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編輯思想研究
- 段樂川
- 6177字
- 2019-07-17 12:01: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 “編輯”概念和表現形態
編輯概念的界定,是編輯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編輯思想研究的基本前提。早在編輯學誕生之初,學界就圍繞編輯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形成了不同觀點。歸納起來,這些觀點可以大致概括為兩種:一種認為編輯活動與出版活動密不可分,僅指出版業中的書報刊編輯活動;另一種認為編輯活動并不隸屬于出版活動,具有獨立性,其內涵不僅包括傳統的書報刊編輯活動,還包括影視、網絡等現代媒體編輯活動。前者以劉光裕先生為代表,他給編輯下的定義是:“編輯是在利用傳播工具的傳播活動中,處于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的種種出版前期工作。”與劉光裕先生觀點相近的,還有林穗芳先生。他認為“編輯”是:“收集和研究有關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針制定并組織著譯力量實現選題計劃,審讀、評價、選擇、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增添必要的輔文,同著譯者和其他有關人員通力協作,從內容、形式和技術各方面使其適于出版,并在出版前后向讀者宣傳介紹。”
很明顯,持此觀點的共通之處是,他們都認為編輯活動是出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出版活動中進行的,且僅存在于書報刊之中。后者以王振鐸先生為代表,他給編輯下的定義是:“編輯,審選設計精神產品,編構傳播媒體的文化締造活動。根據社會需要,按照指導方針,開發人文資源,策劃、組織并取得精神創作品,進行鑒審、優選和編修整合,締構成文圖音像等符號模式,作為傳播特定訊息的媒介載體,即為編輯活動。”
與王振鐸先生觀點相通的,還有青年學者靳青萬。他在《編輯學基本原理》一書中對編輯下的定義是:“編輯是人類精神文化創造與傳播活動中的關鍵環節。即人類在其先進文化的創造中,對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創型產品,加以收集鑒別、擇優汰劣、加工改造、整理提高、組合編次、規范定型等再創造,使之優化成為適宜人們共同使用或傳播的完善型產品的實踐活動。”
很明顯,持該觀點的學者都是“大編輯”觀,強調編輯對作者稿本進行的文化創構特征,認為編輯活動是一項獨立的文化創構活動,并不隸屬于出版活動。在他們看來,編輯活動不僅包括圖書編輯,還包括新型的媒介編輯;不僅包括現代編輯活動,還包括古代編輯活動。
編輯概念的這兩種不同認識,在編輯學研究初期影響甚大,后來被學界分別冠以“狹義的編輯概念”和“廣義的編輯概念”之稱。闕道隆先生就曾在《編輯理論綱要(上)》指出,編輯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生過編輯概念‘泛化’與‘狹化’和‘兩種編輯’的爭論”。其實,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編輯概念,都承認編輯活動的社會文化創構特征,都承認編輯活動的“再創造特征”。狹義的編輯概念認為編輯活動和著作活動有著本質區別,是“處于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出版前期準備工作,是一種再創造性精神勞動。廣義的編輯概念認為,編輯工作是在精神創作品的基礎上,“進行鑒審、優選和編修整合”,是“對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創型產品,加以收集鑒別、擇優汰劣、加工改造、整理提高、組合編次、規范定型等再創造”。這也是強調編輯活動與著作活動的本質區別,是不同于著作活動的再創造性精神生產。由此可見,兩者在把握編輯活動的本質特征方面并無二致,都承認編輯活動是在著作活動基礎之上的再創性精神生產勞動。兩者認識的差異,在于對編輯活動范圍的界定:前者認為出版活動出現之前或者編輯職業化之前,并不存在編輯工作,后者認識則截然相反。筆者認為,造成這種認識差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編輯”概念本身的變動性、發展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變動不居的過程。編輯活動亦不例外。它的形態和表現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地運動、變化過程之中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階段,編輯活動具有不同形態和不同發展方式。這就要求在對編輯概念進行界定的時候,要具有歷史的眼光,全面地把握編輯發展流變的形態和方式,多維地分析編輯概念的變動性、發展性。拘泥于一個階段的編輯形態,或囿于一個時期的編輯方式,來總結編輯定義,就會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二是“編輯”概念界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概念是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概念”一詞是這樣定義的:“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比如從白雪、白馬、白紙等事物里抽出它們的共同特點,就得出‘白’的概念。”
可見,概念的界定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復雜性,需要透過事物紛繁復雜的外在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編輯活動具有歷史性和變動性,在不同歷史時期、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方式。要對編輯概念進行界定,就需要透過編輯活動的歷史性和變動性,總結出一以貫之的內在的、本質的特征。三是認識主體思維的差異性。人的主體思維具有差異性。不同的認識主體,由于社會經驗、知識結構等的不同,在思維方式、思維習慣上就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認識主體思維的差異,必然導致認識的不同。
