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序言:中國情感人類學研究的力作

景軍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羨慕嫉妒恨:一個關于財富觀的人類學研究》,源于張慧女士2010年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完成的人類學博士論文。在前往倫敦學習之前,她曾在清華大學社會系攻讀碩士學位,畢業時完成的碩士論文題目是中國艾滋病感染者遭受的歧視問題,屬于一個弱勢群體面臨社會排斥的話題。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張慧將筆鋒轉向中國一小部分人的財富集聚積累引發的民眾情緒問題。在博士論文基礎之上,張慧在這本書中更為清晰地辨析了不同類別的中國富裕人群和致富手段,將暴發戶和民眾對暴發戶的態度繼續作為分析重點。

此書一開頭就提出了兩個涉及中國改革開放后社會變遷帶來的重大問題。一是部分普通人何以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身價百千萬倍的富翁?二是未能成為富翁的多數人如何看待從相對貧困轉為暴富的少數人?在這兩個問題之間,張慧將筆墨較多地用于了對第二個問題的闡釋。

張慧對暴富與嫉妒的研究扎根于堅實的田野調查提供的日常觀察和深入訪談機會,調查地點包括華北地區三個臨近村落,每個村子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鐵礦開發帶來的致富機遇,但在短時間內變為暴富者的村民仍為少數。她從事的實地調查從2006年10月開始,到2007年9月結束;之后,她在2008年夏天完成短期回訪調查,獲得了補充材料。

在上述這三個村落中,一部分當地人得以短期暴富的手段大致分為三種。一是鐵礦石價格較低時就承包了小鐵礦,開始好似無大利可圖,但大礦被發現后,小鐵礦被入駐的大型采礦公司收購,有些可以賣出幾百萬元的好價錢。二是私人合作開采礦石,在礦產公司進駐之前開采山上裸露出的礦石,賣給礦石加工廠,在鐵礦石的價格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收入也比較可觀。三是征地賠款,因為礦業公司一般需要占用一定規模的土地修建車間或尾礦庫,因此有些農戶能夠利用征地機會談下幾百萬元的補償款,但需要不斷討價還價,變通關系,軟硬兼施。

由此可見,礦山開發帶來的暴富機遇絕非均等,否則就沒有暴富可言。張慧還特別指出,農戶財富的多寡是一個相對概念,即便一夜爆發得來的錢財也要被納入地方世界的人際關系、致富手段以及暴富者人緣的考慮之中,才能區別出他者的反應是羨慕的心態,還是嫉妒情感,或是憎恨的立場。不同維度的道德判斷在三者之間衍生而出,最受譴責的暴發戶當屬為富不仁之流。張慧繼而提醒讀者,嫉妒帶來的敵意,古來有之;在很多社會中,巫術屢屢作為嫉妒者試圖教訓被嫉妒者的媒介,例如用稻草人作為敵對者的象征,刀砍針扎,百般詛咒,以泄私憤。

在張慧調查期間,用巫術手段表達嫉妒之心的事例并沒有發生,流言蜚語反而是承載嫉妒心態的主要手段。由于普通村民對暴富者的態度帶有著均貧富的期待,各種輿論方式的使用迫使著暴富者在地方公共事務中承擔更多的財務責任。例如,每年春節,村民組成秧歌隊演出,慶賀佳節,舞唱于庭,其樂融融,除在村內演出,還會專門到鐵礦工廠表演,心知肚明的礦山老板們不得不用數額可觀的現金答謝,否則吸引眾人圍觀的秧歌表演會變為怨言沸動的聲討大會。

自從采礦業繁榮起來后,財富的增多帶給村里的一個較大的日常生活變化就是賭資和賭博規模的急速增長。賭博加劇的背后是人們金錢觀的銳變。在不能依靠鐵礦開發一夜暴富的人們中,一部分人試圖靠賭博暴富,將辛苦耕種掙錢的觀念視為落伍。又由于在礦業賺錢好似賭博掙錢一樣迅速且數額驚人,部分村民似乎更不在乎賭博的輸贏,在茶余飯后不斷談論。對那些急于發財卻不能把手伸到礦業生意的人們而言,賭博提供了一個體驗點石成金的機緣。

