企業市場運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數字版權制度環境建設問題也引起學者關注。如有學者從數字版權交易視角出發,對我國數字出版法制建設及交易環節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指出在版權交易過程中數字版權經常存在瑕疵,同時版權轉讓程序也不夠嚴謹,建議創新數字版權交易轉讓制度,推進數字版權公共服務市場和信息化建設,同時搭建數字版權轉讓平臺,延伸服務內容和層次,規范版權交易流程,從而推進數字版權交易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有專家重點研究了數字版權內容交易中的權利保護和法律風險控制,指出相關法律風險控制要規避數字版權業務的不利因素,善用非法律手段化解新型業務模式中的法律風險,強調要用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化解法律難題,探索創新商業模式規避法律風險,同時結合業務內容合理分配義務,從而通過多方面的整體努力來控制數字版權交易中的潛在法律風險。
(2)關于數字出版企業版權保護問題的探討
數字出版企業版權保護問題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體現在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糾紛的關注,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對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究。
①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糾紛的研究
數字出版這一新興出版形式打破了傳統出版流程中相對穩定的版權利益平衡,因而產生一系列非法傳播、非法下載等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成為推動數字出版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也吸引了大量學者予以關注。
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指出,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版權問題,如作品版權授權難、收益保障難、數字版權維權難、數字版權確權難、數字版權內容資源分散、數字資源平臺重復建設、缺乏數字出版技術標準和內容標準尤其是數字版權保護市場規范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數字出版企業的快速發展。《第一財經日報》也從作家版權收入層面予以關注,指出由于作者收益差,導致數字版權授權積極性不高,數字出版企業也無法獲得正版內容供應,造成盜版傳播泛濫的同時也制約了數字出版企業的健康發展。
同時有學者根據“中國媒體人版權素養調查”所得數據,建議通過細化版權法、版權行政管理貼近網絡、版權行業協會擔當責任、數字出版企業提高版權素養、網絡服務商強化遵守版權、作者強化權利意識6個方面的努力,破解數字版權難題。
就數字出版中版權糾紛的主要誘因數字版權授權問題,有學者指出要通過正確的授權方式解決當下版權獲取階段的亂象。此外,由于數字出版企業版權保護問題在產業發展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數字版權保護也成為國內高校畢業論文的重點選題,他們就網絡文學的版權保護問題
、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建設問題
、傳統出版業的數字版權管理問題
等展開了較為系統的分析。
②對版權技術的關注
目前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學者大多從版權保護制度與技術措施、數字出版技術特征以及數字出版企業盈利方式等角度出發,探討數字出版企業應該采用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
如有學者通過分析新媒體的數字技術特征、網絡傳播特征和信息呈現形態特征,指出新媒體環境下的DRM技術實施方案設計應考慮到設備更換引發的數字內容在設備間的遷移、用戶的移動及漫游、異構系統DRM、安全認證機制、電子證書產生及分發機制、密鑰產生及分發機制等問題。也有學者針對移動數字出版的興起介紹了相關數字版權保護方案
,對移動流媒體的數字版權管理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
(3)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運營問題展開分析
學者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運營的研究,既有整體關注,也有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的個案分析。
在整體關注方面,有文章通過介紹數字環境下版權運營的新變化,分析了我國數字出版企業運營的特點及運營模式,并根據現行模式指出解決其存在問題的思路。在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版權運營現狀介紹方面,有文章對國內數字版權商品市場運營情況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指出在內容、版權渠道和消費者引導方面存在一些改進之處。
也有學者專門針對傳統出版社的數字版權運營策略展開研究,指出應調整利益分享模式提高數字版權簽約率,探索新型模式提高數字內容運營能力,強化版權運營職能突出產品運作效率,積極參與國家數字出版平臺運營。同時也有文章對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版權運營模式的創新進行了總結,指出我國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運營已經從單一產品模式走向多元化開發,這種轉變也漸漸推進了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資產管理和對精細化版權運營業務的版權保護工作。
版權運營最為重要的盈利模式問題也引起學者深入研究,如有文章通過對我國電子書版權運營中盈利關鍵點的具體分析,并借鑒國外電子書版權運營的一些經驗指出了我國電子書版權運營中盈利模式存在的問題。