筆者認為,以上三點是導致編輯概念出現兩種差異的原因所在。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第一種編輯概念以現代的編輯概念來認識具有變動性、發展性的整體編輯概念,無疑在思維邏輯上犯了歷史和邏輯割裂的錯誤。按照這一觀點,編輯職業化之前,根本就不存在編輯活動,有的只是著作活動。這樣的話,“中國編輯的歷史至少要丟掉兩千年”。同時,把編輯活動僅限定于出版活動之中,也無法解釋當下數字出版時代的諸多編著合一的現象,如博客出版等。這既不符合科學的認識邏輯,也不符合編輯歷史的真實面貌。第二種編輯概念,認為編輯活動具有獨立性,編輯活動是一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文化媒介創構活動。筆者認為,這一概念注重從編輯活動的歷史源頭出發,抽象、升華蘊含于古今中外編輯活動中共同的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系,遵循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歷史和邏輯統一的原則。但是,筆者認為,在對古代編輯活動范圍進行界定之時,也不能把古代一切書籍生產活動都視為編輯活動。應該把握編輯活動不同于著作活動的“加工”特征和“再創造”特征,注重“編”“著”分離,力求全面、準確地把握古代編輯活動的形態。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筆者看來,古代編輯活動主要表現在對已有作品和資料的整理、加工活動中,包括鑒審、選擇、修改、加工、編次、編校、定型等工作。
綜上所述,在本書中筆者采用了胡光清先生在《中國古代編輯活動和編輯思想的一般特點》一文中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編輯活動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一是作為“編纂”形態的編輯活動;二是作為“校讎”形態的編輯活動;三是作為“注釋”形態的編輯活動。作為“編纂”形態的編輯活動,主要表現形式為史書。中國古代史書的編纂,既有著作成分,也有編輯成分。其編輯成分主要表現在對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和書籍體例的設計,因為任何一部史書的編纂都是對既有史料的剪裁運化,是對現有作品或資料的整理加工,有著再創造的編輯工作特征。作為“校讎”形態的編輯活動,主要表現形式為書籍內容的校對、校核、校改工作。作為“注釋”形態的編輯活動,主要表現形式為經部書籍、史書及其他書籍的注釋之書。這些注釋活動,無論是注、解、訓詁、章句,還是集解、義疏,從成書過程來說都需要對既有材料或原來版本進行審定、編選、勘誤,最后匯合原書,成為新書。這些工作無疑也具有編輯工作的再創造特征。與此同時,筆者以為,古代的佛經典籍翻譯和整理活動,也包含著編輯活動的范疇。因為,早期的佛經譯品是對既有文獻的一種轉換、整理加工,是一種新型的書籍類型。在佛經翻譯的過程中,包含著如何對這些譯品進行規范、定型等整理加工工作。這些都是編輯活動的范疇,顯現著編輯活動的特征。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典籍的編譯和整理活動也是本書研究的對象之一。
二 編輯思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編輯思想呢?學者吳平認為:“編輯思想是編輯觀念的集中體現。編輯觀念則是人們對編輯工作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社會文化活動的一般看法和基本觀點。具體到每一位編輯的編輯思想,是指他對編輯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作用、運作過程以及與作者、讀者關系等的一般看法。”這一觀點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指出了編輯思想的內涵,對我們的研究很有借鑒意義,但是沒有對編輯思想的本質特征進行界定。在本質特征上對編輯思想進行界定的是學者靳青萬。他認為:“我們不妨將‘編輯思想’界定為‘編輯活動的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就是編輯思想’,或‘人們在對編輯活動的客觀事實的認識上所具有的獨創性見解,就是編輯思想。”
在這個定義中,他明確地指出了針對編輯工作的獨創性見解,才是編輯思想的本質特征。但是,遺憾的是,他沒有在此基礎上對編輯思想的內涵進行闡述。
筆者以為,編輯思想作為編輯主體的觀念和獨創性見解,其內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編輯家對客觀編輯的認識,二是編輯家對編輯工作的認識。編輯家對客觀編輯的認識,是編輯思想的哲學基礎。它應該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編輯家對編輯過程和編輯發展的認識。這些認識體現著編輯家如何看待編輯活動這一客觀活動,如編輯發展的觀點、編輯停滯的觀點、編輯循環的觀點。二是編輯家對編輯發展原因的認識。如自然發展觀、英雄發展觀、讀者發展觀、社會決定論等。編輯家對編輯工作的認識是編輯思想的核心,具體地體現著編輯家編輯思想的內容。編輯家對編輯工作的認識也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工作的問題;二是為何工作的問題。前者體現為編輯家的編輯原則和方法,包括書籍資料取舍的方法、編注的原則、書籍體例、書籍設計理念等。后者體現為編輯家的編輯價值論和編輯社會功能論,包括編輯目的、編輯工作價值的認識等。編輯家編輯書籍,總是有一定的目的的,對編輯工作價值的認識各不相同。在中國編輯思想史上,諸如“經世致用”“沉思翰藻”“宣揚大統”“寓禁于征”等思想,都是對編輯工作目的和價值的認識。