當人們不斷吹噓在賭博中贏了多少或輸了多少時,贏家和輸家位置的反復交替,好似暗示著財富不斷的易手,由此產生出“沒福坐不住”的民間說辭。據張慧介紹,當地村民常說“沒有那么大的福,就托不住那么大的財”。她認為此話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無論多接近,財富最后也會擦肩而過;第二是一夜暴富卻可能成災,暴富者甚至可能死于非命。所以,暴富是一把雙刃劍,不能暴富是沒有福氣,但暴富之后沒機會享用所得財富更是沒有福運的標志。

與既往有關中國人“福運命”的研究相比,張慧更加關注了通過開礦獲得的巨額財富的非正規性和不可預測性。在采礦中得到的巨額財富很可能僅為一次性,有可能是非法、違規的或違背民間慣習的個人運氣。同時,采礦暴富伴隨著意外死亡風險。這一切為采礦暴富的結果增加了相當的不確定性和神秘性。礦山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與世界市場聯系的鐵礦價格的巨大波動,更增加了村民在面對選擇時的不確定感。胡打亂鬧的人們反而來錢快,老實干活的人們卻永遠掙不來大錢。在這一認知和現實互動之中,福命觀和相關話語不僅可以用來解釋自身或他人的成功或失敗,也是應對緊張人際關系的緩和劑。

在這本書的幾個段落中,張慧將其著作視為情感研究之一種,因為她處理的問題畢竟圍繞著一個帶有強烈情緒和豐富情感的集體心態。在她調查的村落中,財富的懸殊所導致的情緒波動充斥著不斷交錯變化的愛與恨、喜與悲、快感與焦慮、亢奮與失落。諸如此類的情感表達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制約力,注入著道德判斷的銳利,也反映著暴富者對公共輿論的敏感。為此,張慧專門批判了一些西方學者認定中國農民的情緒和情感不會產生正式社會影響的錯誤論斷。

我本人反倒認為,張慧做出的特殊學術貢獻更在于將一個老生常談的社會科學命題放入一個非同一般的視角加以分析。也就是說,社會平等與不平等或社會公正與不公正問題屬于社會科學界古老的命題之一,從馬克思到韋伯到眾多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什么樣的社會、經濟或政治因素在左右著社會不平等或不公正的問題被反復不斷地提出來討論。而在張慧的細膩文筆之中,對這一命題的討論竟然是從有關財富和嫉妒的關系問題展開并終結,結果是一個古老的命題頓然之間獲得新生。就此而言,她的著作令人耳目一新,為之一振。

張慧為讀者做出的財富觀分析來自對生活的直接觀察,而不是社會分層統計方法通常呈現出的刻板社會圖景。在她的筆下,多重的態度、多樣的情緒、復雜的情感,不斷圍繞著財富問題旋轉變動。由于分析細致入微,并非武斷絕然,而且否定了二元對立的分析法,一個多彩的社會生活光譜逐漸呈現在她的敘述和分析之中。光譜的一邊是人們對財富的向往,另一邊是人們對財富的反思;光譜的中間地帶則是光點逐步變化且有層次的色調。如此巧妙的分析和表述使得張慧的著作能夠準確地將當代中國公民面對財富問題的復雜心態呈現在讀者面前。

從張慧女士在這本書展示的學術修養可以看出她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修煉。這所學校先后培養出數名后來成為著名或資深人類學家的華裔博士生。這些學者當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系撰寫的博士論文先后包括:《開弦弓:一個中國鄉村的經濟生活》(費孝通,1938年);《一個北方中國家庭的運作》(許烺光,1940年);《云南緬甸邊境撣邦的宗教崇拜和社會結構》(田汝康,1948年),《臺灣布農族的轉變與宗教改變》(黃應貴,1988年);《小米雨紛落的天空與夜晚游蕩哀號的鬼魂:中國書法之人類學研究》(顏月萍,2000年);《當代中國上海的道士的教育》(楊德睿,2008年)。如前所述,張慧女士博士論文也是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人類學系完成的,如此經歷,大福大運也,化為此書,自然而然也,我在此對她表示祝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霞浦县| 临夏县| 荔波县| 蓬莱市| 福鼎市| 仪征市| 左权县| 祁东县| 红河县| 九江市| 宁乡县| 唐海县| 徐汇区| 澎湖县| 双江| 耿马| 金沙县| 高台县| 盐城市| 遵化市| 邻水| 天镇县| 诏安县| 临湘市| 成都市| 卓尼县| 化德县| 乐安县| 沙坪坝区| 浮梁县| 顺昌县| 太仓市| 泊头市| 冀州市| 志丹县| 乌兰县| 班玛县| 遂溪县| 仁寿县| 卢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