也有學者梳理分析了參與大型網絡期刊庫、自建網站與主頁、手機閱讀、電子雜志閱讀等當前幾種典型的電子書版權盈利/分成方式,并針對目前電子書版權運營及分成過程中存在的法律配套滯后、第三方監管不到位、版權分成不合理、電子版權授權事故等問題,提出加大與完善宏觀法律法規建設、明確邀約、細化合同、第三方監管、授權前移、提倡獨家合作模式等應對方案。
國內數字出版企業的蓬勃發展,引發了學者對其開展個案研究。如有多篇文章以盛大文學為例展開分析。其中,《網絡媒體的全版權運營研究——以盛大文學為例》較為全面地分析了盛大文學的經營歷程,解析了盛大文學的版權經營之道。《數字出版版權管理策略研究——基于盛大文學的實證考察》一文從版權獲取、版權管理等多個方面分析了盛大文學“一次獲取、多次開發”的全版權運營策略。
也有文章通過對起點中文網
和紅袖添香網
的個案分析,介紹盛大文學全版權運營產業鏈的打造。在盛大文學赴美上市前夕,《中國知識產權報》刊文介紹了盛大文學海外版權運營的具體方式與遠景。
國內其他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運營也有學者關注,如有文章將中文在線版權運營模式總結為“一種內容、多種渠道、同步出版”的全媒體版權運營
,也有文章分析了漢王科技的數字版權運營問題
。
(4)海外版權管理的經驗介紹
國內學者對海外版權管理經驗的介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海外宏觀數字版權管理制度的闡釋,另一個是在微觀層面對海外數字出版企業一些版權管理行為的介紹。在宏觀數字版權管理制度介紹方面,有學者指出“英國在出版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高度重視法律制度建設,在數字出版行業準入、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數字出版內容管理以及數字版權保護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點,并呈現出逐漸強化對版權人權利保護的同時強調其版權保護責任,更加明確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強化技術保護措施,合理兼顧公眾利益,注重公眾權利保護等發展趨勢”。在日本數字版權管理制度介紹方面,有成果指出“日本數字出版法律制度適應數字化趨勢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具有版權制度更新與《世界知識產權版權公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同步、政府介入補償金制度和強制許可制度、著作權法與國際條約及其他法律協同調整的特點,并呈現出加強對權利人權利的保護、合理關照公眾利益、高度重視著作財產權、力圖確認出版社法律地位的發展趨勢”。
在韓國數字版權管理制度介紹方面,學者指出“韓國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具有扶持數字內容產業發展、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雙管齊下、政府官辦協會發揮重要職能、加強內容保護等特點,并呈現出加強對著作權人的保護、兼顧公眾利益、適當維護在線服務商的利益、強化政府部門的權力以及明確電子定價制等趨勢”。
在德國數字版權管理制度介紹方面,有文章指出“德國數字出版法律制度在立法、司法、執法、版權保護、未成年人保護和數字內容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未來德國數字出版法律將呈現出繼續側重保護傳統出版商利益、適當放松圖書館合理使用權、適當限制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權利等趨勢”。
在海外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經驗介紹方面,有文章通過總結施普林格的期刊運營模式介紹其版權管理經驗,勾勒出海外數字出版商較為嚴謹的版權業務模式。
同樣也有文章通過介紹愛思唯爾的數字出版業務,介紹了一些愛思唯爾的數字版權管理方式。
1.1.2 國外研究情況
相較而言,國外學者對數字環境下版權戰略管理問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其中,既有對數字時代版權戰略的整體思考,如“Copyrigh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cenario's and Strategies”,也有對某些國家版權產業戰略發展的案例分析,如“Study on the Devlopment Strategy of the Korea Copyright Commission”
等文章。除了對版權戰略管理問題的宏觀關注外,國外學者針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問題還展開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對數字出版的一般理論探討
如在電子書研究方面,T. Wilson認為電子出版物與印刷出版物在生產及傳播速度、交互性、傳播范圍、傳播途徑、傳播成本等方面存在差異,相比而言,電子出版物更具優勢。Mark S. Frankel認為所有電子出版物都應具備唯一的標識符以便被長期存取和檢索,同時不同版本的變化應該得到有關機構的驗證和保護。
Jagdish Arora認為電子出版物的形式包括電子期刊、電子圖書、電子百科全書、在線數據庫、網絡課件、電子預印本等,并且隨著數字出版技術變革將會出現更多新型電子出版物。
Moira Allen則從管理學角度出發,將電子書出版模式劃分為商業出版、補貼出版、按需打印、免費出版、個人電子出版。
Epublishing則從出版形式和技術角度將數字出版模式劃分為電子圖書、按需打印、數字內容、E-ink、電子郵件出版、網絡出版。
在學術期刊數據庫建設方面,有學者通過分析發現網絡出版存在數據不全、檢索功能解釋不明、用戶界面混亂、統一標準缺失等問題。
在數字出版物使用效果方面,Borrego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可以同時獲得印刷版和電子版時,76%的調查對象傾向于使用后者。
在開放存?。∣pen Acess, OA)出版模式研究領域,學者Lawrence對計算機領域的119924篇OA和非OA論文的被引用情況進行了近1年的跟蹤和統計;
同時Antelman等分別對不同學科、不同數據庫的OA與非OA論文被引情況進行了統計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較之于非OA論文,OA論文的被引頻次更高,說明OA論文在數字出版語境下傳播范圍更廣、影響更大,對數字學術出版商的市場開發做出了方向性引導。
(2)數字環境下出版企業市場運營研究