編輯思想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包含著豐富內容的“客觀存在”。作為一種反映客觀現實的主體意識、思想觀念,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實踐性。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編輯思想作為一種主體認識,同樣離不開實踐,只不過是編輯實踐而已。編輯實踐是產生編輯思想的豐厚土壤。任何一種編輯思想都是編輯家編輯活動的產物。如同靳青萬所言:“編輯實踐活動,同樣也是編輯思想的‘首先的和基本的’來源。人們在長期的編輯活動實踐中,會對編輯活動產生直接而深刻的認識,既會有成功的經驗,也會有失敗的教訓。這些認識集聚于人的頭腦中,就會激發人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常常會導致理性認識的結果,常常會導致某種突變性的感悟,產生種種與眾不同的具有獨創性的見解。這種關于編輯活動的獨創性見解,便是我們所說的編輯思想。”同時,編輯實踐,尤其是編輯家的編輯成果,是編輯思想的最直接體現。研究編輯思想的最好“鑰匙”,就是研究編輯家的編輯成果。通過對編輯成果的分析,包括書籍的序、跋、體例、內容等,總結、概括出編輯家自覺或不自覺的書籍編輯觀念。因此,研究古代編輯家的編輯思想,其編輯成果無疑是最重要的研究線索。
二是開放性。作為一種主體意識,編輯思想表現出高度的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具有承繼性。任何一種編輯思想的產生,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表現出一定的承繼性,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礎上的發展。前人的思想,構成了后人“九層之臺”的“壘土”,“千里之行”的“足下”。例如,“經世致用”的編輯思想,在中國編輯史上就表現出一以貫之的繼承性。它起源于孔子編六經的政治鑒戒思想,經過了司馬遷編輯《史記》的“志古之道,所以自鏡”的“資鑒”思想,到魏晉南北朝的“正一代得失”的“垂訓”思想,再到現在書籍編輯的“突出政治”思想,前后發展表現出了脈絡清晰的繼承性。再如書籍編輯的“傳世意識”,起源于孔子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到司馬遷的“藏之名山,傳諸后人”,到白居易的“身后文章合有名”,再到現在強調書籍編輯的“常銷意識”“精品意識”。這也表現出了一脈相承的繼承性。其二是具有發展性。編輯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編輯思想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形成具有時代特點、富有創見的新觀念、新方法、新思路的。正是因為編輯思想的開放性,編輯思想才成為一條永不停息、滾滾向前的歷史長河,既有厚重的歷史色彩,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三是社會性。編輯思想的社會性是指編輯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尤其是文化思潮的影響,具有時代風格、時代特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編輯活動具有社會性、時代性。編輯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的一種,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活動的影響、制約,表現出深刻的社會性。王振鐸先生認為:“編輯活動,不單單指編輯職業、編輯工作、編輯人、編輯成果,而是指整個以編輯為主體的創構文化媒介活動。整個編輯活動,是運轉在一個大的文化結構的背景之上,并創造更新著這個文化結構。”他從編輯活動的內外聯系來探究編輯活動基本規律,將其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他認為:“編輯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像其他事物一樣,編輯不僅同文化結構場景內的種種矛盾要素扭結互動,它還同文化結構場景外的種種事物相互矛盾相互統一地關聯著。比如,編輯活動跟社會相聯系,如果沒有社會,編輯活動也就無從談起。社會中間有政治、有宗教、有經濟、有法律、有教育、有科技等,編輯活動跟這些活動都有聯系。”
編輯活動的社會性,決定了編輯活動主體思想的社會性。一個時代編輯思想的整體特色和價值傾向,總是與這個時代的政治發展、學術思潮密不可分。以魏晉南北朝為例,總集編輯中的“辨體”“選本”思想,是與這個時代文學發展狀況緊密聯系的。經部書籍編輯中的“儒道融通”特色,則與這個時代的學術發展傾向相通相應。
四是價值性。編輯思想的第四個特征是價值性。柯林武德在《歷史的觀念》中認為:“歷史的過程不是單純事件的過程而是行動的過程,它有一個由思想的過程構成的內在方面;而歷史學家所要尋求的正是這些思想過程。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在柯林武德看來,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蘊含于歷史進程中“行動過程”的“思想過程”才是歷史發展的內在動力。柯林武德的看法,無疑對思想之用有夸大之嫌,但糾正了過往人們忽視歷史思想之價值的偏頗。歷史思想是這樣,編輯活動中的編輯思想也是這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來源于實踐的認識,總是對實踐起著指導作用。編輯思想作為編輯主體的認識、觀念,必然會對編輯工作產生影響,顯現價值。這些價值、影響,具體地體現在編輯作品在書籍演變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上。比如,南朝蕭統編輯的文學總集《文選》,只保留文學作品,而刪除了此前總集編輯中“屬于文學批評范疇的文體辨析、作家小傳、作品品評等內容”,這樣“它就較早地將文學總集與文學批評著作區分開來”
,而開創了一種總集編輯體例,或者用王振鐸先生的話說,是創造了一種“文”體。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實踐性、開放性、社會性和價值性,構成了編輯思想的基本特征。實踐性、開放性,是講編輯思想的來源;社會性和價值性是言編輯思想的影響。本書對魏晉南北朝編輯思想的論述,將圍繞這四個特征展開,力求在分析總結編輯思想的過程中,充分考察編輯思想和社會歷史的關系、編輯思想的淵源流變,并在此基礎上對編輯思想的價值、影響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