數字技術環境下,如何調整業務構成競爭優勢成為數字出版企業必須解決的課題,在學術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如馬修(Matthews)、海塞(Hesse)等人
的研究結果表明,出版業采用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不僅物流成本低于傳統的零售模式,而且比較環保。Ho等人的研究認為數字革命使傳統的出版產業鏈發生變化,首先是印刷企業退出產業鏈,其次是電子商務改變了物流與客戶管理,加上互聯網對出版業的滲透,出版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
以美國為例,五大自助出版商作者之家公司(AuthorHouse)、書潮(BookSurge)、環球出版社(iUniverse)、盧魯公司(LuLu)和作者解決方案公司(Author Solutions)在數字環境下都已經重構了原有的價值鏈和產業鏈,出版業務變化較大,通過重構價值鏈,這些企業實現了新技術環境下的低成本運營。這說明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出版企業應當以積極的姿態應對,通過技術變革再造業務流程,實現競爭優勢。泰德(Ted)認為出版商近幾年經營模式轉變超乎想象,數字技術和管理軟件在很多企業迅速被應用,這一現象的背后不僅是技術和市場的吸引力,還包括出版商從長遠的眼光來降低成本的需要。
隨著數字出版產業影響的逐漸擴大,近年來一些學者尤其重點關注了數字環境下出版企業發展模式問題。如理查德(Richard Guthrie)的Publishing一書在總結出版產業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征后對數字出版做出預測。比爾·馬?。˙ill Martin)等在Books,Bytes and Business:The Promise of Digital Publishing一書中則從結構融合的角度分析了出版企業的數字出版商業模式。
約翰·湯普森(John B. Thompson)的著作Books in the Digital Age: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nd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基于專業出版的歷史演變,分析了學術出版和教育出版的未來數字出版業務的衍生邏輯。
(3)關于數字版權管理的研究
在數字版權管理研究方面,有學者認為數字版權管理的實現能夠促進商業與技術的融合,從而推進文本、圖片、音樂或視頻等創意內容的市場化開發。也有學者通過分析數字時代版權保護與信息傳播的特征,認為固有的版權保護模式將受到嚴峻挑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傳統版權保護時代的結束。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不在少數,有文章認同數字版權帶來了一場消費革命,尤其是移動閱讀興起后,這種影響將更加明顯。
一些學者也結合本地數字版權制度建設,探討了區域性的版權制度革新和國家相關法規建設問題。
關于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究也成為國外學者的研究熱點,有學者專門撰文探討了數字圖像水印在版權保護中的突出作用及發展趨勢。
也有學者對DRM技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當下DRM管理技術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版權管理功能,對提升企業版權業務市場空間并沒有起到最大化技術支撐的作用。
針對數字出版產業中過度追求版權保護技術的現象,也有學者指出事實上在數字出版語境下降低版權保護并沒有限制知識創新,因此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應適可而止。
可以看出,國外學者對數字版權的研究,多從法學研究的視角出發,然后對版權保護及開發中涉及的數字出版業務展開介紹和分析,其研究結論較為開放,一些觀點也對業界有所啟示。
1.1.3 研究現狀評述
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出,國內大部分研究關注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中一些微觀層面的問題,采取的對策也通常表現為“頭疼醫頭、腳痛醫腳”,未能從數字出版企業發展戰略高度關注版權管理問題。目前在版權方面涉及“戰略管理”的專著僅發現一本,即法律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著作權——戰略、管理、訴訟》,而且該書內容只涉及國內傳統出版社以及軟件企業的版權保護問題,未能從數字出版企業整體運營的角度研究版權戰略的制定與執行。就論文而言,以版權(著作權)、戰略、管理等為關鍵詞搜索到為數不多的幾篇論文,其中有些文章探討了版權戰略的一般理論問題,多數文章研究角度立足于宏觀的國家或產業版權戰略,如《美國版權戰略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試析美國版權戰略與版權業發展的互動》
等文章。我們可以看出,關于“版權戰略管理”的研究,學者大多關注了版權戰略體系中國家、區域、產業等宏觀層面的戰略制定、實施與評價機制分析,缺少了微觀層面出版企業版權戰略的研究。而在整個版權戰略管理體系中,企業版權戰略處于最微觀的層次,著重于操作性、技術性和戰術性,是落實其他層次版權戰略的基礎,因此企業版權戰略問題應該得到及時關注,尤其是數字出版企業的版權戰略管理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為我們在理論上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尤其是關于數字出版企業市場運營經驗的介紹以及數字版權管理體系及技術的研究文獻,將會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文獻資料。雖然中外版權文化、市場環境存在較為明顯的客觀差異,但部分文獻中介紹的數字出版企業在市場開發中所采取的版權策略仍然可以為我們所辯證吸收,也將會為本書的實證研究提供重要的案例支撐。
綜上所述,鑒于國內數字出版企業版權戰略管理在實踐和理論上相對滯后的現實狀態,本研究應在積極調研國內外數字出版企業版權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內外最新研究資料,對數字出版企業版權業務的戰略化管理問題展開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